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为什么说华大IPO“仅”融资17.32亿元?
2015/12/23 E药经理人
华大基因在国际上大名鼎鼎,从诞生起就受到关注和争议,而我们争鸣,是因为我们关注,也是因为我们期望事物可以往理性建议性的方向发展。
文│享三
日前,脸谱网的平台上推出了独家文章《解析跌落凡间的华大基因 创业板IPO募资仅17.32亿》,因为华大基因多年来被认为是中国医药行业的一张创新名片,也因为这是首次华大以IPO招股书的形式披露财务数据,故而此文引起了诸多讨论和争议。
焦点之一在一个“仅”字,这些争议声音的主要语境是:募资额都已经17.32亿元了,还想多大?凭什么说是仅仅只有?
不做口舌之争,做点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2015年4月,医械企业昊海生物科技在香港上市,募资19.35亿元;6月,主营品种为EPO的沈阳三生制药上市募资额为44亿元;7月,通用技术旗下做医疗服务的环球医疗募资额也达到了32.96亿元。
在华大自己的融资历史上,因为头顶着“中国基因梦工厂”的光环,多轮融资均是业界众多投行竞相参与的“盛事”。
2012年11月,华大旗下的科技部门华大科技接受了一笔来自光大控股领投、红杉资本等跟投的总额为13.98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具体融资额度分配是,光大控股投资4亿元,深创投投资2000万,红杉创投跟投了2亿元,中信旗下一家机构投资了1亿元,其他份额被红杉拉来的多家小型创投瓜分完毕。
这一轮融资是为了收购美国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华大当时付出了7.18亿元的代价将这家基因测序公司收入囊中。而这家公司后面的故事详见《华大基因美国子公司大幅裁员+CEO辞职,这家牛闪闪的公司到底做砸了什么?》
一年多之后,2014年6月,华大基因旗下另一家华大医学(深圳华大基因医学有限公司)的工商信息变更发现,其在6月13日已完成三批机构入驻,共出让股份19.34%。而这一轮的融资额达到20亿元。
据公开报道,2014年的第一批投资者包括深创投、苏州软银天维创投、上海国和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成都光控西部创投、北京荣之联科技、深圳盛桥新领域投资、深圳红土生物创投、上海景林景麒投资等8家机构。2014年5月16日,第二批投资机构入驻,分别为上海腾希投资、深圳华弘资本、深圳南海成长创赢投资、中金佳成(天津)医疗投资等共4家。紧接着,又有包括松禾创投,青岛金石灏汭投资、深圳有孚创投等7家机构进行了投资,此外,深圳创投等也再一次进行了跟投。
2014年,坊间盛传华大基因计划在2014年第四季度上市的消息。《彭博商业周刊》曾透露,拟上市的是其子公司华大科技,计划通过香港首次公开募股(IPO)募集大约4亿美元的资金,且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已受聘安排这笔IPO。但是这一计划最终夭折。
2014年12月,华大医学启动与华大科技之间的重组;2015年上半年,引入中国人寿等外部投资机构,并按照投资前华大医学和华大科技全部股权价值合计191亿元左右的整体估值作为增资和转让定价基础。(出自华大招股说明书)
而这些横向纵向的比较,是我们认为17.32亿元人民币是募资金额偏小的主要原因。
当然,有心人士也会提出来:那是因为华大基因上市流通的股份占总股本的比例仅为10%,拿这个数字与别人家20%的IPO募资股份相较,并不公平。
华大招股说明书透露:本次发行前总股本3.6亿股,本次发行的股票数量不低于4000万股,且发行数量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
这是因为依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发行后总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IPO的比例不少于10%;低于4亿股的,比例不低于25%。可以预计华大最终IPO的股本一定高于4亿股,而IPO占比一定也会只是比10%多一点点。
这用制药行业GMP的一句话来形容叫:底线投料。而至于为什么?且去比照一下IPO的发行价格与二级市场实际的价格就知道了。
焦点之二是华大基因的各项财务数据与人员数据。在此前,华大基因的财务信息模糊已经是业界公认的。
数年间,在财新、中国企业家、经济观察报、时代周报等不同媒体的报道中,华大基因的经营规模和盈利都出现过不同的版本。例如,2012年经济观察报的报道中描述“华大基因早在2010年收入就超过10亿元,今年的营收预计将达到20亿元,净利润2亿元。”中国企业家2014年的报道中又指出“李英睿领导的华大科技,是华大在商业上最成熟的部分,年收入超过10亿,利润超过2亿。”而对于这些不同版本的最重要的经营数据,华大采取的方式都是不证实,不核实。
此番在招股说明书中终于对于业绩规模和盈利能力有一个官方版本的说明,华大基因的年销售额大概是11-12亿人民币,只是其净利润从来都没有到过2亿元。其中主要收入来源是产前诊断和基础科研测序服务,占总收入的70%左右。虽然最近3年来净利润均为正数,不过利润率非常低。(勘误:因为招股说明书中很奇怪地未对于利润率有说明,故而我们在核算其2013年利润率时将6%误算为0.6%。)
此外,在华大公布的研发人员占比与研发投入占比,比正常理解的研发创新型企业明显偏低;有业界人士告知,这是因为华大基因并没有将其公司的大脑——华大研究院纳入上市公司。

2014年时,华大的组织架构图是这样表述的:“在华大,三代领导人分工很清晰。以汪建为首的、50多岁的那帮人,主要管宏观战略。汪建给华大定的战略是民生为天,围绕民生问题谋发展,他不主张做纯粹为满足好奇心的理论研究。王俊作为集团CEO,第二代领导人,要保证华大所有项目组织有效实现目标。而李英睿们,80后的年轻人,就是这些目标具体实现者。王俊经常会参与业务讨论,目的是凝结目标,让大家业务互为呼应。”
而对于数个核心高管的创业之举,华大招股说明书的描述方式为“兼职”。当然对于“核心技术泄密与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华大也花费了两段,总共6行字来表述。想来,自信如汪建先生,一定不认为这是多大的困难与障碍。
最后,焦点争议了半天,之所以会对华大基因有两番的解析和杂谈,还是因为华大基因与众不同,地位特殊,标识着中国制药行业的创新型企业能够走多长走多远走多好,故而我们对他们的期待值会更高,不仅仅活得潇洒,还能把事情干得漂亮。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 E药经理人 』
登录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
加入医药社群炸弹会?添加脸谱君好友:lianpujun,加您入群
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邮箱: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