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收藏!互联网医疗炸弹会最全文字记录
2015/10/23 E药经理人

     10月22日,由《E药经理人》杂志、《E药互联网研究》、《中国县域卫生》、医策智库共同发起的“中国医药互联网炸弹会”第二弹线上沙龙,由60个微信群直播,形成了近2万人参与互动的规模。通过这样一个广泛讨论,我们期待能够把互联网医疗看得更加清晰、明白;也期待各位群友在听到这些互联网医疗意见领袖真诚的声音和见地后,短时间内,无需再关注其他关于互联网医疗的论调;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热心人士,以及医生、药企等各个方面的人士,都能够关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甚至能够参与进来帮助这个领域有更多的创新和创造。

     我们最后的结论是:互联网医疗还没有开场,何谈结束?不管谁加谁,不管倒逼有多难,我们为思想、创造力、不装点赞;其他的就只当是两岸猿声,与风景和目的地无关。除了野蛮人和混蛋,谁会说自己看了普鲁斯特后还是原来那样。

     谭勇:互联网医疗是绝对唱不衰的事实

    

     我们的初衷很明确: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明白互联网医疗现在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过去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发展,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尽管当前还看不清,但我们可以大胆做一些畅想。

     尤为重要的是,至少我们现在可以对互联网医疗过去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对我们接下来怎么走具有很大的价值,也有利于全行业和我们这些群的群友们对互联网医疗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认知,这个是我们想达到的一个共识。

     事实上,当前的医疗体系在就医体验、医保支付等方面有很多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到现在都还没有解决,但绝对不能把没有解决的原因和责任简单归咎到互联网医疗上。眼下,重要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工具、思维、游戏规则来改变现有的不满意的状态。这是需要我们共同去思考、共同去碰撞,甚至共同去行动的一件事。

     我们似乎看到,过去医改改了若干年都改不动的东西:医疗体系中的支付制度不匹配、医院的人士制度改革不匹配等等来自方方面的资源不匹配,目前为止,互联网医疗也没有撬开这些不匹配。但我们希望互联网能帮我们改动,虽然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但是我们看到大家都在努力。

     我们也非常同意,改革的核心是要释放医生的价值,而释放医生的价值在于游戏规则的改变。

     廖新波:互联网如同键盘,谁都可以敲

    

     互联网深入参与还是操作者深入参与?目前的情况是:1.网络技术不是问题,要多深入有多深入,关键是参与者能否深入;2.规范与法律是问题,而且是严重的问题,其严重性在于维护原有利益集团的利益;3.支付本来就不是问题,如何定价、如何评估、如何激励只是传统的网络化;4.能否快速发展、普及关键在医生与支付制度;5.开发商切忌急功近利与试图操控医生,而是设法使医生的价值可以从传统的行医模式中得到体现;6.免费只能是暂时、短暂的,关键要设计出一个可盈余的、至少不亏的商业模式。

     突破点在于医生的价值能体现,另一个突破点不在医院,而是政府采纳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作用!也就是我很早提出的网络全科医生制度,这是一个没有法律障碍的制度,只设计医生服务记分、积分的考评办法即可。医生集团网络化是可以的,但作为资本运营,我是不看好的。资本推动可以加快发展,但是总不可以免费,如果上市,又拿什么去分红?

     另一个互联网的思维是:医生可以不依附医院,只遵循支付规则即可。医院只是线下的问题,只是医生的服务平台。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不需要太多人,只要有平台,医生在哪里都是医院,关键是哪里更能体现价值。互联网也如同医院:没有医生就不是医院。

     现在的商业模式需要检讨,线上与线下不可同时兼得。否则会:1.互联网+医院,如同医院网络化;2.再说,也争不过传统医院。只要医院运用互联网技术就可以使自己的医生网络化。

     赵衡: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还没开场

    

     整个中国医疗体系很独特,虽然说也是由支付方、服务方和产品方三方组成,但中国医疗体系发展目前受到了很大扭曲。

     从支付方来看,目前政府医保为主,商保很弱小,医保由政府控制,但作为支付方控费能力很弱,三甲大型医院服务方扩张能力和不受监督能力很强,支付方很难控费。第二,中国服务方很强势,没有真正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第三,所谓的产品方,药厂和器械,更多的是受到服务方制约,他们需要和服务方共谋,否则很难获得自身发展,要发展的前提必须通过服务方渠道。而中国没有医药分开,80%药品通过医院出售,所以很难去离开服务方。

