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如何打造智慧医院
2016/4/17 医学界智库
导语:智慧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要根据患者需求改变,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最终要能够实现价值,提升效率。
来源:医学界智库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随着互联网深入医疗,这些智慧医院的概念已经开始逐渐走进各家医院,但智慧医疗如何提高患者服务与医院管理?在由“医学界”主办的“2016中国医院互联医疗大会”中,上海市儿童医院院长于广军先生将其独特的见解分享给了参会者,以下是演讲摘要:
什么是智慧医院?
智慧医疗出自于2009年IBM“智慧地球”的理念,智慧医疗是智慧地球的一部分。这几年在我们国家还有非常流行一个词: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联盟对智慧城市作出了一个核心定义,就是要应用信息技术,感测分析综合城市的各项关键信息,综合以后作出智能响应,目标是为城市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智慧医院是医院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所谓的“智慧”应该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实现全方位自动信息采集,物联化;第二,实现及时有效的传输,互联化;最关键第三个,智能决策支持。最终目标是为人服务,体现以人为本,智慧医院要以患者为中心,医院要根据患者需求改变,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最终要能够实现价值,提升效率。
医院面对的对象分三大类,患者、医护人员,管理者。首先是为患者服务,要实现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我们现在所谓看病难,就是因为服务可及性较差。在服务过程当中,如何实现便捷的服务是第一位。第二,解决看病贵不是说看病要便宜,而是适宜的医疗服务。第三,发展理念角度,不仅仅治病,要有健康服务,更全面的健康服务。智慧医疗要体现这些服务理念。
对于医生来说,现在互联网医疗讨论的多的是面向客户端,让患者有获得感。去年年底很多医护人员对我说要让他们有获得感,要让他们的服务更加高效,所以要有智能的引导提醒和查询,要让医疗更加安全,要有很多校验提醒,要有更多协同。
现在讲多学科合作,我们智慧医疗要能够有所体现,面向医生让医生有获得感,高效协同。管理者也要信息化,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要有及时信息监测,及时的提醒。发现问题以后,要分析问题,要有深刻的洞察分析,就要有模型、标杆和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够有效的处置,这是对管理者d的要求。智慧医疗面向三个对象——患者、医护人员、管理者都要有体验和获得感。
医院信息化的现状
现在的医院信息化是什么状况?绝大多数医院信息化处于HIS挂号收费基本系统,加上专业系统阶段。在医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当中,大多数属于叠罗汉、贴膏药的情况,有需求就做一个系统,不断叠加,到后面这个系统会岌岌可危。
为什么出现这个状况?一方面需求和技术发展太快,另一方面顶层设计不足,没有考虑未来发展架构,它的弹性不够。同时还有一个历史路径依赖,一旦做了,用了这套系统,要想更改很困难,所以出现顶层设计和历史路径依赖。
从信息感知角度,物联网在医院没有普遍的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相互割裂,信息分散。从传输的角度也存在问题,现在医院有内网、外网,相互割裂,很多互联网应用和医院内部系统没有有效的衔接,这两个是割裂的。
当然很多人谈到信息安全问题,和技术管理其实也有关系。现在医院不仅内网割裂,很多网络相互的干扰。医院有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没有全面有效的管理,并没有形成很好的知识库,没有很好的决策支持系统,导致这些数据是死数据,是垃圾数据,没有很好的去集成应用提升。
智慧医院该如何发展?
