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三生终入主中信国健 国内单抗江湖格局生变
2015/11/23 E药经理人
三生制药希望借并购中信国健实现怎样的战略转型?还会进一步整合吗? 中信国健的人事架构会发生变化吗?三生与中信国健的产品线将会形成怎样的组合?
继三生制药2015年上半年持有中信国健6.96%股份之后,这家以EPO和TPO产品著称,并且刚刚登陆港股的公司终于露出了后手:11月20日三生制药公告,将以人民币13.6亿元拿下中信国健46.68%的股权;加之其此前直接或者间接持有中信国健的股份6.96%,三生实现了对于国内代表性的单抗药企中信国健的控股。
对于这桩并购,业界大都认为:是一桩好买卖!而三生制药希望借并购中信国健实现怎样的战略转型?还会进一步整合吗? 中信国健的人事架构会发生变化吗?三生与中信国健的产品线将会形成怎样的组合?截至发稿前,E药经理人记者尚未收到三生的正式回复,而中信国健现任CEO王俊林则表态:三生入主,对中信国健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人事变化不会有什么影响。
三生以13.6亿的代价获得一家有单抗产品、有在研产品线、有生产规模的本土单抗企业,对于其投资者而言,是一针兴奋剂。在三生制药看来,控股中信国健不仅能够将双方肿瘤产品销售团队和风湿病销售团队有机整合,更可以将双方研发平台融合,加强单抗开发能力。我们的关注点落在,三生入主中信国健之后,两者产品组合及团队融合如何应对挑战?更有待观察的是,一家股权复杂、一直无法分红的生物单抗领先企业在并入上市公司版图获得资本助力之后,对国内单抗江湖的格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为什么说是一桩好买卖?
2007年,三生制药曾作为首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获得了当时美国资本市场的追捧。而此后,美国资本上市对其后续产品线打造乏力的担忧,致使其估值不高。于是三生制药实现私有化。今年则转战香港资本市场,并在6月实现上市,共募集55.1亿港元。对于资金用途,在上市时就明确表示主要用于收购。

图:沈阳三生董事长兼总裁娄竞
上市之初,业界就有传言:三生有意收购中信国健,并且已经进入前期谈判。时隔5月,三生制药终于谈定协议,入主中信国健。
依照公开资料的协议,中信国健将成为三生制药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a) 与西藏鸿商订立之协议一,据此,沈阳三生同意收购及西藏鸿商同意出售上海翃熵70%股权,上海翃熵持有兰生国健约57.75%股权,而兰生国健之主要资产为目标公司约41.69%股权;(b) 与健益康订立之协议二,据此,沈阳三生有条件同意收购及健益康有条件同意出售目标公司约1.29%股权;(c) 与健唯达订立之协议三,据此,沈阳三生有条件同意收购及健唯达有条件同意出售目标公司约1.81%股权;(d) 与绵阳基金订立之协议四,据此,沈阳三生有条件同意收购及绵阳基金有条件同意出售目标公司约1.89%股权。
而签订以上四个协议之前,三生制药2015年中期公告持有中信国健6.96%,从中信国健2015年6月30日的股东清册看,三生制药直接持有2.77%,通过香港全资附属公司持股2.04%,通过浦东田羽持股2.15%。
目前,三生制药已实际持有中信国健的股权达53%。
从三生制药角度,此次收购对其未来发展颇为有利。鉴于中信国健开发、生产及营销单克隆抗体药品的专长,“认为收购中信国健大部分股权将令本公司大幅扩展其产品组合,从而挖掘更大的溢利潜力及实现长期业务可持续发展”。
通过这一交易,三生旗下将新增两种经批准产品的单抗产品,即中信国健的益赛普(通常亦称为依那西普)及健尼哌(通常亦称为达利珠单抗),以及一系列在研的单抗产品线。
中信国健为什么要卖?

图:中信国健CEO王俊林
而与此同时,兰生股份也公告了挂牌转让所持有的上海中信国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及上海兰生国健药业有限公司股权,原因在于:1、中信国健及兰生国健所属生物制药行业,与公司主业和战略发展方向相关度不高;同时公司作为参股股东对中信国健及兰生国健的经营管理没有实质影响力。2、中信国健上市进程受阻,公司投资中信国健及兰生国健已经十多年,从未获得分红,投资回报得不到体现。公司将持有股份转让,有利于锁定投资收益, 进一步专注于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做大做强。
中信国健是由中信集团旗下中国中信股份投资控股的生物医药企业,创立于2002年,2014年其销售收入为7.8亿元人民币,201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为3.99亿元人民币。(依照三生公告信息)
2010年前后,中信国健主管研发的郭亚军团队离开。这家公司的研发前景一度遭受质疑。
但中信国健CEO王俊林公开表示信心:中信国健将每年保持着20%~30%的增长比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还有三个用于治疗乳腺癌、淋巴癌、关节炎的赛普汀、健妥昔、益来瑞等产品即将上市。
对于三生制药控股中信国健,王俊林表示,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以及人事变化情况没有任何影响。另外,虽然两家公司从外部看,都是处于生物制药领域,但是所处的领域不同,至于如何实现资源互补,王俊林表示,两家公司的优势不太一样,研发、生产这些合作细节现在还没有敲定。
不过,双方联手后仍面临强劲竞争:一方面是进口产品大举进入;另一方面,国内除了专注单抗研发的百泰生物、上海赛金等之外,也有很多大型的传统医药企业纷纷涉足。2009年,复星医药成立子公司复宏汉霖,专门从事抗体药物研发;2010年,丽珠集团组建单抗药物平台;而海正药业、先声药业、哈药集团等均有在研单抗产品。目前,复宏汉霖、华兰生物、丽珠集团均有1个产品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海正药业除了安柏诺进展较快,完成Ⅲ期临床研究,还有两个单抗产品于2014年获得临床研究批文。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