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下半场怎么玩?听听创业大咖怎么说
2016/4/28 医学界智库

     导语: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移动医疗遭遇冷静的资本市场,下半场究竟如何继续愉快地玩耍?

     作者:郑莹

     来源:医学界智库

     去年下半年开始,挂号、轻问诊领域已经开始出现巨头垄断或后继乏力的现象,而“移动医疗进入下半场”的风声也在一直在吹动。然而一方面,医疗创业者们纷纷感受到“资本寒冬”的冷意;另一方面医药电商、移动医院、诊疗服务平台、健康管理APP却依然如火如荼,没有闲着。

     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移动医疗遭遇冷静的资本市场,下半场究竟如何继续愉快地玩耍?4月27日,在由清科集团、投资界主办的“2016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峰会|Venture50医疗健康专场”上,多位创业大咖共同分享了他们眼中的移动医疗下半场。

    

     移动医疗的下半场真的来了吗?

     “移动医疗的速度非常快,要尽快把用户聚起来,但是从获取用户的时间来说,我觉得差不多了。”《医学界》创始人、CEO陈奇锐很认同移动医疗进入下半场的观点,作为微信端最大的医疗新媒体,《医学界》目前已经聚拢了400多万粉丝,而他们正在将微信医生端的优势转化到“医生站”App上。

     “以医生端为例,其格局基本已经确定,没有什么太大的机会了。新公司想要进入会比较难。纵观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格局,从2010年开始加速,6年过去,市场格局基本已经固定了。”陈奇锐说。

     同样占领大量医生端资源的好大夫在线创始人、CEO王航却另有一番看法。“我觉得下半场理论是成立的,但是我不太同意上下半场的区分,我觉得现在顶多算是中场。”他认为很多行业都会经历初期繁荣的阶段,参差不齐却又充满热情的一批创业者的涌入其实造成了行业的“泡沫期”,而医疗行业的上半场只能说刚刚度过了“泡沫期”。

     “医疗行业的操作周期本来就比较长,很多政策、法规都是基于保护生命的原则,会相对保守一些;很多产品的推出,也必须要考虑到医疗本身的严谨,所以在现在这么早期的情况下说进入下半场,不太合适。”王航补充到。

     京颐股份董事兼总裁、趣医网董事长李志对行业泡沫的存在表示认同,“在2014~2015年左右,随便三五个人做个App就能融来资”。他觉得称“下半场”是因为“过去不太正常的状态变了”:

     “市场存在优胜劣汰的过程,真正的好项目是没有下半场的。作为一个从业者,移动医疗创业才真正开始,会不断有好的项目和融资项目涌现出来。下半场拼的是什么?原来是向VC讲故事,现在是到市场上融资要钱,通过商业变现,通过好的产品,完整的商业链获得市场的认可。所以在我看来,移动医疗的好日子才真正开始。”

     “我们呼唤技术和模式的突破的企业出现,前面一轮才刚刚热身完毕,经历了几万个小时的考虑,终于想明白要怎么做了。”大姨妈、好孕妈创始人柴可呼应道。

     下半场该如何打造商业链条?

     “现在下半场拼什么呢?我们的医生用户量在行业里是第一位。下半场我们要继续练内功,我们还要做医生社群,它对于管理、营销的要求非常高的。”陈奇锐表示,去年9月份推出的“医生站”App主要着眼医学继续教育领域,推出8个月已经拥有了超过了80万的装机量,日活跃用户量每天7~8万。

     “下半场其实有两个任务,一是把我们的产品、服务做得更有黏性,更有价值;二是在这个跑道里比同行跑得快一些。”陈奇锐希望《医学界》能在将来成为医疗行业内容的交流中心和交互中心,一旦医生覆盖量达到70%左右,基于医生之间的转诊和会诊也就可以做起来了。”

    

     除了服务医生和患者,移动医疗的创业者们也很关注变现的问题。

     “要有精准的医疗数据,要有非常个性化的医疗的服务才能变现。”已经在新三板上市的芯联达科技股份,一直在积累院中患者的病例数据、信息数据,董事长杨宏桥认为,除了依托医疗机构改变医生的工作方式,还要努力获取和利用医疗大数据,这两点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间和变现基础。

     以商业保险为例,“只有结合非健康人群的保险,才有可能产生收益,真正形成商业模式,就得有疾病险”,他认为医生和大数据掌握着这些信息。

     提到医疗机构合作,李志认为不论是与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疗机构合作,移动医疗的变现一定要落实到医疗机构。“虽然也有可能通过云端,依靠保险公司,依靠数据变现,但绝大部分的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落地,还是要依赖于医疗机构。”

     认为移动医疗才进入中场阶段的王航表示,医疗行业最花钱的是在医院里面,在于医疗行为本身。移动医疗第一阶段,大家在做医疗周边的事情,变现的也很少;而进入中场阶段的重要标志就是,移动医疗开始涉及诊疗本身。

     “我们开始推进互联网医院,开始研讨线上有哪些业务可以做诊疗,现在我们做得还比较保守,我们在做复诊,在大力的进入到会诊、医生的出诊,要对接线下医院,进入诊疗环节。当打通了支付链,打通了商保,才会有盈利空间。有了支付渠道,这时候整个行业才能规模化的盈利。”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