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存在的这些问题:感知问题、传输问题、集成问题、智能化问题等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感知方面,物联网迅速发展;网络传输方面,网络无论有线无线集成;信息集成,移动平台,计算存储,大数据等等都是为智慧医院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最近人工智能非常火,人工智能在医院里面应用,它的前景也是比较广阔的。
未来智慧医院,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比如说物联网以前比较多的是婴儿防盗,还有生命体征的监测、药品耗材的管理;对医院水、能源与管线管理,这是医院后勤容易被忽略的,物联网有比较大发挥的空间。
移动的医疗,移动护理在医院需求比较强,应用也是不错,但是现在外部的互联网公司对这一块基本不碰,这是传统业务领域。
现在的互联网公司普遍关注的是移动医疗的外周服务和健康管理,比如就医服务,微信就医服务,APP就医服务,以及健康管理,比如糖尿病、轻问诊,这是目前互联网公司比较关注的领域。
一些传统的医疗机构开始探讨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远程会诊,药品配送;也有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做互联网医院。应该说他们之间有一些差别,也有一些共性。它们共性的地方,实现了在线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药品配送、聚焦相对比较简单的医疗服务(比如慢性病复诊)。区别是,一种是以实体机构作为依托,另一种没有明确的实体机构。两者在具体运营模式也有一些差异,但是都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医生资质、电子处方管理,现在处于一种模糊的地带,信息安全方面普遍是没有完整的信息安全方案,运营方面也是打擦边球的状态。人工智能方面,像转运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我们国家前几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是比较稀缺的,现在越来越多。
作为具体智慧医院建设的构想,我们提出建设智慧医院要促进医院发展的转型,这种发展转型首先是和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相关,要促进向4P医学的发展,促进向精准医学发展;促进服务模式的转变,从看病向全程连续健康管理转变;促进医学学科整合与细分,促进自我医疗和医患互动,要适应医疗需求多样化和多层次,要更加注重服务和品牌。
我们还提出智慧医院五R模型:第一,PRM患者关系管理系统,我们常规说的面向客户端的,是实现医院看病全程医疗保健的转型。第二,EMR电子病历,强调智能化。第三,SRIS基于大数据的科学研究系统,推行疾病注册研究和比较效果研究。第四,HRP基于物联网与决策智能的医院资源管理系统,在供应链和绩效管理方面实现智慧转型。第五,RHIO基于区域网与互联网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结合医联体,医院集团化的发展。
儿童医院建设智慧医院的实践
上海市儿童医院建设智慧医院时提出五个化的策略:患者服务的互联网化,临床服务的智能化,科研数据一体化,医院管理精细化和区域一体化。
面向患者角度,院前院中院后的全流程移动互联服务,我们采取了立体预约服务,有一个预约资源池,连接外部对各预约终端渠道。我们手机微信平台走在前面,《医学界》去年评全国医院微信服务号,我们排第一。在传统的微博方面,我们拿到过新浪最佳亲子奖。
患者服务方面,我们有门诊自动发药,诊后有几个专病APP进行专科专病随访。为了实现看病向全程服务转变,我们建了儿童服务平台,开展全程健康服务。我们也应用了一些生理指标传感设备,对儿童的呼吸、体温等监测,我们联合建了一个0到6岁儿童健康管理平台,对孩子有发育训练,早产儿管理,发育的评估。
对临床服务智能化方面,首先为医生提供高度集成的患者信息,医生可以看到患者在我们医院不同科就诊,不同历史时期就诊的信息,利用上海医联系统还看到其他医院就诊的信息。同时利用大数据建一个临床决策知识系统,推动电子病历应用智能化。合理用药方面,对给药途径不当进行提示,对儿童医院尤其重要,因为算剂量非常麻烦,我们给医生一个药品剂量计算工具。手术室方面,有智能一体化的手术室。科研方面,我们有临床数据支撑平台,获得了区域医疗健康大数据处理分析研究的863课题,也获得了科委的项目,我们利用医院数据建立了专病数据中心。
在后勤方面,我前面谈到的物联网,应用最多是在后勤方面,水电煤气应用的监测,我们有面向管理者提供的一个基于数据中心的业务分析平台,实现对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现一系列指标进行对标,发现问题,最终归结到绩效考核。我们有从医院数据产生的一系列质量指标的管理系统,比较有特色的还是利用医院数据对病种疑难复杂度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科室不仅看量,更多看它的复杂度,这个复杂度和它的绩效挂钩,所以我们建立了病例分型分析系统。最后,建设一个开放互联的平台,这个平台首先是医院两区一体化管理,前面讲到医院两个院区,这两个院区一套系统,利用云架构实现。有些医院两个系统,中间一个集成平台实现,然后构建区域儿科联合体,市级医院互联互通,医联工程。还有儿童医院合作联盟,我们的智能就医服务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在全国率先通过了互联互通标准符合性测试四级甲等认证。
信息技术发展比较快,外界认为我们医疗界体验比较差,所以一直想颠覆式创新,后来发现不是那么容易。互联网医疗去年下半年开始,感觉似乎陷入了一个低潮,这里面的因素我觉得有资金泡沫破灭因素,也有技术发展周期因素,也有一些政策因素,大家看看技术创新曲线,就会心态回归平和理性。
任何一个新技术发展,刚开始大家寄予很高期望,会达到一个顶点,后来发现和实际应用有距离,所以会走到低谷,再慢慢往上走,这是多年历史经验验证的。大家对技术的应用发展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同时我觉得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要有好的技术和产品,找到合适的场景,一定能够推进实实在在的创新,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之后。
(本文根据嘉宾现场演讲整理,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