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新媒体老大,下面怎么玩儿?
2015/8/11 医学界智库
编者按:坐拥手机端最大的医生粉丝群和最大的医生用户流量,并初步实现了医生粉丝专业细分化,《医学界》下一步怎么走?
作者:墨镜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2015年8月8日,在赛柏蓝三周年嘉年华上,中国医学新媒体领跑者《医学界》创始人、总编辑陈奇锐做了名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医学信息传播》的演讲。
据陈奇锐介绍,他自2012年初开始《医学界》创业,很幸运的抓住了手机端的爆发机会,2012年6月推出@医学界网站微博后,半年内就成为医学微博第二名;2013年4月开始微信运营,到2014年7月微信公开阅读数据后,大家就发现《医学界》已经悄然成为手机端医学新媒体的领跑者。伴随着微信的高速成长,“医学界”迅猛发展,目前已经聚拢了近270粉丝,覆盖的2级以上医院临床中坚医生超过80万名。
陈奇锐说,由于移动互联网大大提升了医生们的医学信息接触频次,目前《医学界》每天在微信上有130万篇次文章被阅读,每天有100万人阅读《医学界》的内容。相比之下,尽管医学界网站也是医疗媒体中前五名的网站、甚至一度是行业第二名,但PC端流量近一年来,从未达到手机端流量的1/100。
由于移动端的爆发式崛起,《医学界》已成为中国流量最大的医生社群平台,其医生端的流量(包括微信、网站、微博在内)据公开数据估算,是行业第二名的3倍以上。
陈奇锐认为,《医学界》本质上是医务工作者社群媒体,天然需要将其社区化。《医学界》早在2013年下半年就逐步推出了针对细分人群的临床频道订阅号,目前已经拥有了近20个临床频道订阅号,并取得了骄人成果:
目前“医学界杂志”每天平均阅读量超过50万篇次,是医疗业新媒体的老大,但不为人知的是,医学界临床频道的总阅读数据已经达到日均80万篇次,像“医学界儿科频道”、“医学界妇科频道”、“医学界心血管频道”、“医学界肿瘤频道”等15个频道已经是行业最大的细分临床科室订阅号了。
坐拥手机端最大的医生粉丝群和最大的医生用户流量,并初步实现了医生粉丝专业细分化,《医学界》下一步怎么走?
陈奇锐说,看资讯是很朴素的需求,《医学界》必须将这个需求满足好,因此未来将继续提升内容筛选能力、整合能力。但新媒体不仅仅是媒体,它聚合了大量、精准的用户群后,应该进一步社区化,并推出高价值、需求更有刚性的服务项目。要做好这些服务,就需要比微信更精准、更便捷的内容分发通路和用户沟通渠道。
“移动时代,大大提升了医生们的学习时间和交流时间”陈奇锐说,为了提升其内容分发能力、和用户直接交流的能力,《医学界》推出了自己的APP“医生站”。
陈奇锐透露,2015年初《医学界》开始研发APP“医生站”,其技术骨干来自腾讯,目前团队已经磨合完毕,其技术能力令人满意。“医生站”主要为医生们提供手机端在线学术讲座服务,尽管只是六月初在少数微信频道中推广了1个星期,但两个月来,在没有推广的情况下,装机量已悄然发展到1万多个。初步的运营数据显示,该产品很可能打破了同类产品的日活率记录。“医生站是个新生儿,但它令人期待”。
“我们应该为医生、医务工作们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医生站除了提供《医学界》擅长的医学信息和行业资讯服务,未来将为医生们提供免费、便捷的临床学习和交流机会。
除了推出APP强化内容分发能力,陈奇锐还说:“《医学界》不能只在天上飞,我们必须在台风停下来之前长出翅膀”。
“未来三年,《医学界》将把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当作核心能力来建设。”陈奇锐说,《医学界》是一家务实的公司,虽然拥有医生端最大的流量,但必须能够将流量转化为竞争优势,必须将线上优势转化为切实的收入,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围绕着深化医疗产业链服务,凡是能将线上流量优势转化为线下成本优势的业务,医学界都会逐步进入”,而《医学界》将向腾讯学习,向业内第三方公司开放其联接能力。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凡是愿和我们合作、能产生协同效应、且心态开放的第三方机构,我们都会积极推进合作。”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