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 药商巨头商业模式20年的变迁
2016/1/6 医学界智库
导语:药商巨头们的战略中心似乎从“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大众药物,逐渐转移到了价格上相对“高大上”的小众药物之上。这一变化恰巧反映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药物的种类之上。
编译:风芒
来源:医学界智库
从1996到2015的20年来,全球大规模制药集团的商业模式似乎发生了变化。简单粗暴地说,药商的策略从“薄利多销”、以量取胜的大众药物,逐渐转移到了价格上相对“高大上”的小众药物。
薄利多销”的1996
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了45种新药;这是继1996年的53种药物之后,过关药品最多的一年。

1996年获批的药物多为价格适中的大众药品,尤以图中的立普妥为代表。
辉瑞(Pfizer)研发部门前主管约翰·拉马蒂纳(John Lamattina)认为,在这两个“大年”之中,过关药品的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别。1996年批准的药品多为小型分子性药物,畅销药立普妥(Lipitor)就是其中之一。相对而言,1996年过关的生物类药品只有两种,分别是:优泌乐(Humalog)和干扰素(Avonex)。
在拉马蒂纳看来,1996年批准的那53种新药,体现了当时药商集团的战略和研发哲学。当时,大规模制药公司关注的焦点是大众药品,希望其研发的产品能够普遍惠及成千上万的广大患者,同时药品价格又相对适中。
举例来说,针对心血管疾病,药厂推出了他汀类药物和降压药品;针对传染性疾病,推出了抗菌药;除此之外,糖尿病用药和止痛类药物也有一定份额。
简单粗暴地说,大型药商的哲学就是“以量取胜”。药品单价并不很高,依靠庞大的销量实现盈利。
2015重视小众市场
1996年的这一商业模式至今仍然在制药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并且在2015年批准的45种新药的种类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2015年通过的“明星”药品之中,有好几个能够普遍惠及广大患者。例如心衰药Entresto、以及牛皮鲜药苏金单抗(Cosentyx)——这两种药品都来自诺华;另外,诺和诺德推出的德谷胰岛素(Tresiba)也能为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不过,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和红极一时的大众药品相比,小众药物“来势汹汹”,大有“抢戏”的味道。这些小众药物所能惠及的患者数量比较有限,药商无法通过“薄利多销”实现大幅盈利。然而,这些小众药物普遍价格不菲,可以通过单价优势弥补客户团体偏小的“先天不足”。
这些小众药物之中,共有14种抗癌症药品,包括:辉瑞出品的抗乳腺癌药物Ibrance、罗氏的抗肺癌药物Alecensa等。这些药品每年能在每一名患者身上实现10万美元的销售额。
简单粗暴地说,到了2015年,药商们的策略似乎从“以量取胜”转移到了开发“高大上”的小众药物,通过单价优势取胜。
罕见病用药异军突起
小众药物崛起的另一个表现是,罕见病药物获批的情况有所增加:2015年共有6种。举例来说,Vertex制药推出的抗囊包性纤维症药物Okami只能惠及大约8500名病人。Alexion制药研发的Kanuma更为极端。Kanuma专治溶酶体酸性脂肪酶不足,2015年确诊的该病的患者仅有20人而已。

本文内容编译自Forbes。图为原作者John LaMattina
原创精品回顾
一个资本家投资了三年医疗,他有什么感悟?
张文康:社会办医一视同仁不能仅是口号
精准医疗在中国:新物种已崛起 生态环待形成
挥别2015,医生最渴望的变化有哪些?
医院和互联网如何“谈恋爱”:听大佬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