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首次大幅减持阿里巴巴:是软银出了问题?还是阿里出了问题?
2016/6/2 港股那点事

    

     儿童节这天,阿里巴巴第一大股东软银发布公告称,为调整资本结构和降低负债规模,其计划抛售价值不少于79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份。6月2日,软银又称将再套现10亿,合计要出售89亿美元的阿里股份。

     这是软银投资阿里巴巴16年来首次出售其所持股份(2000年和2004年,软银分别耗资2000万、6000万美元入股阿里巴巴)。此次减持完成后,软银集团对阿里巴巴的持股将从32.0%降至约28%。以阿里巴巴现在的市值计算,孙正义的软银在阿里巴巴的股权投资上,获利近1000倍

     与此同时,软银与阿里巴巴达成了锁定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在6个月内,软银不会再交易其所持的其余阿里巴巴股份。因为软银的减持公告,美国时间6月1日,阿里巴巴股价重挫6.5%,收76.69美元。

    

    


     据报导,软银将分阶段完成上述89亿美元股份的减持:

     1)55亿美元为软银另外出售的三年阿里巴巴可转债,票面利率5.75%,对该证券的定价为溢价17.5%。;

     2)20亿美元股份将由阿里巴巴用自有现金以每股74美元回购;

     3)4亿美元股份将由马云在内的34名高管组成的阿里巴巴合伙人以每股74美元认购;

     4)10亿美元股份将定向配售给Gamlight(新加坡主权基金GIC旗下)和Aranda Investments(新加坡政府投资基金淡马锡旗下)。

     软银不是出了问题,是问题多多

     一直在泥潭中挣扎的日本经济,无疑是软银最大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去年,孙正义表示日本的竞争力正在下降,软银不可过度依赖本土市场,要追求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软银进入重要的过渡期。

     为了能够在海外轻盈上阵,今年3月软银进行业务重组,分拆为两家公司,一家专注于成长较为缓慢的国内移动通讯业务,而另一家公司负责软银在海外的科技领域投资,其中海外业务由孙正义亲自挑选的谷歌前高管、Nikesh Arora负责。Nikesh Arora一直在重新评估软银庞大的投资组合。知情人表示,这次减持阿里巴巴股份,套取资金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2013年,软银斥巨资20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四大移动运营商Sprint,借此进入美国通信市场。但这笔收购最终导致了软银债台高筑,软银当前债务总额高达约1082亿美元,净息债务逾800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系因收购美国移动运营商Sprint)。由于软银债务规模过于庞大,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已将其长期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不幸的是,软银在过去三年间并未能成功扭转Sprint的困境,大打价格战的Sprint在去年,用户数被T-Mobile反超,从第三位掉至第四位。今年5月,Sprint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当季巨亏5.54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亏损2.24亿美元。

     Sprint的债务问题是个大坑,截至2016年3月底,Sprint账上有26亿美元的现金和短期投资产品,但是和高达340亿美元的负债相比,实在是少的可怜;如果横向比较,其竞争对手T-Mobile的账上则有75亿的现金和209亿的负债。

     屋漏偏逢连夜雨,Sprint还因逃税被纽约州索赔3亿美元:5月31日,Sprint对该案件的上诉惨遭美国最高法院拒绝聆讯,意味着2015年10月纽约上诉法院的判罚判决有效,Sprint很可能要继续支付巨额罚款。

     说到Sprint, 笔者在美国生活了八年,身边极少有人用Sprint。追求信号好的都用AT&T和Verizon,求性价比的通常选择T-Mobile(话说T-Mobile普通的套餐都配有个逆天的全球无限免费流量功能、简直太划算)。而提起Sprint,大家的反应通常都是“没用过、也没想过要用、不清楚好不好用”。毕竟,在美国使用同一运营商的用户间互打免费,大家都偏好于选择身边朋友常用的运营商。Sprint要从其他运营商那儿抢客户,只能烧钱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因为已经不具有市场优势,所以效果都很一般。

     当然了,Sprint在新的一年公司展望里,提出了要削减成本、丰富融资渠道等策略以改善其财务状况,但说来容易落实难,以Sprint这样的财务状况,加之穆迪去年9月下调其信用评级,想再建立起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恐怕难上加难;而对于本就已在流失客户的Sprint而言,如果还要削减成本,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试问没钱又如何吸引新客户呢?

     其实,当初软银收购Sprint,是计划要再收购T-Mobile然后合并这两家运营商,通过低价策略向AT&T和Verizon发起挑战,可奈何美国电信业监管机构以反垄断为由阻止了该合并。从此,Sprint只好独自烧钱,大打价格战试图赢取更多的客户。

     现在Sprint俨然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软银别无选择,只能继续烧钱。

     孙正义在2月份曾表示:可能需要两年的时间来解决客户的流失以及亏损问题。根据市场的估算,按照目前电信价格战的烧钱速度,Sprint到2016年底就可能耗尽资金。Sprint曾表示如果公司需要注入新的资本,孙正义将提供支持:“我们有一个非常愿意提供支持的大股东,如果公司需要更多的资金,他会给的”。

