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锐:我为什么创立《医学界》和“医生站”
2016/4/23 医学界智库
导语:我们希望“医生站”和《医学界》能变成医疗行业内容的交流中心和交互中心,让我们医生在想学习的时候上来就可以看到他想要的东西。
来源:医学界智库
“我希望‘医生站’和《医学界》能变成医疗行业内容的交流中心和交互中心,让医生在想学习的时候上来就可以看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我的愿景。”4月21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医生集团大会中国品牌医生分享会上,《医学界》创始人、CEO做了“移动时代的医生学习”的主题分享,以下为演讲实录。
为什么创立《医学界》?
我们刚开始做《医学界》的时候,就把当成了非常纯粹的商业项目来做,我们观察了很长时间的医疗行业,我觉得医疗行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比较腐败、效率很低、非常不公平。这样的行业对从业者来讲很落后,改善的空间就非常大。
其实在做《医学界》之前,我做过很多事情,自己开公司做了九年了,当中还有一段时间到企业里做并购,收入还挺好的,也比较轻松,不用管那么多人。后来我就想,医疗行业存在着这么多问题,它未来改进的空间特别大,我想做点什么事情改变它。
最初,我们办了一本杂志,一个月才做一期,投入是比较小的,但印刷费还是太贵,加上投递费差不多20块钱,做杂志最大的问题是成本。我又想能不能做彩信,2012年做彩信是2毛钱,但是彩信太短,我们又做一个网站。如果通过手机就可以阅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微博呢?
作为一个商业项目来说,非常重要的是用非常低的成本让我们的服务和产品覆盖最大的用户群。微博可以零成本地推广自己的品牌,并且可以聚集粉丝,所以我们有了网站以后就开始做微博。
我们大概做了半年的时间,就做到了行业的第二名,当时丁香园是第一,半年以后我们第二,这个很不错。当时大概有几万个粉丝,和品牌医生们是没法儿比的,可是参与度比较高,也比较活跃。
成为微信端第一医疗新媒体
到了2013年,我们开了服务号。2012年下半年,我们发现微博开始下滑,当时大家在讨论微信,我们也不知道微信怎么用,看微信的形态我觉得它更像一本杂志,你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个体验比微博好很多,微博上找东西很难。
我们想试试看,到2013年7月时发现,当时的微信比较落后,并没有阅读量,甚至刚开始连后台的阅读数据都没有。前面的用户不知道,这个东西就没有价值,我们运营的人员说没有人用。
但我觉得当时更多的人在讨论微信,我们当时有5000个粉丝,点击量达到了3万次,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我们把优质的内容做出来以后,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分发下去,微信是高效分发内容的平台。所以2013年8月份,我就觉得应该重点做微信,因为传播效率很高,分发成本也是最低的。
2013年10月,我们做了一个活动,当时温岭的一个医生被杀了,前些年环境不大好,每年好几个医生被杀,我们每次都做报道,大家群情激愤,可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后来,我们发现大家都很愤怒,就写了一个公开信,有1万个医生签名,当时一下子就把我们的知名度打开了,还加了很多粉。
2014年1月,我们已经变成医疗行业微信的第一大新媒体了,2014年7月数据公开时,我们发现我们不但是第一,而且第二名与我们的差距很大。
到现在,我们微信已经有400多万的粉丝了,像儿科、妇产科等非常活跃的一些临床领域,粉丝数量超过30万个,粉丝超过10万的临床频道大概也有6、7个。总的来说我们是不错的。《医学界》账号的粉丝数量刚刚突破了100万。我们估计400万粉丝已经覆盖了县医院以上的130万医生,扩充以后是250万粉丝,我们当时是无法识别他们的。
2014年7月以后,我们已经变成了微信最大的媒体,其实微信就是媒体第一,第二名跟我们的差距很大,包括网站和微博加起来流量还是差距很大的。后来我们jue的自己已经变成一个互联网公司了,有非常大的用户群和流量,我们能做什么?给广泛的医生群体提供什么有价值的服务?