     目前整个态势就是支付方比较弱势,产品方和服务方就共同获取一些利益。这个医疗体系下很多个人或病人属于比较弱势群体。在支付方弱势的前提下,目前来说很难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互联网医疗发展核心是一种控费工具,随着医疗开支无限增长,各个国家政府都要有效控制医疗开支,如何有效控制医疗开支很难,随着老龄化和慢病年轻化,医疗开支在快速增加,这种情况下,唯一的控制方法,让人少生病或者控制疾病发展,提高治病疗效和预防能力,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技术性手段,通过远程问诊或移动医疗慢病发展。美国开始推动价值医疗,就是以疗效来付费,而不是以次数,这种前提下医生有动力区控费,病人很乐意使用这种手段。支付方从整体来看,付出小额费用不生大病,只要不生大病医疗费用开支就会减少。

     所以,我认为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还没开场。真正的发展要等到第一支付方真正的扭转了他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医保能够真正的去控费。当然这取决于线下医疗体系的变革。第二就是商保能够真正发展起来,这也取决于政策方面发展。第三就是说服务方能够真正的去改变自己原先的服务模式,不再是依靠所谓的以药养医、以产品来养医来推动自身发展,而是转变自身经济动力,按照自己提供的服务来获得发展。

     最后强调一下这个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最终依归还是在线下,如果线下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发展,线上也很难发展。从美国经验来看,核心问题就是线下的医疗体系获得了变革,才能带动线上发展,而不是说线上发展带动线下,这是完全两码事。如果说你不能看清真正背后的推动力,那你就无法认清互联网医疗未来市场趋势是什么样子这个核心问题,如果说看不到市场趋势,那你对问题的看法就会产生很大偏差。

     刘谦:移动医疗爆发性增长需要医疗体系的打开

    

     我非常同意这个移动医疗刚开始非常多的困难。但是呢,中国医疗体制面临这么多问题,绝对需要互联网深度的参与。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没有互联网深度参与的话那实际上基本上就被淘汰,现在很难找到一个行业没有被互联网深度参与,但是大家有很多争议,做互联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我觉得这个争议都是对的,不必要争太多的理论我们要大胆去实践。互联网+医疗还是医疗+互联网都可以成功。现在是革命初期。移动医疗远远没到下半场,马拉松长跑只跑了五公里。第一集团只是刚刚领先。未来的模式可能跟现在会大不同,但一定会深度的依赖互联网。

     我们就以今天的主体滴滴打车滴滴医生为例,这是阿里健康、滴滴还有一个互联网医疗公司一起合作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出来以后大家褒贬不一。总体来说就是4个城市只有40个人享受到了这个服务,我第一时间就写了个文,说这是一个营销闹剧还是创新,我的结论是这是个营销的噱头。营销对于任何一个创业公司都是非常需要的,我每天都在挖空心思的想怎么样能够让大家认识我了解我,怎样能够出名。但是对于互联网医疗中顶尖的公司像阿里健康做这样的营销手段,我认为总体是弊大于利的,他会把整个移动医疗行业带到沟里去。

     在移动医疗创业初期,实际上从去年才开始火起来,这一年多的时间一下子火遍全国。有近3000个项目上线,那么当中确实有很多泡沫,而且呢,还染上了非常不好的吹牛造假灌水的作风。像融资金融用户数等等这个交易金额,乘上三倍五倍十倍都不稀奇,他们这些确实造成了这个社会大众,尤其是医学界对移动医疗的一些负面看法,一个方面真的很希望那些第一集团公司BAT能够自身带个好头,让这些新的小的创业公司去跟进,而不是带头去玩儿花招。第二方面呢,我也希望社会大众对这些新事物多一份容忍,多一份关爱。

     我觉得中国医疗最大的问题,是整个医疗体系的封闭和不开放。那么移动医疗在这样贫瘠土地他一定长不好,事实上我个人认为,只要医疗体系打开,只要我们的政府那只无形的手不要乱摸,只要我们这个医保体系能够更加包容更加科学,移动医疗的机会就大把的出现。比如说医生自由执业,他需要打造个人品牌需要更好的管理患者,那么医疗信息化需要数据连接,能够节约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效果等等,这些东西都是离不开移动医疗,未来我相信只要是医疗体系打开,医改真正走入深处,那么移动医疗就迎来爆发性增长。

