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中国医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15/11/8 医学界智库
导语:有人认为分级诊疗实现之时就中国医改成功之日,分级诊疗是中国医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如今大医院吸虹效应显著的现状下,分级诊疗之路应该怎样走?
作者:陈朝阳
来源:“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
9月初,国务院专门发文部署推动分级诊疗工作,分级诊疗成为当下医疗圈内的“焦点”。身处新一轮医改大背景和“互联网+”时代,分级诊疗被赋予重任,也给了资本众多想象空间。有人认为分级诊疗实现之时中国医改成功之日,中国医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分级诊疗能否搅动医改困局、互联网如何加上分级诊疗,在11月7日举办的“2015互联网+健康中国”大会上,来自社会多方人士热议分级诊疗。
大医院不是阻碍分级诊疗的罪魁祸首
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朱恒鹏认为,看病难、看病贵是中国特有的问题。没有形成分级诊疗体系,三级医院上下游通吃,严重的医患错配是问题的根源。
分级诊疗的真正含义是“分工协作诊疗”。现有的医院被行政分级,导致分工协作诊疗体系无法形成。
朱恒鹏认为大医院吸虹效应显著,形成医生、患者、医保的积聚,让分级诊疗渐行渐远。对于目前通过削减大医院床位、取消门诊为分级诊疗开路的做法,朱恒鹏持反对态度。
他认为,不是三级医院阻碍了分级诊疗,而是不合理的制度。只拿大医院开刀治标不治本。
“分级诊疗不能靠强制,放开医生让其自由流动,放开市场让社会资本参与办医,让资源自由流动分级诊疗才会动起来。通过医保支付范围的转变,才是减少大医院门诊量的最佳手段。”
对于当前不少地区正在进行的医联体尝试,朱恒鹏泼了盆“冰水”——医联体第一建不成,建成了也是一个祸害。
他认为,三甲医院统领二级医院、统领社区中心,医生上下流动、患者上下转诊,就意味着三甲医院的院长要有用人自主权,要有收入分配自主权,即紧密型联合体。分级管理、分灶吃饭的行政管理制度下,医联体内部不能形成“中枢神经”。另一方面,参照国内外的探索尝试,医联体不能起到控费功能。
如何打破医改困局,朱恒鹏认为“创新”才有可能,医改的真正突破口是开放医生多点执业。
他建议,医生的多点执业可以从线下向网上迁移,允许放开处方药网上销售、允许医生网上诊断和开处方、医保向网上诊断医生付费、医保定点药物网上购买可进行报销。
中国医疗的病互联网不能根治
在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廖新波看来,包括分级诊疗在内的医改政策实施并不容易。早前广东在医生及护士多点执业方面的突破为业界所赞扬,缺乏强有力的整体配套方案让该政策正被消解弹回。
廖新波认为,医生多点执业将会让医院等级名存实亡,人为将医院分级是造成看病和医疗资源不均等的原因之一,医院只有一个标准即安全标准。将来只有医院与门诊之分,签约医生可直接把病人介绍到该去的地方(医院、专科、养护等),而不是逐级上送。
“颠覆医疗”曾经是移动医疗企业的豪言壮语,不过在廖新波看来,互联网不能改变一切,中国医疗的病靠互联网不能根治,不过互联网在医改中的能量也不容小觑。
他认为,互联网+医疗离不开人,当今互联网时代有两个法宝,一个是互联网+医生多点执业,另一个就是互联网+支付制度。支付制度牵涉到利益关系,利益分配改革应该成为医改重点。
在互联网思维下指导分级诊疗,廖新波认为网络全科医生大有可为。
“互联网在分级诊疗方面,在医生的市场化方面会起重要作用。一个执业医生,不管在医院还是在家里,他都行驶他的职责,这也是世界医生的一种基本准则。网络全科医生没有法律障碍,只有观念障碍。”
“野心”微医集团
分级诊疗政策出台,对于资本及创业者来说无疑是块巨大的“新大陆”。
基层医生专业能力提升,老百姓对于基层医疗信任度增加、专业分诊实现医患匹配……分级诊疗的核心难点也成为创业者们的“金矿”。
在行政主导下的分级诊疗,目前探索出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上海模式”,以医保差额支付的“浙江模式”等众多改革方式。
如何借助互联网技术促进分级诊疗落地,不仅成为此次大会的核心议题,也为众多敢于尝试、积极探索的医生和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机会。
刚刚获得大笔融资的微医集团,在此次大会上抛出分级诊疗的“微医模式”。
通过互联网技术,微医集团将做好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红娘”。专家入驻微医集团搭建的平台,基层医生加入专家团队形成医生协作组织。在这个平台中,大专家与基层医生有机连接起来,以师徒传承的方式提升基层医生专业水平。患者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就近就医。
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向与会者表示,微医集团将搭建一个连接“专家、医助、医生和患者”的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成为全国首家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2015年微医集团将发展5000组专家团队,组织1.5万名专业分诊人员,组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国最大专业分诊平台。2016年还将投入3亿美元发展100万基层医生加入微医集团”。
分级诊疗能否成为中国医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在资本寒冬里,分级诊疗能否为疲相渐露的移动医疗送来温暖?分级诊疗大热,更需要有大作为!
(本文为“医学界产业报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产业报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关注医疗产业动态、行业资讯、医院管理及医改政策,为医疗行业管理、决策及研究者提供快速、有价值的医疗产业信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进入"医学界产业报道"微社区。欢迎加入医学界产业政策微信交流群,请联系微信号foreverMS。)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