我觉得在中国做CME(医学继续教育)可能是非常有社会价值的事情,但不一定有经济价值,因为CME大家能想到的赚钱的方式是卖学分,从商业来看这个事情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全国的市场才5亿人民币。
可是,事情不能这么去想,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社会问题,广大的医生群体本来工作就很累,没有时间出去参加会议。如果把会议搬到线上去,也不用出差和请假,甚至还免了注册费,这件事情是非常有价值的,能让全国相当一部分的医生享受到这种好处,所以我们后来转变了战场,自己做APP了。这个APP提供的服务就是让医生们每天每周都可以上去看一个讲座,刚才的宣传片里面提到了这个问题。
中国医生的学习现状
中国现在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医生学历不是很高,很多医生没有进行过规培,导致医生水平差距非常大。
第一是教育的问题,第二是培训的问题,越到基层医院是越不行的,这就导致了学习机会的偏差和水平的鸿沟。今天早上,看了白剑峰老师的文章,他说到北京来干三件事:逛故宫、登长城、去协和看病。我觉得这是中国的现状。
我们能不能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手段,把这种鸿沟降低一些呢?我们不能保证100%的医生都热爱学习,但确实应该给那些热爱学习的医生提供便捷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就是我们做“医生站”这个项目的初心。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是一家独大,现在的注册用户是9亿,去年一季度就超过了7.1亿。整个移动互联网数量的1/4主要是语音聊天和短信,移动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是看视频,把视频扣掉以后,微信可能占了70%的流量,虽然我们现在讲“两微一端”,但微博和另外一个新闻客户端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在手机上重要的是看什么呢?大多数的医生认为学习视频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当然也可以看一些新闻,新闻是高频次的;也可以查查医学工具,大多数的医生并没有跟患者沟通的需求。
现在医生用什么工具学习?我们在“医生站”做了调查,这是一个单选题,81%的医生是通过手机学习的,只有14%用PC,还有4%的学生首选用Pad学习,这表明了我们的传播结构。
去年9月份,我们推出了“医生站”,在这之前我们在微信上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医学新媒体了,很多医生看我们的微信,我们有最大的医学活跃用户群和流量,我们的内容能扩大医生这一端,我们平均每天看150万篇次的文章,这么大的用户群和流量仅仅做新闻的价值是比较低的,我们就做了教育。这个产品推出来到现在是8个月的时间,装机量超过了80万,日活跃用户量每天7~8万,第二名不到我们1/4。
“医生站”能提供哪些服务?
这是我们APP的界面。可以看新闻,包括行业新闻和医学新闻;还可以听讲座,现在我们覆盖的专科有36个,主流的专科都有,我们计划给中国的医生提供4000到5000的讲座,基本上每个科室都可以开到100个以上的讲座。这样我们就保持三天有一个讲座可以看到,基本上我认为可以让60%~70%的医生满足他们70%的学习的需求,还有一些非常专业的可能做不了,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医生站”为什么在半年的时间里就变成行业第一?主要是因为APP这样的产品有技术洞见,通过技术帮助我们的用户大幅度地提升用户使用的效能,降低成本。
我们的产品其实没有任何地推。在座的医生中,应该碰到了很多代表找你们装机,但我们从来没有做过,我们主要是靠“医生站”和《医学界》的介绍以及医生们之间的转介。现在已经做了半年多了,一天还有2000多个装机量。
我们跟国内的很多医生以及医院在合作,李医生在阜外医院,阜外医院跟我们第一个合作的是心内科,做得非常好。协和医院也很有意思,协和医院的医生来讲课的号召力比一般医院的医生报名人数要高50%。
“医生站”未来要做什么?
今天是医生集团大会,我们在做“医生站”时,希望它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结构,原则上“医生站”上不生产内容,所有的讲座都是专家的内容,我们提供了平台给医生和用户看,现在的视频里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还是我们的编辑去约专家来讲,之后放上去。
我们未来希望与更多的医院、医生集团和自由职业的医生们合作,你们有什么专长可以跟我们联系,到我们这儿做讲座。做完后甚至还可以定价,你说这个讲座很值钱,希望定10块钱或者是100块钱,我们提供连接,把用户和优质的内容连接起来,同时我们会给医院提供品牌宣传的机会。
当然了,如果我们再往远处看的话,未来,除了提供讲课费,我们希望给讲课的医生们再提供些其他的东西,这是我们在认真思考的。
预计在今年年底,“医生站”能够覆盖中国35%的医生,到明年的时候预计可以覆盖70%的医生。未来我们希望医生集团到我们上面做品牌,马上会推出新版本,粉丝可以follow医生,也可以给医院带来病人。
未来如果我们能把70%的医生覆盖掉,基于医生之间的转诊和会诊可以做起来的时候,国内就不会有对手了,我承诺我们未来不收费用,如果有转诊平台,医生们自己玩儿,你们玩儿得好,我们一分钱都不收,我们自己并没有计划从这儿获利,就想给医生们提供比较好的交流机会和对接信息的机会。
现在跟我们在合作的有哈特瑞姆的刘兴鹏医生,还有名医主刀。明年会有更多的医生集团跟我们合作,因为我们在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经济诉求,医生来讲课我来付费,并不要求医生给我们付费,我们足够开放。
最终我们希望“医生站”和《医学界》能变成医疗行业内容的交流中心和交互中心,让我们医生在想学习的时候上来就可以看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是我们的愿景。通过我们的努力为中国的医学进步做一点贡献,这句话就是我们的使命:服务医生、改善医疗。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