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宁:分级诊疗方向以强基层为重点
2016/4/25 医学界智库

     导语: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下一阶段分级诊疗四大发展方向,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方向。

     来源:医学界智库

     “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投入总量偏低,整个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十三五时期面临健康挑战十分严峻。”4月23日,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县域卫生发展论坛上,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规划处处长庄宁在会上分享了县域在卫生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方面的下一个五年的一些思路和考虑。

    

     十三五时期面临健康挑战十分严峻

     庄宁处长首先介绍了国际上近期的发展思路和潮流。他说,最近世界银行与世界卫生组织给中国做了改造发展的建议,其中提出希望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服务提供模式,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责任、以团队为基础的人口健康责任制、卫生信息化等等。

     近年来国际医疗政策发展变化的趋向,一个是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发挥基层作用,另一个是重视服务质量和安全,利用经济杠杆,支付方式的调整。

     庄宁表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元年,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开局起步之年。十三五时期面临健康挑战十分严峻,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可能达到2.5亿,未富先老的现状将使我们在26年内走完法国115年的老龄化过程。

     此外,每年1600万新入城市人口对于整个服务体系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像空气污染、环境,食品安全、饮水都会对健康带来很大的挑战。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带来的危害非常严重,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北京市近10年来肺癌发病率增长56%,新发癌症中1/5为肺癌,全国慢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超过70%。

     慢病危险因素在十三五期间都是非常严峻的形势。中国3亿多人口吸烟,15岁以上成年男性吸烟率超过50%。非吸烟人群受二手烟影响72%。食用油盐也超过了WTO要求的标准。

     庄宁指出,在这样严峻的健康形势下,健康服务体系内部也存在诸多的挑战和问题。首先是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投入总量偏低,整个基层服务能力薄弱,很多体制机制还需要十三五期间深化推进医改破除,服务模式亟待转型升级。

     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

     庄宁表示,从世界范围看,无论哪种服务模式国家,都把分级诊疗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国际上分级诊疗的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依托国家立法或者是强有力保障制度建立严格首诊制度;二是建立适合分级诊疗的服务体系;三是实行科学的费用控制措施,澳大利亚实行费用预算包干,美国实行DRGs付费制度,无不使病人向成本更低的环节流动;四是提供较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整个十三五期间有两大重点工作,第一是重塑服务体系,第二是转变服务模式。未来五年整个服务体系大架构,会把县级医院作为一个非常宽松的单体规模增长,体现出国家层面对于县域医院的重视,对于下一阶段医改首要重点的县域医院改革赋予了期望。

     2016年深化医改对分级诊疗提出明确的要求,全国70%左右的地市开展分级诊疗试点,2017年在所有地市开展试点;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年底前使城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扩大到15%以上,2017年底,家庭医生签约服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力争全部三级医院、80%以上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庄宁特别指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是下一阶段分级诊疗四大发展方向,以强基层为重点完善分级诊疗服务方向。

     首先,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诊疗服务功能定位:城市三级医院主要提供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城市二级医院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县级医院主要提供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一级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康复医院、护理院等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复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肿瘤患者等提供治疗、康复、护理服务。

     另外从五个层面助力分级诊疗能够实现: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基层签约服务制度、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庄宁表示,没有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分级诊疗就是个口号,让大家在工作中都有利可图,工作才能走的更长远。

     以上措施和保障的终极目的就是希望到2020年,分级诊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层级优化、职责明晰、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基本建立符合国情的分级诊疗服务。

     (本文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