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资本家投资了三年医疗,他有什么感悟?(精)
2015/12/30 医学界智库

     导语:老石是有名号、有资源的人,对投资有着专业投资人的格局,同时也有着难得的务实和勤奋——很少有投资人,为了积累对于行业的理解,而去亲自尝试创业和管理医疗项目。然而,从投资回报来说,这几年可能是他从事投资以来的最低点。

     作者:陈奇锐

     来源:医学界智库

     老石并非无名之辈,他毕业于国内名校、1990年代获得金融硕士学位,毕业后开始在A股淘金,在A股的草莽时期积累了财富,然后和人合伙控制了一家上市公司,至今他还是该公司董事。最近三四年,老石一直在干一件事儿——投资医疗。

     大概是2013年初,老石通过微博认识了奇锐。那时候,《医学界》才刚刚创办不久,影响力还很有限。但老石是有眼光的,更关键的是,当时他正在谋划进军医疗、需要尽量多的信息。所以只要奇锐有时间,老石就会约我聊天,顺便给《医学界》出出主意。后来《医学界》渐上正轨、事务繁忙,而老石更是忙人,一堆项目要关注。沟通渐少,偶尔在微信上聊两句,对他后面两年投资的项目了解得不多。

     这次奇锐到北京出差,老石在微信上看到了,邀请我去参观他投资的诊所,才有机会再深谈一次。

     老石是个认真的人

     一旦决定将聚焦于医疗,他基本停止了在上市公司的其他工作,开始专门钻研医疗业务。作为专业的投资人,自上而下的投资逻辑、产业结构分析中寻找机会,这些基本功自然很熟悉。他研究后,对两个方向感兴趣:1.肿瘤基因筛查;2.和大型医院合办高端医院,这两个业务方向,他都认真的调查过,并且尝试过。

     老石说当初很看好肿瘤基因筛查,但后来仔细研究觉得肿瘤基因筛查门槛不高,看似高大上,实际上技术含量不足,更关键的是,目前的基因筛查只能给出风险评估,而不能给出确诊意见——如果只是给出风险评估,他认为只是给患者造成困惑,价值并不大。所以肿瘤基因筛查项目,调研完后就没有投资。

     他还尝试过高端医院。当时国内最著名医院下属的投资公司尝试和社会资本合作办一家综合性高端医院,黄金地段、品牌高大上,但原来的投资方因为一些原因要退出。老石觉得机会很好——有品牌、地段好、有专家资源,计划接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各方面都沟通好了,但和医院的合作最后还是卡住了——忙了一年多的项目,就这样泡汤了。

     老石没有接手,后来一家地产公司接手了,据老石说,生意惨淡的很。每年光租金就8000万,100来号员工人吃马喂,现在一天的门诊量还没有老石的门诊部人多——想起来,当初没有冒然接手也是幸运啊。

     老石也干风险投资,两年前投资过一家做医生资格考试的网络公司(除了网络教育,应该还投资了些其他项目)。

     这三年成绩如何?老石当初最看好的肿瘤基因筛查放弃了,和大医院合办高端医院搁浅了,投资的网络教育公司老石也不愿意多说,在我追问之后,只说情况不好,让他们玩去。这几年,老石干的医疗投资项目,看来都不乐观。

     尽管遭遇了各种挫折,老石仍然咬定青山不放松、对医疗情有独钟,坚决要搞下去。现在老石在干什么呢?

     他在北京最著名的协和医院旁边搞了一家医疗门诊部叫尤迈诊所,让专家们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到该门诊部就近多点执业——这次请我过去参观的就是这个门诊部。

     他说还投资了一家影像的诊断决策支持系统,通过图像模式识别来帮助医生们下诊断意见;以及一家依托于年轻医生们的轻问诊平台(也许还有更多的项目,但我也没有再仔细问了)。

     我问:投资三年了,形成了什么投资逻辑?