     除了深陷Sprint的债务泥潭外,现在的软银,也有些自身难保:软银上个月公布的财报显示,软银2016年第一季度利润同比下跌30%,2015年净利也下滑29%,因此,软银的股价也于2016年2月跌至收购Sprint以来的最低点,距离2013年底的高位足足跌去超过一半。

    

     来源:软银集团年度报告

    

     为应对股价的不断下滑,软银于2015 Q3和2016 Q1分别使用库存现金及出售资产所得收益回购价值10.9亿美元和44亿美元的股票。

     所以,软银现在是内外都缺钱。于是,孙正义手里只剩下出售优质资产这张牌

     减持阿里巴巴算什么?孙正义连Supercell都舍得放手

     除了减持阿里之外,近期资本市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软银将抛售旗下持有的世界级的游戏公司Supercell(拥有卡通农场,海岛奇兵(BB)、部落冲突(COC)、皇室战争(CR)等顶级游戏)的多数股权,接盘公司是腾讯

    

     2013年底软银斥资15.3亿美元收购了Supercell51%的股份;2015年更是将持股比例增加到73%,表明软银对Supercell前景的看好。在这项交易后,Supercell估值达到了52.5亿美元。近两年,Supercell无疑是全球最顶级的游戏公司,据其财报显示,Supercell 2015年实现营收23.3亿美元,净利润高达9.64亿美元(等同于腾讯2015年游戏业务净利润的约11%),Supercell旗下游戏拥有1亿日活跃用户,2.5亿个游戏内社区。

     软银这次连这么热门的印钞机Supercell都舍得放手,可见其手头,现在是有多缺钱。

     据悉,软银在阿里巴巴交易后,或许又在寻求进一步的资产出售计划,考虑出售GUNGHO股权——日本最知名的游戏开发商

     阿里巴巴:也是多事之秋

     对于软银的减持计划,阿里回应,阿里巴巴及其合伙人将会回购24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蔡崇信6月2日在分析师会议上提到,公司采取回购策略,不仅可以帮助软银降低其债务规模,更反映管理层对阿里巴巴长期发展的信心,一举两得。

     然而,就市场目前的反映来看,似乎这次的表信心并未得到市场认可:第一股东减持,怎么都不是什么好事。何况,软银手头还有28%的阿里股份,虽然6个月内不会再减持,但6个月可是一晃而过啊!

     近来阿里巴巴也是进入多事之秋。该公司主动在年报中提及其正在接受美国证监会调查,证监会要求其提供会计文件和信息,以判断是否违反联邦法律。文件包括菜鸟物流业务的会计、对关联方交易的处理以及“双十一”运营数据的报告。受此消息影响,阿里股价在发布年报当天跌近7%。

     一个可能的投机会: Snapdeal, 印度版的阿里巴巴?

     对于软银的减持行为,有分析师称,减持阿里巴巴股份所得的资金,将令这家日本集团能够加大对科技和互联网创业型企业的投资。在软银众多投资中,此刻最应景的应是印度电商巨头Snapdeal。

     Snapdeal成立于2010年,与亚马逊和Flipkart组成了印度三大电商巨头,三者总共占领了印度网购市场高达91%的份额。其中Snapdeal和Flipkart均为本土电商,对比亚马逊有天然的本土优势。有趣的是,Snapdeal的创始人库纳尔·巴尔是阿里巴巴的狂热崇拜者,他把自己的公司描述为“印度版阿里巴巴”。目前Snapdeal拥有约25万商户和约8000万消费者,正逐渐被打造成“印度版淘宝”。

     2014年10月,Snapdeal曾获得软银6.27亿美元的投资,软银也因此成为Snapdeal的最大投资者。去年底,Snapdeal进行了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富士康、阿里巴巴以及软银。2月16日,Snapdeal宣布完成新一轮2亿美元融资,由全球最大的养老金机构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师养老金计划,以及新加坡投资公司Brother Fortune Apparel领投。此轮融资对Snapdeal的估值为65亿至70亿美元,使其成为印度估值排名第二的创业公司,仅次于竞争对手Flipkart。

     目前来看,印度的电商市场规模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2014年eMarketer数据显示,当年印度电商销售额仅为53亿美元;同期中国电商仅在双十一期间就达到了500亿人民币(约77亿美元)的交易量。

     目前,印度的中产阶级逐年增长,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使用人数不断扩大,印度很可能将是下一个电子商务的爆发增长市场,但Snapdeal是否能成为第二个阿里巴巴,尚取决于其是否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果Snapdeal真的长大成人,是否也意味着阿里巴巴在印度市场的拓展再无可能?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加入格隆汇

     ● 投稿给格隆汇。投稿邮箱:tg@gelonghui.com

     ● 登录格隆汇官网(www.gelonghui.com)或格隆汇APP,注册、发文;

     ● 加入格隆汇各微信交流群。入群办法:添加微服妹妹的微信号“guruclub_cs”,附上您的行业背景、投资经验等基本资讯;

     ● 参加格隆汇三大线下活动:汇说、汇路演、汇调研

     ● 直接添加格隆个人微信公众号:guru-lama

     ● 联系电话:0755-86533501

     ● 业务洽谈:business@gelonghui.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港股那点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