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开诊所?——于莺和马丁的“诊所双城记”
2016/7/19 医学界智库

     导语:“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

     作者:刘畅

     来源:医学界智库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如是说。

     这也是中国医生正在经历的时代。身处变局,虽然局势混沌不清,但总有新事物萌生,也有人投石问路。

     2015年4月,协和急诊女超人于莺在北京创办中美宜和综合门诊中心;2016年7月17日,杏仁医生CEO、澳大利亚全科医生马丁,在沈阳建立“杏仁门诊”WeWork工作室。至此,一场“诊所双城记”的大幕正式拉开。

    

     7月18日晚,医生站把直播间搬到了于莺诊所里,于马二人就“开诊所那点事儿”相谈甚欢。我和众多医生一样,对他们开诊所的事兴奋不已,从晚上7点就开始守候在手机前,盼望了解他们的创业之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更多挣扎在体制中的医生的出路。

     我们为什么开办诊所?

    

     作为微博上拥有300万粉丝的大V医生,于莺的确是个演讲高手。谈到自己的成立全科医生诊所的初衷,她信手拈来两个故事。

     2014年4月,于莺初次萌生自己开办诊所的想法,当时的她还是协和的一名急诊科医生。一天晚上值班,她数着医院门口开来的急救车,一辆接一辆,有来自内蒙古的、河北的、陕西的,甚至河南的。她心想:不会再有更远的了吧。然而一眨眼功夫,没想到真来了一辆福建的。“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可怕,患者家门口没有值得信赖的医疗机构,颠簸千里来到这里,却有可能还是一场空。”在协和的那些年,于莺真切看到医患间巨大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

     后来,于莺从协和跳到了美中宜和。一天,她在路上遇到了同门师弟,两人聊起近况,她才知道,原来一起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的朋友,很多已过而立之年,身背8年博士学历,现在却仍然是“老主治”。“他们临床专业水平都很牛,但事业遇到瓶颈的时候,并不清楚前面的路要怎么走。”于莺感觉,在这个体制中的每个人都不快乐。于是她想要建立一个公立医院之外的平台,为医生,也为患者。

    

     马丁的初衷则更多是为了服务医生,用他的话说,“于莺的诊所是To C(服务对象为患者),而我的诊所是To B(服务对象是医生)”。马丁称,他的一个前同事在澳大利亚多点执业,每周3天在公立医院,1天在院外上班,而这1天的收入却是在公立医院3天收入总和的3-4倍。

     马丁认为,扭曲的公立医院价格体系严重低估了医生的价值。他开诊所,是给所有医生搭建一个平台,降低医生自建诊所的成本和门槛,为他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相对容易的途径。

     依托美中宜和的全科诊所

    

     从协和到美中宜和,于莺深谙,在中国,吸引患者的永远是医院,医生是没有个人品牌的,“出了医院就谁都不是,患者也不认得你。”

     美中宜和诊所99%都是全职医生,于莺也清楚,自己的平台必须为他们带来患者。她为诊所引流患者的路径有二:打通周边社区,接入商保、社保。

     全科诊所主要承担为患者首诊、分诊,处理常见病和慢性病的责任。而这类患者就医大多采取就近原则。因此,于莺把宣传力度的重点放在周边社区和企业,批量引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客户。

    

     同时,于莺注意到,没有保险的患者,得了小病,倾向自己到药店买药,但有了保险后,就会到医院,寻求更多的专业意见。“北京私立诊所的商保覆盖率平均在45%,而我们现在只有6-8%,所以随着商保介入的增加,我们的门诊量和营业额还有很多上升空间。”

     在成立诊所之前,于莺曾请专业机构做过市场调查,发现北京私营诊所的平均回本周期是5年,而她相信,自己的诊所用3年就能持平。

     属于医生的WeWork

    

     WeWork发源于纽约,专为创业者提供租金廉价、环境舒适的办公场所。该公司目前估值已达160亿美元。

     马丁的杏仁诊所,是WeWork模式在医疗行业的迁移。这个尝试不仅在中国新,在全世界也很新。WeWork针对的是全产业的创业者,而马丁的众创诊所只针对医生,其准入门槛和投入成本都和WeWork不可同日而语。

     马丁这样走的逻辑是,“一劳多逸”、风险分散和O2O导流。

    

     和于莺一样,马丁拿的是综合门诊的牌照,到杏仁诊所执业的医生因此省去了自建诊所的高昂成本,以及和政府部门周旋之苦。“当入驻的医生多了,诊所的筹建成本分摊到每个人头上,就变成很小一部分。”

     马丁认为,医疗机构的核心资源是医生,不是设备,所以杏仁诊所在保证基本科室,和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并不追求大而全,“我们目前拥有10个诊室和2个治疗室,这是目前看来最经济有效的诊所规模,筹建成本也只有丁香诊所的四分之一。”马丁的理想状态是,控制成本后,实现医生、患者和平台三方的利益最大化。

     相对于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马丁认为杏仁诊所更像是一个平台,诊所是医生自己的,所以他并不担心患者流量问题。“在杏仁医生(一款医患交流APP)上线之初,我们就做好了顶层设计,医生在APP上已经聚集了自己的患者群。”

     笃信熟人医患模式的马丁认为,对患者健康状况长期跟踪的医生,才能不倚靠大量的检验检查,做出较准确的诊断。省去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获得高质量医疗服务——患者自然就有需求去线下,寻找同一个医生面对面问诊。

     给困惑的医生们一些忠告

     目前,中国的医疗环境对医患双方仍然是高压态势,但医改的深入、互联网和商业保险产业链的成熟,已经让医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公立医院绝对强势的语境正在缓慢瓦解。

     马丁认为,政府推行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以及医师的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目的都是缩小公立医院的服务范围,医患双方将逐步从医院解绑。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目前看来,体制外的市场还不够大。所以他鼓励有想法的医生先尝试多点执业。

     直播中,也有场外的基层医生提出,现在大多数新兴的医疗团体,都旨在“圈地”大医院的高年资医生,中低职称、中小城市的医生仍然看不到传统方式之外的可能性。

     在这个问题上,于马二人的观点高度一致——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的价值,而实现价值,要脚踏实地。

     于莺拿餐饮业做类比道,“餐厅分很多级别,有高端的米其林三星餐厅;有连锁餐厅,如‘海底捞’;也有街头小吃,如‘成都小吃’。每一种餐厅都有自己的食客,也都可以经营的红红火火。”所以中低年资或是基层的医生,一开始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再一步步提升自己,寻求更长远的机会。

     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医生,在体制外寻找出路的关键都在于实践。

     “我记得,3年前,一个微信群里就有很多医生在讨论创业;如今,我的诊所已经开业,而他们还在群里谈论。”于莺认为,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生40不惑,才是创业的黄金年龄。“但说了一定要做,做了才知道路在哪里。”

     目前,两位医生企业家的诊所都在摸索更好的经营模式,成败与否尚待时间检验。

     但变局之下的于莺和马丁都是勇敢的探路人。所以祝福他们。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