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桥:这家医疗机构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2016/9/19 医学界智库

     导语: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课题,有这么一家医院,他们把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放归市场,全院人事专员仅3人

     作者:刘畅

     来源:医学界智库

     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

     大多数医院的管理岗位占到员工总数的7%左右,而人才吸纳、培养和薪酬制度等问题仍然是悬在他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但是也有这么一家医院,他们把几乎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放归市场,全院人事专员仅3人。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沃德医疗中心有什么特殊的心得吗?

     “首先要明确,我们是服务型的组织,不是管理型的组织,医院组织架构是扁平化的,没有上下级。

     但是谈到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如何吸引他们加盟;第二,如何培养人才,让不够优秀的人变得优秀;第三,怎么留住优秀的人。

     首先是吸引人才的问题。

     鬼谷子说,“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医生是知识分子,都是精神贵族,讲境界讲高度。把平台的高度做出来,能人志士自然就愿意过来,庙小养不了大和尚。但不是说规模做大了人就来了,真正的人才不是拿利益来撬动的,你得要有真正打动他们的东西。

     我们是开业平台模式,有能力的医生来了,不再是受雇者,他们是自己的老板,平台只是给他们提供服务。医生可以自由规划自己的一切,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休假,都是自己掌控的,而能创造多少价值也在于医生自己。

     人一旦呼吸了自然的空气,就很难再回去变成被动身份。比如张强医生,他刚开始在沃德也是一只脚出来,最后变成两只脚都迈出来,而且再也回不去了。”

     医生不受雇于医院,那如何控制医疗服务质量呢?

     “医生不受雇于我们,给他们提供业务保障不是我们,是客户。这是一个三角关系——我们不好,医生不选择我们;医生不好,客户不选择医生。

     评判医生好坏的是市场。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是充分开放和共享的,如果做的不好,很快就会反映到口碑上,进而影响业务量。

     另一方面,虽然我们不去做规范,但我们手上抓的权利是选择权。如果你的文化和我们的品牌相匹配,那欢迎你来我们平台;但当我们发现医生的服务偏离了标准化行医,不被同事和客户接受,我们就不再请他们到平台上来了。

     当初之所以取名叫沃德,就是我们认为医疗最根本的在于一个医生的医德,技术水平差一点还可以接受,但如果医德有问题,比如保险欺诈、过度医疗或者类似莆田系的行医文化,只要发现了就毫不客气。过去我们也淘汰了不少医生,方式很简单,不再推荐病人给你,那你等于是没有收入,失业了。

     最后,我们有一套标准化流程,这也可以回答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让普通人做出来的事情不普通,就靠标准化落地。

     妇儿这个领域,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服务行为,不是太高难度的诊治行为,所以我们只要有防火墙就行了,也就是做标准化。

     具体来说,在一套SOP(标准作业程序)中,我们培养员工一套动作——平常去做标准化动作,当任务超越标准化动作,他们知道随时求助就行了。就像麦当劳,全世界麦当劳的薯条口味都差不多。把系统做强,对人的依赖度就减轻了。”

     您主要从哪些方面做标准化?

     “主要从三个关键点发力:第一个动作是统一价值观。凡是约束人行为的管理都是低端的管理,因为人都是有灵性的。

     第二是修正信念,信念是人往前走的动力。比方讲,全民奸商这种信念,让人一切都向利益看,这是一种错误的信念,特别在医疗上,救死扶伤才是医疗行业应该有的信念,你所有的信念都应该是帮人救人。

     第三是培养他的能力,把规定动作做好的基础上,自选动作也跟上,那他的整体能力自然就提高了。”

     如何留住人才呢?

     “我认为,文化是最核心的东西。

     医生到了一定水平,钱赚多赚少没关系,关键是他对这个企业的文化要有认同感。就像信仰一样,一旦你信了耶稣基督,那就很难再去信释迦摩尼,也不能去做穆斯林。

     认同感是文化产生的,一旦文化的护城河建好了,他很难再选择别的地方。

     这是人往高处走的道理。中国有13亿人口,却少有海归医生,说明我们这里是全世界医疗文化的盐碱地,所以没有人回来。同理,我们把文化平台做高,让医生无法再向低端文化的平台去跳跃,他们就很难再走了。”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对医院管理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请投至yxjzhiku@126.com,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智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