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公立医院改制:中信的汕尾医院生意
2015/3/5 E药经理人

     六年前新医改推出之初,公立医院改革甚至改制就被列为重中之重,但有实质性突破的案例凤毛麟角,且历经重重阻碍和反复。By南方周末节奏在过去一年多开始加快。2013年下半年,医改逐渐转向“开市场”的路径,中央和地方层面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文件次第出台,财力日趋紧张的地方政府也有现实需求,资本的触角顺势从民营医院延伸到了公立医院。

     最新落定的一个样本,是广东汕尾和中信医疗合作的公立医院股份制改造。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深入采访,我们深刻感受到,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和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 这是一门无比复杂的生意。医院资产如何作价评估、股份怎么划分、人员编制怎么安排,以及将来如何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对收购双方来说,处处皆是 挑战和未知数。

     公众更关心的则是改制后的公立医院会变成什么样子。药价会更低吗?还要排长队吗?服务会更好吗?医疗水平会提高吗?总之一句话,改制是改变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以药养医”等现行医疗体制痼疾的良方吗?

     曾经的改革样本江苏宿迁则提供了另一个故事。

     十年前,江苏宿迁在财力不支的背景下进行了一场至今看来都很超前的医改,卖光了全部的公立医院。十年后,宿迁政府却在着手新建一家公立医院。

     开放市场十年间,宿迁医疗服务供给的增速高于周边,药品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在优质医疗资源上始终有短板,辖区内至今没有一家三甲医院。宿迁市政府将此归因于没有公立医院,因而技术投入不足、优秀人才难觅。

     宿迁此举引来争议重重,当地官方认为这是“务实”之举,但也有人认为这是“走回头路”。公立医院能否为这个“没有人才愿意去”的地方吸引来优质人才,依然是个未知数。

     是十年仍然不足以培育出一个能充分发挥市场效应的高质量医疗体系,亦或是在整体医疗体制不变的大背景下难以良性生长?宿迁为我们提供了公立医院改制利弊的另一个思考维度。

     事关13亿国人的医改,异常错综复杂,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点,未必都适应统一的“药方”。

     汕尾政府为什么卖?中信为什么买?

     医院保持非营利性质,但控制医院的合资公司要赚钱。

     看病难看病贵能否改善,依然有待观察。

     一年多的拉锯、拍桌子和相互妥协后,粤东海滨小城汕尾的公立医院改制终于有了实质进展。2015年1月,汕尾市政府正式将三所市直属公立医院交给了中信集团全资子公司中信医疗。

     汕尾市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和第三人民医院,这是汕尾市政府仅有的三家医院资产,净资产估值约5000万。

     合作的方式,是由汕尾市政府和中信医疗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合资公司,公司资本金以三家医院的净资产评估作价,再由中信医疗按照六成的股权配比投入现金,居控股地位。

     至于4∶6的股比结构,中信医疗总经理助理、汕尾项目投前负责人陈一称并没有特别大的深意,“中信肯定是要控股的,51%也可以。但市政府认为60%更合适,希望中信能多出点钱”。

     与此前一些公立医院改制采取的托管方式相比,陈一认为中信汕尾模式是比较彻底的方式,动到了产权,实现了公立医院资产资本化,否则“改革永远是浮在水面上”。

     但这些医院非营利性的性质依然不变。社会资本如何在确保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商业利益,始终是公立医院改制最大的难题,这一次,中信汕尾能否破题?

    

     汕尾市人民医院的住院部,病房里的门和墙身都破旧不堪

     为什么是汕尾,为什么是中信

     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地方领导到北京,都会有一个固定节目,安排到中信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合作的机会,双方的需求正好就此对接。

     粤东海滨小城汕尾,户籍人口三百余万,是潮汕文化和岭南文化的汇集地。现市区所在地,原是一个海边小镇,1988年汕尾建市后才逐步发展为城区中心。

     至今汕尾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经济仍居末流,目前其城区中心房价仅在3000到4000元的水平。由于缺少产业支撑,财政收入也捉襟见肘,2014年仅为481亿,对医疗机构发展的投入就少之更少。

     据汕尾市人民医院提供给记者的数字,长年以来,市财政给医院的投入维持在每年一两百万,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发。

     成立于1994年的妇幼保健院更是惨淡,2010年前一直在一间不足80平方米的平房中行医,筹建之初批的一块地,因为一直没钱建后来还被收回去了。直到2007年,卫生局将一座烂尾楼作价300万转让给医院,才有了现在90张床位的住院楼。

     另一家市直医院——第三人民医院,还只是一块规划中的空地。

     如 此光景下,汕尾市的医疗服务水平多年来处于追赶者的角色,与兄弟市市级医院差距很大。妇幼保健院办公室主任罗方举告诉记者,医院发展缓慢,资金主 要靠业务收入自筹,长年入不敷出。2014年所有收入加起来不足千万,但人员工资就570万,药品器械耗材采购成本179万。

     情况好一些的汕尾市人民医院,去年业务总收入1.85亿,略有盈余。

     医院难以发展,医生待遇自然偏低,人民医院一个主任医师全部加起来拿到手的阳光收入是5000到6000元,难免人才流失严重。

     汕尾的病患,也多选择到车程三四个小时之外的广州、深圳就医,汕尾市医保外流率至少在30%。汕尾市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叶木庆形容,“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病房,到处都是潮汕口音,医生讲潮汕话,病人也讲潮汕话”。

     “靠财政增量来解决医疗机构发展”,汕尾市市长吴紫骊认为,“当然可以,但是会很慢”。

     2013年,广东省国资委原主任温国辉就任汕尾市委书记,此后汕尾开始酝酿公立医院改制蓝图,希望借助社会资本的投入,加快发展。

     央企中信医疗,并非汕尾唯一谈过的合作对象。目前在公立医院改制中另一家风头正劲的央企——华润医疗,也对汕尾颇有兴趣,但其更主张托管的思路——产权不变,政府付给华润管理费。“我们缺的就是资金,还要付给他们托管费,想想也不现实”,叶木庆说。

     中信提出的改制方案,最终与汕尾市政府的需求契合,尽管谈判的过程中,双方也吵过架,拍过桌子。

     谈到双方究竟如何结缘,陈一说,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地方领导到北京开会,都会有一个固定节目,安排到中信聊一聊,看看有什么合作的机会。双方的需求正好对接。“前几年都是资本通过各种关系找政府,还要各种推动,现在是政府通过各种关系找过来,需求已经破土而出了。”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内人士认为,政府的动力来自财政压力。一度是地方财政支柱的房地产增长乏力,政府总是需要钱的,怎么办?再弄个工业园,不一定有资本敢 去;引资修路,出让路权,资本也不傻,收多久才能收回来呢?恰好医疗行业看涨,医院顺势成为政府可以低成本融资和招商引资的好项目。

     有趣的是,记者梳理发现,在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联姻中,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定合作者的方式并不多见,且地方政府多倾向于选择国资背景的企业合作,这也是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的共识,“毕竟都是公家人,不会担心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政治风险小。”

     ……

     本文较长,请点击“阅读原文”阅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