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事件众生相:一场没有赢家的混斗
2016/6/27 港股那点事

首先申明,我只是万科事件的一个旁观者、路人甲。写本文,完全没有选边站或者替谁站台的意思。我只是觉得这次万科事件中的众生相真的忒有意思,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诸多隐藏很深,但却更真实的那一面。
所以,我手贱,当了一回“偷拍”摄影师。
▌模特1号:宝能
这事闹得鸡飞狗跳,始作俑者是宝能,所以先拍它——虽然它从不是什么名模。
宝能看出来万科很值钱,这不算什么。宝能看出万科股权很分散,这也不算什么。这些全市场都知道,但也没有人去打万科主意。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万科太牛:大个子—全球最大地产企业,背后的大股东央企华润很牛,王石等管理层也很牛,而且两牛人已经达成多年的默契配合。
宝能牛逼之处在于:在所有人都不敢打这个主意的时候,小小个头的它上了。而且是霸王硬上弓,利用保险融资的杠杆上。
某种角度看,这比当年几十万满人挥师入关,吞掉上亿人的大明王朝的想法与行为还狂野。
但真正让宝能成为模特1号的,还是“君子记仇,十年不忘”的气质:在拿下万科第一股东地位后,尽管万科明显不屑、甚至略带侮辱的言论,但宝能一直隐忍,直到确定出狠手、重手的相关条件(什么条件?你问我,我问谁去?没有相关默契,一个深圳的民企,吃了豹子胆也不敢放此杀招吧?)具备后,才抛出“内部人控制、损害其他股东利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等大帽子,图穷匕见,要求更换全部董监事,开始步步都是一步杀。
你是深表佩服,还是会毛骨悚然?
一些幽微人性,都是在细节中看出魔鬼的。
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上位之前,都给散户承诺过很多。你得看他的行事作风。细微见真章。
但无论如何,从目前态势看,宝能极可能是万科事件中的唯一赢家。
▌模特2号:华润
央企,世界500强——一听就是世界级名模。但这次T台走秀,华润明显有些步履散乱,甚至凌波微步。
华润在这次万科事件中到底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许局外人永远也不会搞懂。至少在民企宝能前期强行硬上,甚至已经成为事实第一大股东的时候,华润很匪夷所思地几乎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无任何行动,直到被逼无奈的万科管理层幸运找到了深圳地铁这个与华润同属国企的白衣骑士后,华润却出乎意料站了出来,与宝能前后相隔10分钟发布公告,指责万科内部人控制,反对深铁入股。
我们很难揣测这事情前后发生了些什么变化,或许万科独董华生的文章可以做些参考。他的原文是这样写的:华润与宝能或存在关联和交易,建议调查并冻结其表决权。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润方面在董事会上也承认,华润与宝能本来就有若干重要项目合作与关联,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华润前海中心项目的合作方就是宝能,并说华润为此向宝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优惠和融资。该传言至今尚未得到华润方面和宝能的澄清和反驳。因而有人推测华润一些人本来就对万科这种与国企格格不入的治理方式和作风看不顺眼,怀疑宝能与华润管理层也许很早就有默契。宝能入局举牌,华润方面表面上半推半就,或坐视不救,或做点表面文章,不断否决万科管理层提出的各种自救方案。当兵临城下,火烧眉毛之际,还对万科管理层决定紧急停牌加以指责。后来眼见宝能离成功收购只剩一步之遥,干脆亮出底牌要万科管理层接受宝能入主的现实。只是由于万科管理层的顽强阻击和工作,加之宝能借助保险和杠杆资金吞并万科的企图也许触碰政策红线,被迫收敛。而此时万科管理层又运气极佳地找到了深圳地铁这个独占天时地利、背景强大的同盟者。若让其成功,显然某些人的计划就要泡汤。
从华生的这段文章,可以读出一些阴谋论的味道:宝能做杀手,华润站后台。如果真如此,那华润这次真的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了。这么做,与其说是维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毋宁说是那种主子意识作祟:玉器宁赠友邦,或者哪怕砸了,也不能予家奴。
但事实上,这么做,极可能是玉器真砸了——如果万科的管理层真的连锅端,万科也许不会死,但多半“泯然众人”吧?
而且,能说服宝能出面干“脏活、累活”,总得给它手头的股份一个合理的价格吧?如果真如市场所推测,民企宝能成为唯一赢家,那是否恰恰反证了,国资在真正流失?
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国企,其行事逻辑,很多时候,都不是我们能理解的。多数时候,国企话事人在乎的,只是下面的人听不听我的。非我族类者,杀之为上。再说,本来就家大业大,还怕没人才?!更何况,真做坏了,有的是后盾,反正集体决策,要算账,也不是一个人的事,估计就算有,也是N年后的事了,who cares?
