发展农村远程会诊:原因何在?如何落实?对谁利好?
2015/2/2 医学界智库

     发展农村远程会诊首次见诸中央文件,显然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推敲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我们仍然有三大问题要问:原因何在?如何落实?对谁利好?

     作者:吴天飚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

     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2015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远程会诊系统。

     《意见》原文的表述如下:“为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农村基层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能力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与省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积极发展惠及农村的远程会诊系统。

     这是发展农村远程会诊首次见诸中央文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关注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而发展农村远程会诊被放在在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章节,清晰显示出此举的政策意图。

     作为有效解决乡村及边远地区患者看病就医问题,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的途径之一,远程医院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并付诸实践。在美国,目前大约有42%的医院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超过一半的的美国医院开始采用一些远程医疗技术来提供临床服务。而美国使用远程医疗使用最多的区域,也是一些相对偏远、落后的乡村地区。

     在我国推进农村远程会诊系统建设,不但能让农村患者不必远赴城市就能享受到部分在大型医院才能得到的优质医疗服务,也能减轻城市大型医院的诊疗服务负担,客观上也有利于实现农村、城市之间的分级诊疗。应该承认此事的积极意义。

     不过,推敲这一政策的出台和执行,我们仍然有三大问题要问:原因何在?如何落实?对谁利好?

     必须承认的是,尽管新医改以来,我国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但农村医疗机构仍然存在服务质量不高、人才短缺匮乏、设备设施简陋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自2009年8月开始实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选择;另一方面,与之相联系的所谓综合配套改革,重回“大锅饭”的老路,削弱了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这两个因素导致一个严峻现实:基层的服务能力严重削弱。时有耳闻的村医流失就是佐证。如此说来,推进农村远程会诊固然会增强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但显然不是治本之举。

     其次,推进农村远程会诊离不开大医院及其医生的配合。如何让疲于应付常年“战时状态”的他们有积极性来做这些事情?现实是市场化的医疗集团和医联体缺位,而依靠卫生行政力量来搞任务摊派和资源划拨以及利益分配,效果如何令人生疑,更将加重医疗卫生领域的行政化,与新医改的要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当然,此事本身还是很有积极意义,并且前期的有关政策也提供了其实施的技术基础--鉴于远程医疗技术和模式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渐推广和影响,国家卫计委在去年9月印发了《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对远程医疗的管理规范、实施程序、责任认定、监督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那么就带来本文的最后一个问题:新政策将对医疗产业发生什么影响,对谁利好?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号文件的发布,可能会促进远程会诊模式的暴增,此举符合大小医疗机构利益及医改大方向,并让网络医院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

     另一个值得想象的层面是,农村远程会诊系统的大力发展,将对医药尤其是处方药的流通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可能,结合近期关于电子处方将很快在政策层面放开的消息,发展农村远程会诊系统对于时下备受关注的网络售药模式无疑是另一利好消息。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来源。

     微社区想对本文发表看法?欢迎进入微社区交流、讨论。(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

     关于我们

     《医学界产业报道》是垂直新媒体《医学界》的产经板块,每日新鲜分享医疗产业的政策动态、投资热点、管理智慧、趋势研判。同时联合百位业界翘楚发起医疗投资与管理俱乐部,线下沙龙呼应线上互动,共同关注产业变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