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肿瘤治疗:一场分蛋糕的暗战
2016/9/4 医学界智库
导语:从一个老资历外科医生转为介入科医生的翟博认为,当前,“传统外科”才是肿瘤介入治疗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作者: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智库

(第三届肿瘤微创上海论坛选择了太阳花作为大会标志物)
肿瘤微创治疗上海论坛迄今已是第三届,用孟志强与他的微创届先行者同道们的话来说,确实“发展迅速”。“第一届论坛报名的只有100多个医生,第二届300多,这一届,这才第三年,就已经有600名医生报名学习了。”大会主办人孟志强介绍。
此微创论坛的主要内容并不是具有150年历史的外科传统意义上的微创,用大会演讲者叶欣教授的话来说:“腹腔镜三个眼儿,那也是三个眼儿呢!”这个论坛的主要内容从来都是——超声消融、介入、纳米刀、粒子植入等微创领域的后起之秀。
“不光要把毛病看好!”
聊到HIFU、介入等肿瘤治疗手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孟志强的感想是,这对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有实在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志强教授会中接受采访)
他认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的高了。能够不开刀达到和开刀一样的效果,那肯定是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的——对于病灶小的肝癌、早期肺癌、早期肾癌和甲状腺肿瘤,HIFU或者介入这样的方式对肿瘤清除有同样的效果,而且治疗时间短,患者恢复更快。当前在中国,采用介入或者HIFU治疗肿瘤,患者的住院时间可以缩短到3天。
在国外,这样的技术已经规范成熟,被广泛接受。孟志强举例,这两年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附属医院交流,发现该院现在对早期肝癌和早期肾癌已经不再开刀,一律采用门诊介入手术。做完手术患者甚至无需住院。
当然,这些新技术在中国的接受进度目前还不比外国,在行业规范化和人员规范化培训方面还有更多的努力要做,这也是孟志强坚持主办肿瘤微创治疗上海论坛的目的之一。前一次大会组建了“甲状腺消融学组”和“腔镜学组”,在这次的大会上,他成立了“护理学组”。
孟志强告诉《医学界》,成立“护理学组”,一是因为患者的医疗过程当中,绝大部分时间是护理工作在起作用,毕竟,“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嘛;第二是由于HIFU也好介入也好,这些手术的术前术后以及并发症的护理要点不同,值得专门建立学组进行研究和培训。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护理学组”成立仪式)
“这是一个冲击碰撞的阶段”
上海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翟博也在会中接受了采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翟博教授接受采访)
从一个老资历外科医生转为介入科医生的翟博认为,当前,“传统外科”才是肿瘤介入治疗发展的最大阻碍之一。
如孟志强所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肾癌患者做介入手术,全部由外科医生推荐,但是在中国,这一点目前还难以实现。
作为曾经的外科医生,翟博对外科医生的心态相当理解,他说目前介入治疗HIFU治疗的出现,对传统的外科行业是一种冲击,“就像两个拳击手在钢索上对打,”翟博比喻两者之间暗中存在的竞争关系,“但是我相信最终跌下钢索的一定是传统的外科。”
但是,这个结果在短时间不会到来,翟博解释,“为什么总有人说我们这些治疗手段在业界没有达到统一共识?因为传统(外科)势力太强大了……”
他预计,等到现在的这批已经登顶的外科医生退休了,如今这些三十岁四十岁的年轻医生顶上的时候,介入治疗等等微创手法才会被外科医生接受。
翟博指出,肿瘤的五年生存率以传统方式治疗,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等到微创手段真正标准化广泛应用的时候,“五年生存率肯定大幅度上升。”
希望能够被正视
肿瘤的外科治疗发展至今150年,药物治疗也有70-80年历史,介入、HIFU这样的微创治疗,从发展至今也不过20来年,迅速发展仅是最近10年的事情。
“因为发展迅速,周期短,我们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孟志强坦承目前各种微创治疗都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如说HIFU治疗,其本身作为一种不用开刀的精准治疗方式,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这也造成了对医生水平的要去很高。同时,业界对各种微创治疗的适应征得讨论还未完全尘埃落定。
孟志强认为,以微创治疗对精度的要求,它应该集中到三级医院开展,因为“如果医生做的病例数不够多,是会限制发展的”。同时他还担忧,即使几百例患者都做得很好,只要有个把出现严重并发症,这个新生的治疗手段也会受到猛烈的攻击——因此不能冒这种风险。
谈到目前各地正在开展的MDT模式对介入和HIFU这样的微创治疗是否有帮助,孟志强和翟博都摇头:“MDT都被外科医生把持了,其他人没有发言权。”
如此一来,MDT难免沦为形式主义,翟博说到这个话题有点无奈,“不想撕破脸最后就是派一个人去MDT会上坐着,没有什么用”。
“管理得好些的医院,MDT会让各科轮流主持。”孟志强说,“但是大多数医院恐怕都是外科医生说了算。”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