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跨国药企能做不能说的降价之痛
2015/10/28 E药经理人

     是降价保准入,还是守价丢市场,成了跨国药企面临的一道最难的选择题。

     2015年7月,跨国药企葛兰素史克(以下简称“GSK”)宣布对其3款乙肝抗病毒药物实施降价,降价幅度为20%?30%。此消息引发业界对跨国药企药品价格的关注和热议。行业人士认为,GSK此次降价或将拉开跨国药企原研药降价大幕。

     “中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都在变化,我们也要随之变化。”GSK全球CEO安伟杰已明确表示。毋庸置疑,对于跨国药企来说,中国的药品价格政策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以及人社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同月,国家卫计委牵头起草《建立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试点工作方案》,特别强调,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谈判机制形成价格。

     “定价方式的改革,对于药品价格的影响会比较大,对于掌握绝大多数原研药的跨国药企,谈判可能带来较大的降幅。”信达生物董事长俞德超表示。

     根据方案,未来国家价格谈判的依据,一是参照香港、澳门、台湾等大中华地区以及其他国家药品价格,二是依托国家卫生计生预算管理医院、省级医院、高校附属医院以及部队医院用药数量,同时明确“以市场换价”、“谈采合一”、“由相关专业谈判组谈按议定采购价格”等原则。

     赛诺菲战略政策和战略市场准入负责人崔玄表示,一方面,政府的思路已经很明确,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和机制来引导药品价格,有利于整个医药行业的良性发展,这点是外资药企非常欢迎的。因为优秀的、具备竞争力的产品在市场上一定是受欢迎的。另一方面,当新旧政策体系更替,对跨国药企也是一个阵痛,如何适应这种新变化是大家必然要面临的课题。

     待遇国民化

     中国欧盟商会制药工作组制定的《2014~2015年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显示,从200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国家发改委共实施了32个批次的强制性降价,降价影响的药物达到400多种,降价幅度在10%?40%。

     一般国际上药物按专利保护时间分为专利药和仿制药。但国内却分为三种:专利药、仿制药和原研药。外资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广受诟病。只有在中国,这些跨国药企的药品在专利时效到期后还可以继续延续高定价优势,享受超国民待遇。

     从2010年底开始,发改委开始对对部分单独定价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实施降价。如中美上海施贵宝的卡托普利价格从34元降到22.1元,罗氏的头孢曲松价格从93.8元降到65.7元。

     2011年3月,发改委不仅再次降低部分原研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同时还取消了部分药物品种的“单独定价”权限。此次共涉及162个品种,平均降低21%,且主要涉及外资药企。当时辉瑞有十几个药品被降价,幅度在15%~20%。阿斯利康的心血管治疗领域有3个药品被降价,且旗下的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被取消单独定价。

     2012年10月,发改委调整部分抗肿瘤、免疫和血液系统类等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平均降价幅度达17%。据统计,涉及的95个品种中,其中包括诺华、罗氏、辉瑞、赛诺菲、礼来等29家外资企业的共50种产品。如罗氏的吗替麦考酚酯片剂、诺华的环孢素软胶囊以及安斯泰来的他克莫司胶囊,降价幅度均超过10%。

     而近年来,各省招标部门也是不遗余力地降价。“以往招标部门会纠结药品质量问题,但现在的工作思路已经越来越明确,药品质量是药品监管部门负责,招标部门的任务就是降价。”某跨国药企高管告诉本刊记者。

     在2015年湖南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外资药企的品种不仅成交率低,且药价大幅下挫。其中,拜耳36个品规中仅有9个成交,成交价格最大降幅为11%;勃林格殷格翰21个品规中,仅有7个成交,成交价格最大降幅为15%;阿斯利康24个品规中,也只有13个品规成交,成交价格最大降幅为14%。此外,在此次中标药品中,礼来、默沙东以及辉瑞等跨国药企的药品都有大幅度的降价。

     上述高管还表示,虽然今年2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分类采购和带量采购思路,但各省招标过程中采购量尚未落实,降价却是实实在在的。 据悉,在浙江省招标采购中,辉瑞投标18个品种,中标数是4种,弃标率达77.8%;礼来投标12个品规中,仅1个成交。而在9月17日天津市发布的《2015年度天津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只分竞价组和议价组,将所有药品放在同一水平上。

     “在各省最新的招标采购方法上,对于外资药企最大的影响在于原研药的地位问题。以往,外企原研药在技术标的质量分层上一直占据优势。现在尽管各省情况不一,但是取消原研药和仿制药的质量分层是大势所趋。”一位从事招标多年的资深行业人士告诉本刊记者。

     5月份,在江苏省药品集中采购实施方案意见稿的分组规则中,没有了以往“单独定价”的字眼,并将原研和首仿放在了同一组。不过,有知情人士表示,由于江苏是制药大省,对质量层次的问题,各方势力一直在博弈中,政府部门不可能不顾虑像省内恒瑞、豪森等拥有众多首仿药的企业,因此征求意见稿至今未见正式发布。

     一位行业观察者认为,2014年后,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以及国家药价改革的推进,原研药与仿制药之间的价格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最终将在同样条件下竞争,降价势在必行。

     俞德超认为,取消原研药的超国民待遇是正当的。但前提是,中国企业能够做出与原研药同等质量的药品,政策才会有效。换言之,如果国内企业的仿制药不能达到原研药的质量水平,价等而质不同则不公平。

     据悉,目前发改委已经针对数10家跨国药企展开成本调查,以了解和掌握药品生产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价格及有关情况。一些敏感的外企高管表示,这说明,一向高枕无忧的专利药也不能再置身事外。有反应迅速的企业已经在为制订和调整药品价格做准备,并在探索对部分进口专利药进行全球价格联动。

     据某跨国药企高管预测,目前外资药企的药品市场占中国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25%,但是这种比例在未来几年将会降低至15%以下。

     应变

     是降价保准入,还是守价丢市场,成了跨国药企面临的一道最难的选择题。据GSK内部人士介绍,目前,该公司已在部分省市通过参与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对其三种原研药实施降价,并期望未来能够以此途径进入更多省份,扩大市场范围。但不知道以价换量能否成为他们的一颗救心丸?

     崔玄认为,目前的市场准入机制无法保证量,计划的量仍然需要学术推广才能达到。

     “这将取决于产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如果产品在市场上有主导能力,如缺乏竞争的产品,其价值存在必然会高,反之亦然。且价值的界定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不同国家的疾病谱情况存在差异。跨国药企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找到产品的真正价值点。” 崔玄表示。

     此外,“以价换量”的背后,是当前跨国药企面对北上广等优势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局面下,实施扩面策略,以期“淘金”广大基层市场的意图。但高度复杂的基层市场一度让他们心情复杂,市场推进步履维艰。只有降价远远不够,还包括医生、患者教育等各个层面,因此他们在拿捏力度的时候,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与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执行总裁卓永清表示,跨国制药公司已经越来越意识到,随着各省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将不再是一个统一市场的概念,而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州”。

     “各省的情况不一而论,各省医改政策落地情况,招标、医保控费情况也都不一样。”卓永清说。在本刊记者采访他的当天,RDPAC北京办公室成员一半都不在,而是去了各省区调研。

     利润下滑使得跨国药企谋求营销转型的战略已经开始,包括各种形式的本土化合作、跨界合作等。如将生命力不强的产品外包给国内第三方公司,只做核心产品等。

     在卓永清看来,跨国药企会对自己的预算、产品组合、上市计划作出分析,不会期待单一的策略就能成功,未来一定是灵活多变的。

     本文原载于E药经理人10月刊,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