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培那么好,他们为何要“反对”?
2016/1/14 医学界智库
导语:“欧美的标准,非洲的待遇,全都落在我们这一代医学生的肩膀上了”。
编辑:晓风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近日,国家推出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础上,进行2-4年的专科医师培训。
这边关于住院医规培的怨气尚未平息,专科规培的消息无疑又是当头一棒。消息刚出来时,网友几乎是一边倒的谩骂,尽管随着对文件的解读以及媒体的辟谣,大家知道了专培并非强制性质、待遇会有补贴、以及专培会和博士培养接轨等……尽管如此,网友依然意见满怀。
医学是健康所系,性命所托,因此医学教育的精英化是必然趋势,大部分医生也在都是理解的,那么他们为何要“反对”规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医生网友们给《医学界》的留言,希望政策制定部门在规划“高大上”的精英教育道路时,也接一接地气,听一听规培生自己的心声。
他们是中国医疗的希望,请好好对他们。
规培=写病历取快递?
规培什么的,旨在提高医生水平。但是,谁能保证能真正提高呢?在医院,人家把你当学生对待,还是免费劳动力使。穷人家的孩子,本想能找个安稳的工作,报答父母,谁知二十老几还得靠父母,多心酸无奈。(@旋覆苍耳)
我在辽宁规培,每天就是写病历,贴化验单,取快递,干三年,基本生活都保证不了。(@洋)
要是真能学到东西也就认了,关键是上级医院不缺干活的人,我们规培的整天就在那晃悠,还不如在自己医院学的多。(@ztl)
不管是住院医规培还是专科医师培训,关键是真正的教育质量,你真得能保证独立完成手术的台次,以及培训的教育质量反馈能确实得得到重视和改进吗?谁能对规培监督和改进甚至是执法,谁有权力做出这样的决定,不然仍是无法逃脱沦为免费劳动力的实习生。(@医者救人不救心)
关键是要因地制宜。上海那么多三甲医院,规培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在中国很多地方,规培就是走形式而已!(@陈晨)
教育美国化,待遇非洲化
对规培待遇的不满是多数人反对的原因。有网友很形象的用“教育与美国接轨,收入与非洲接轨”来形容,在他们看来,医学教育和医生收入是规培的两条腿,现在一条腿不断长,另一条却萎缩发育不良,这样走路难免会跌倒。
“2014年进入国家规培基地,至今没拿到那传说中的3万国家补贴。”
“规培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决策者应该站在医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人家苦读那么多年,最后连自己都养不活,是不是很可笑?本来以为想着当个医生,助己助人,却变成一个实打实的啃老族。(@Cilium)
“国家的思路没有错,医学必须走精英化路线才能对得起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但是就当前中国医生的收入而言,急功近利只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行医学医,最后造成的结果,是除了急诊和儿科医生短缺外,其他的科室也跟着短缺人手。(@王龚)
这种改革的确对提高医生素质很有必要,但是国家一定要出台相关政策去保证医学生的利益。毕竟大部分人都出身普通家庭,不是富二代有资本挥霍。好不容易熬十几年读完书,自己老了父母也老了,子欲养而亲不待……(@鲍鲍)
“5+3+X”是对的,问题是在“3+X”期间要有合理的报酬。像我女儿澳洲医学院毕业后的头二年的实习和住院医的底薪是澳元62000/年,如果加上值班加班费,年收入近10万澳元。他们就不会觉得住院医和专科培训时间太长。(@1313)
专培是否操之过急?
“住培还没站稳,专培又忙不迭的出来了”,很多医生都担心这样的医学教育会不会走不稳?
去年住院医规范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又谈专科培训,这样合适吗?好歹等3年规培出了效果说。不要让规配走了形式,不然到头来受苦受累的还是医生。(@博哥)
规范化培训得一步步来,规培政策下来没多久,都没看的成效,又搞一个专培,让人一头雾水,失去了人心,怎么才能维持下去?(@梁素)
先把住培弄好,再谈专培!(@张美玲)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原创精品回顾
不得不搞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来了!
三明医改真相调查:深度
日间手术:大潮已至 不可阻挡
一个资本家投资三年医疗的感悟?
张文康:社会办医一视同仁不能仅是口号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智库(微信号:HealthcareReport)
研究医疗业新现象、新方法和新趋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