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社会资本办医,要拿“真金白银”!
2015/10/23 医学界智库

导语:社会办医疗机构仅仅着眼于自身并不够,人才、政策、经营方式等都是其发展面临的难题。
作者:温宁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有人评价社会办医‘多小散乱差’,人才缺乏、政策不公平是社会资本天然的劣势,但社会资本不能‘等’和‘靠’,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以“新医改与社会办医”为主题的2015年社会办医浦江论坛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院长张澄宇这样说。
本次论坛由中国非公立医院机构协会、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卫生资源杂志社等共同主办,多位社会办医的实践者和学者们共同探讨了社会办医的发展瓶颈。

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闫东方
投身社会办医的医疗人士并不缺少情怀。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教授就是一个从体制内走到体制外,参与过民营医院管理,最终走向“自由执业”的先行者。
他坦言,自己并不认可公立医院的服务体系,医生的追求应该是治病救人,创造更好医疗,让病人满意,让社会认可。他希望通过拥抱社会力量为中国老百姓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做些事情。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办医疗机构仅仅着眼于自身并不够,其发展面临非常多的瓶颈,首先就是人才。
张澄宇院长直言:“我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之前,就有人提醒我社会办医最缺的就是人才,现在两年过去了,感觉愈发深刻。但是如果有更多像张强医生和宋冬雷医生这样的人走出去,我对社会办医有期待也有信心。”
宋冬雷教授认为,人才是很大的瓶颈,目前的多点执业政策落实仍然有困难,大牌医生不愿意出来,有医生表示,如果多点执业不再需要第一执业机构的审批,马上就愿意行动起来。
张强医生指出,人才的问题不仅在于数量不足,还有思维方式的自我局限,像编制、职称等方面的担心都是不必要的,很多体制内医生并不愿意离开原有的舒适区,但事实上自由执业的社会资源比体制内更加丰富,很多先进的设备等待被使用,很多优秀的人才期待着交流合作。
张强还认为,民营医院的经营思路也要打开,在市场环境下,不应再遵循公立医院框架内的游戏规则。民营医院要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不要走回公立医院的老路,由于直接对接优秀人才的能力不足,雇员制的发展方式很难取得突破。如果做平台型医院可能更有发展机会,很多民营医院的设备环境都非常不错。
宋冬雷建议,民营医院要想发展好首先要寻求自身的改变,不要追求短线发展,要把远光放开,放长线,还要有大资本,建立自己的实力。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院长刘峰则表示,民营医院需要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的发展与政府无关,要靠自己建立独特的文化,要靠自身发展。
除了人才和经营方式,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不足成为社会办医面临的掣肘。
上海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金春林认为社会资本办医应该通过更高的经营效率满足多层次的服务需要,但是民营医疗存在天然的劣势,所以更加需要政策的扶持。
上述提到的多点执业政策的落地难是一大问题,医保审批、区域规划迟迟放不开也为社会办医人士诟病。
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总经理肖建国认为社会资本办医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政策上的计划色彩却太浓厚,医保对民营医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床位审批又压的太紧。
宋冬雷教授提议,政策方面可以建立一些“真金白银”的扶持方针,比如机构建立的钱3~5年通过税收优惠减低运营成本,不仅包括企业增值税,也要有医生个人收入的优惠。医保方面也应该充分放开,“民营医院开业就要给医保,等审批好了,民营医院都要关门了!”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