▌模特3号:王石
王石在我眼里,一直都是一个颇有思想和情怀的人。他自从“游山玩水”以后,也经常成为货真价实的模特。以前一直以为这是万科广告形象的一部分,但看了媒体漫天的讨伐后,我才知道我错了:在众人眼里,这是不务正业的“显摆”。
有句话:内心没有情怀的人,从来都不相信世界上真的还有情怀这种东西的。
我们这社会,多数人都是丛林功利主义。不得不承认,王石确实过于理想主义了,在应对宝能这事上太倨傲,太经验主义,也太自信满满了,以致弄成今天的被动。
现代企业要兼顾用户、员工、股东利益,三条边构成等边三角形,这样围起来的面积才最大。但三条边的代表没有人会在意这个最大面积,所有人盯的都是自己那一份。要在一个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维持这种平衡并讨好各方,注定是件超难的事。
事实上,王石当年拿了股权,就不会有今天的烦恼。但如果他拿了股权,也就没有万科特有的治理结构以及万科的今天,这是个两难。我相信,在中国,哪怕广东,背景比王石牛的官几代多了去了,而当年与万科同时起步的地产企业也多如牛毛,但只有万科走出来了。大约20天后,万科料将实现2000亿销售额。十年前只能遥迢仰望的世界500强,也即将入围。
你要放弃一些东西东西,才能成就企业和情怀。而一旦成就了企业和情怀,你也就面临着出局的尴尬。
璧其无罪,怀璧其罪。这是这事最显无奈和唏嘘的地方,但怪不得谁。你选择了工匠或者家奴身份,打造玉是你的梦想,但你不能拥有玉。
但,必须要说的是,可以有N多央企,有N多友邦,但王石这样的家奴只有一个。
伊尹、傅说皆曾为奴。
▌模特4号:媒体
逻辑上,媒体只是模特的走秀舞台,不应该成为模特,之所以把他们拎出来也拍张照片,是因为实在受不了那种太low的节操:攻击王石游山玩水,泡妞,以及汶川地震王石建议每个员工捐款不超过10元,等等。
这是中国攻击文化中一贯的作风:从私生活、道德层面把你弄臭—— 我和你探讨警察滥执法,你却说我嫖娼。
泡妞关你事了?不能泡妞?你告诉我,谁没泡妞?是萨科齐?是克林顿?是你自己?还是你一直敬仰有加的某革命家?
游山玩水关你事了?能把企业带进500强,游火星也不关你事啊!
最扯的是汶川地震。08年汶川大地震,王石建议每个员工捐款不超过10元,当时就有网友发文评论:虽然王石作为优秀的企业家,但是他的心灵不会高过一座坟冢。郭美美事件出来后,无数人反省、甚至恶心自己的善良被利用和玷污,后悔捐款,夸赞王石的理性。回过头,这事又成了今天的罪证——每件事,可以是鲜花,也可以是牛粪,都看你怎么用。
至于媒体的各种利益揣度—比如内部人控制(如果万科成了内部人控制的典型,我不知道还剩几家真正做到了三权分立的。)—他们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利益之外的骄傲。
▌模特5号:深铁
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我猜中了前头,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大话西游中的这句经典台词,可能最适合深铁了。
最开始,这个故事是很美好的,而且应该一拍即合。真的要在深铁与华润两者二选一来做大股东,你去问10个地产研究员,11个会告诉你,毫无疑问选深铁。
华润有央企之名,但资源已有限,从民企宝能强行抢占第一股东位置,但华润作壁上观,可见一斑。万科歪打误撞,幸运找上了深铁。对于万科而言,深圳地铁沿线的土地才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如果华润、深铁二选一,当然是深铁。深铁是带着土地和项目进来的。华润还有什么?
但遗憾的是,华润选择了联手民企宝能,让深铁这个地方国企一头雾水,也无比尴尬:进不得,退亦不甘,唯有静观。
如果万科事件以管理团队出局为结束,深铁算是在深圳土地上做了一次尴尬的两日游。
▌模特6号:人民群众
在任何一部电影中,群众演员都是最多的。
社会是人。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他自身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90%是由他外部的环境(而不是由他自己)所决定的——你的吃相,基本反映了你生长的环境与背景。真正能相由心生的,没几个,因为多数人没有那么强大且独立的内心。
这很好解释了万科事件里为何那么多看客对王石冷嘲热讽的心态。
民众都是乌合之众,他们做一些事,真的不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他们只是通过一些过激行为来发泄或者反映自己内心的另外一种诉求,而这诉求与他们做的事,可能八竿子打不着,甚至南辕北辙。中国的文革,英国的退欧,都是如此。这次万科事件中,多数民众唯恐天下不乱,王石不倒,基本也是这样一种心态:普通民众有太多的不如意,有太多的不满,他们心中充满了戾气和怨气,却又无处发泄,而王石恰好撞到了枪口上。
简单的例子能反证上面的逻辑。比如很多人攻击王石没摆正管家与东家的位置——你凭什么不欢迎宝能做大股东?
这是一种典型的宁赠友邦,不与家奴的心态,而且他们忽略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处在王石这个位置,如果他不关心谁是大股东,那是不是太马大哈了?!
所以,他们并不是多么憎恨王石,他们只是找个撒气口。
华润、宝能联手,王石唯一能指望的是中小股东。但中小股东把王石当做了这个社会的代表,成为他们的发泄对象。所以,王石这次真的凶多吉少。但王石倒下,对万科,对目前看起来胜券在握的资本,对股东,大概率意味着多输。
只是输得早——比如中小股东;还是输得晚而已——比如资本。
▌最后的模特:我们自己
经此一役,万科劫数末尽,但魂魄已散。
万科这事上,其实大家都输了。
其实我们看戏就好了。我们支持谁不重要。但这事确实可以看出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有助我们深刻认识这个社会。
万科昨天发文,说不做资本的奴隶。
是否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在为奴,只是不知,不认而已?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加入格隆汇
● 投稿给格隆汇。投稿邮箱:tg@gelonghui.com;
● 登录格隆汇官网(www.gelonghui.com)或格隆汇APP,注册、发文;
● 加入格隆汇各微信交流群。入群办法:添加微服妹妹的微信号“guruclub_011”,附上您的行业背景、投资经验等基本资讯;
● 参加格隆汇三大线下活动:汇说、汇路演、汇调研;
● 直接添加格隆个人微信公众号:guru-lama
● 联系电话:0755-86533501
● 业务洽谈:business@gelonghui.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港股那点事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