     老石说,并没有形成投资逻辑,但感受还是有的。他说研究医疗几年了,发现检验也好、治疗也好,这些都是手段,居于核心的应该是专家们的诊疗判断。国内目前医疗误诊率其实是蛮高的,高到政府不敢统计与公布。美国的统计数据是20%。误诊不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而且无效的医疗开支大幅提高。奥巴马被逼的没辙了,不是搞了个“精准医疗”计划吗?

     他目前投资的项目是否在贯彻这个逻辑?影像的图像模式识别支持的辅助诊断,靠谱年轻医师提供的轻问诊,大专家参与的私营门诊。老石想了想,说也许是!

     这些项目何时能够看到盈利?或者说有没有盈利模式?

     老石说:目前还只能说是,看好医疗大方向,所以要去试水。这些项目,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比如轻问诊,春雨搞得比较大了,很显然自己的项目很难获得那么大的用户规模和影响力;但他觉得医疗必须由靠谱的人做,所以就投了。至于盈利模式,还没想过。影像辅助诊断决策系统,这个明显价值很大,但盈利还很远。

     至于在大医院门口的专家门诊部项目,也许未来能够财务打平,赚钱也很困难。而且很明显,这种业务模式无法复制。能利用专家在大医院门前开门诊部的,值得去做的医院也不多。老石自嘲说,也许还可以到上海瑞金医院门前再开一家。

     这样的复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对于专业投资人,尤其是老石这种经历过大场面的人来说,真的值得做吗?老石的答案是,我们必须先要变成懂行的人。

     老石说,医疗投资是趋势性的机会,现在有太多的钱要进来。老石的公司虽然是上市公司,但并没有太强的品牌。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懂医疗行业,没有行业资源,即使有投资标的,也很难获得投资机会,很难争得投资份额——现在流动性泛滥,钱多的是啊,只是有钱的土豪,也没有投资优质项目的机会啊。

     怎么办?老石的办法是,通过3年的投资尝试和努力,把自己变成医疗圈内人。现在,如果需要什么临床专家、什么大院长,老石都能说得头头是道,甚至还能约出来谈谈合作。这就是这3年投资医疗的收获。

     下面,医疗投资准备怎么走?

     老石说,看样子下面几年,市场化的医疗改革暂时没希望,而医疗服务价格、市场开放等问题解决不了,医疗行业还是很难做。这个行业还是看起来有趋势性机会,实际上很难找到投资标的。对自己来说,也不能不做,只能通过有限的尝试,积累对于对医疗的理解和行业资源,等待形势变化,寻找突破时机。

     未来能干些什么?也许等时机成熟的时候,会成立一家专业的医疗投资并购基金,老石说,现在还是只能蛰伏。

     老石是有名号、有资源的人,对投资有着专业投资人的格局,同时也有着难得的务实和勤奋——很少有投资人,为了积累对于行业的理解,而去亲自尝试创业和管理医疗项目。然而,从投资回报来说,这几年可能是他从事投资以来的最低点。他的经历,可能反映了当前医疗业的现状——在大趋势和潮流之中,技术的变革、社会的因素、经济的发展,在这些极其有利的促动因素之下,医疗业的现实情况仍然是“充满希望的沙漠”。

     “大野龙方蛰,中原鹿正肥”,明明是一盘肥肉,看得到、吃不到。老石已经修炼了3年,我们祝愿经过他的苦修,能够在未来的投资生涯中柳暗花明吧。

     注:老石为匿名。陈奇锐为《医学界》创办人、总编辑。

     原创精品回顾

     精准医疗在中国:新物种已崛起 生态环待形成

     挥别2015,医生最渴望的变化有哪些?

     医院和互联网如何“谈恋爱”:听大佬的

     “疗”电影:谁为你划出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儿科医生短缺是世界性难题吗?

     注:欢迎您击阅读原文,申请成为《医学界智库》会员。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多的资讯和服务。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