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融资特辑】投资人扎堆创业
2015/12/27 E药经理人
一个新的投资机构想持续发展要干好两件事情,一是打造团队,把来自不同机构,风格不同的投资人拧在一起。另外一件事情是形成机构自身独特的投资逻辑和风格。
文│李静芝
“投资圈有时候跟时尚圈很像,每个阶段的流行元素不一样,现在流行自立门户去创业。”一位专注于医药产业的美元基金董事总经理,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医药产业明星投资人在今年出现的“单飞”现象。
1为什么出来
其实投资圈早在2013年开始已经涌现了一股创业潮,当时仅IDG这一家投资机构,就走出来了不下4位创业者。
高榕资本是其中的代表之一。IDG的高翔、张震,再加上华兴资本的岳斌,三人离开原东家,在2013共同成立了高榕资本,主要投资方向是互联网领域。目前,这家只成立两年多的投资机构已经完成了3只美元基金和两只人民币基金的募集。
王晖不讳言,他之所以开始创业也是受高榕资本的启发,“原先不参与融资这个事,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钱,张震一挑头,钱不是那么难找,就自己干了。”
2014年6月,在鼎晖工作5年后,已经是医疗投资领域的高级合伙人且进入投资决策委员会的王晖,联合软银的原合伙人赵刚等圈内同行,一同创建了弘晖资本,专注于医药产业投资。
钱不难找,几乎是所有“单飞”的投资人的共识。一家美国家族基金在华的负责人说,之前是机构找钱,现在是钱找机构,她现在参加各类投资圈的会议,最关心的事情是打听谁要“单飞”的消息,机会合适,可以放一些钱在这些新成立的机构里。除此之外,退出渠道的多元化也为这些新成立的机构提供了更为轻松的创业环境。
“心里委屈了是这波投资人自立门户的主要原因。”一位仍然在原机构的投资人这样分析这次“单飞”潮。
心里委屈一方面源自位子。一位投资人说自己出来创业,成立新的投资机构是因为之前“有点闲着难受”,他对《E药经理人》解释说“同样的人干着同样的事儿,不好玩儿了,而且工作了5年,触到了职业天花板。”
在投资机构,位子决定了投资决策的参与程度。“投资人最遗憾的就是看到一个有潜力的项目,由于机构冗长的投资决策流程,失去了投资机会,而事后发现这个项目在被其他机构投资后,非常成功。”上述投资人告诉《E药经理人》,他之所以能够一直服务于这家机构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所看重的项目,都完成了投资。
另一方面则是票子。有投资人曾如此比喻:“投资人和投资机构,就像艺人与经纪公司。艺人付出最多的努力,但创造的大部分利润却被经纪公司拿去,一旦艺人成为明星,形成自身品牌,经纪公司的平台对艺人而言,只是食利阶层,已无太大价值。明星艺人必然会自立门户,自己为自己打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老牌混合型投资机构在其决策及激励机制上,加大了动作。
据同创伟业医疗健康合伙人陆潇波介绍,在医药领域的投资额占到同创伟业整体的相当数量后,该机构已经募集医药专项基金,同时通过同创伟业在新三板的挂牌,在股权设置上为他提供了激励。
君联资本在这方面也是如此。君联资本总裁陈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5年君联资本成立了专业的医疗投资团队,提高决策效率,加快项目流程进度。同时在激励机制上,将投资收益的分配向一线业务团队倾斜,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快乐地拉磨
除了三年前成立,专注于生命科学和健康医疗行业的通和资本,王晖可以说是这波中生代投资人自立门户,成立专注于医药产业的投资机构中,较早的一位。随后一年,余征坤、赵晋、郭海涛、唐艳旻等也纷纷离开已经工作多年的机构,独立门户自主创业,或者与其他投资平台合作,成立具有决策主导权的投资机构。
创业一年半,弘晖的另外一位合伙人赵刚形容王晖“像是一头拉上磨的驴”,这个比喻很形象,但似乎少了点激情,王晖说那你就说我是“一头快乐地拉着磨的驴。”
在鼎晖时,王晖关注项目,采访结束时,总会很敬业地顺便捎上一句:有好项目,记得推荐。现在,他的关注点有些转移,这次采访完,他说的话是若有钱,记得想着弘晖,这似乎已经成为他开始独立募集资金,运营投资机构后的一种职业习惯。
在创业之初,王晖认为独立门户其实也就是带团队做项目,但实践下来发现,“从打工者到一个机构的创始人,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
他举了一个例子。之前作为打工者带团队,遇到不满意的员工,批评或者解雇。而现在,他更多会包容员工的失误,帮助他们成长。
一个新的投资机构想持续发展要干好两件事情,一是打造团队,把来自不同机构,风格不同的投资人拧在一起。另外一件事情是形成机构自身独特的投资逻辑和风格。
今年8月,郭海涛离开了供职多年的高特佳,加入亿群控股,作为亿群创投的创始合伙人,开始新的职业轨迹。
3个月的时间,郭海涛凭借之前在医药产业投资中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已经投资了三家公司。郭海涛说这三个项目用的还是传统的少数股权的财务投资,“是亿群创投的投资方式之一,但不能体现亿群创投独特的投资风格。”
在他的规划中,亿群创投的业务一部分做传统意义上一级市场的VC和PE投资,但更多的精力将放在搭建以中药产品为切入的投资平台上,这部分业务将占到亿群创投的50%以上。
选择中药产品为切入点,一方面是源自郭海涛过去投资经验的总结。他发现,虽然过去5年,医药产业中可投的成熟项目已经很少,但“只要在细分市场中深度挖掘,机会总是能够找到。”这是郭海涛这几年来一直秉持的投资理念。离开高特佳前,他用这一理念成功找到了一品制药和北卫药业两个稍有瑕疵,但经过培养,依然有竞争力的产品线,仍然可以发光的案例。而中药企业中,这类情况比较多。
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亿群创投合伙人高铁埕的加入。高铁埕曾任职于步长制药、天士力、梧州制药、圣泰制药和神威医药等产业内中药企业的第一军团。“郭海涛表示,高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亿群创投对中药领域的投资中。”
在晨兴创投工作十多年,一直关注创新药投资的唐艳旻,在离开后,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独特投资模式和风格。“做创新药的投资肯定是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但是会采取不一样的形式和方法。”
本文原载自《E药经理人》杂志12月刊,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
『 E药经理人 』
登录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
加入医药社群炸弹会?添加脸谱君好友:lianpujun,加您入群
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邮箱: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