     吴恒:万里长征才刚开始

     移动医疗或者是互联网+医疗或者医疗+互联网,万里长征刚迈出了前几步,这个市场看起来前景还是很大的,但是怎么进入这个市场,这个值得做互联网医疗的这些公司还有医院的一些同道,值得去考虑。

     我在写滴滴医生给我的启示的时候写了七条,其中有一条就说医疗+互联网他是一个创新,因为传统的医疗模式在没有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的情况下,他想要突破是很难的。通过这个创新就比如滴滴医生让医院门诊移动起来,因为移动互联网或者网上的轻问诊这种模式,还有传统的就诊模式都有它的弊端。

     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模式让这两种模式叠加在一起产生一种新模式。先由这个患者或者说是有健康需求的人跟医生进行沟通,然后通过沟通后这个病情来提供上门服务,再根据病情的轻重,把患者接到医院进行后续的这种治疗。就是创新了一个就诊模式,把分级诊疗还有医院的这个传统门诊就诊的弊端消除。

     大怪:南坡北坡都能登顶,看你如何选择

     最近互联网医疗因为春雨和滴滴医生这个事情大家炒的很热,我也看了很多,确实是现在一个主流讲法就是看衰或者是明显的反对,或者是抵触这样的趋势,反对和抵触的多数是医疗医生或者医药背景的比较多。

     其实互联网医疗本身现在看来可以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医疗+互联网第二部分是互联网+医疗。这两个他其实本质上是从不同的行业逻辑来做互联网事情,医疗+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工具去解决现有医疗制度的问题,提高效率,互联网医疗更多从互联网出发,从互联网思维出发解决医疗问题。

     我现在很难讲这两种方式哪一种是正确的,那么只是根据我们的基因不同有不同的偏好,比如说我是医生出身或者我是做医疗业务我开医院,做药物研发的肯定倾向于用医疗+互联网的思路来做这件事情。相对应的,从互联网出身的偏媒体用互联网的方法和手段来切入一下这个市场,所以才会看出来的这两种打法是完全不同的。

     而互联网人的做派是医疗人看不太习惯的。医疗人是讲权威和严肃,互联网往往是反权威的,有点儿儿戏,必然这是会让医疗人不太看的惯的。

     但如果是今天不管我是医疗人还是互联网人都站在自己这一边去否定另外一方的话,其实这是一个不是那么合适的做法。因为永远这个世界我们都局限在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模式的范围之内,一定有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够理解的,但是不是我们不理解的就是错误的。

     至于到底是医疗+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医疗,从我看来,在今天的现实状况下比较可行的是医疗+互联网,但是在将来一定是互联网+医疗能够改变这个中国的医疗健康业领域。套用一句话,南坡北坡都能登顶,完全看你怎么根据自身情况和南坡北坡各自特点最终登顶。

     孙宏涛:中国的移动医疗没有落地是因为没有触及医疗的本质

    

     我在很早以前就提出来医疗去医院化、去中心化这样的一个概念,这是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个趋势不是说所有病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解决。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有70%—80%的病症不用去医院就可以解决,还有20%—30%必须要有物理场所来解决,这就决定线下的这种物理场所要真正的接触病人来完成整个治疗的核心部分。

     移动医疗很有前景,中国现在的移动医疗之所以没有落地,是因为没有触及医疗的本质:医生,医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之所以会这样,主要的原因还是移动医疗没有满足医生的需求,各个级别的医生有很多不同的需求,让医生做轻问诊,意义不大,终究是要失败的。

     怎么调动医生的积极性?我认为,医生集团的出现为移动医疗的这种尴尬困境,找到了一个新的方向,至少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可能性。就是通过互联网的方法或者工具,让医生在线下通过医生集团实际的运营,积极性得到调动,反过来再影响线上,那就是真正的从线上到线下再到线上再到线下的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个模式中,移动医疗公司可以赚到钱,医生可以得到利益,医生的价值得到最大释放。

     阿里健康现在还停留在让医生去开网店的这种模式,这个对医生或者医生集团的吸引力不够。

     互联网就是工具,看谁用得好。医生集团天生就是落地的,在线下完成诊疗,如果加上移动互联网,就可以反倒线上。医生集团有可能成为移动医疗终极的商业模式。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