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群像:明明可以刷脸,偏偏要靠才华
2015/12/28 E药经理人
12月22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颁奖典礼在京举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吴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丽华、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蓓丽等9位中国科学界女学霸成功从172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以表彰身为女性的她们在科学界取得的优秀成就!
BY 部分转载自环球时报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由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于2004年联合设立,每年评选10位在基础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4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女科学家。12年来,共有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05位女性获得此项殊荣,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青年女性投身科学。
此前,生物医学领域是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的重点集中领域,例如第十一届十位女科学家就有六位来自这一领域。

本届获奖的9位女科学家中有5位来自生物医学领域。来感受一下——
1胡海岚(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教授)

给青年人的寄语: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不忘初心。
1973年出生的胡海岚,从学生时代起就是顶尖的学霸了。根据公开资料,她于1996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又于2002年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博士学位。2003年-2008年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和弗吉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12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资助和中科院优秀导师,2013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并获得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
在科研成果方面,她不仅在《科学》《细胞》和《神经元》等顶级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是《科学》和《神经元》杂志的特邀审稿人;而且她于2011年和2013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还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并被重点推荐!
今年4月,中国日报的一篇报道指出,她的课题组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王征研究员合作,又首次利用猕猴磁共振成像技术,揭示了氯胺酮作为快速、高效、长时程作用的新型抗抑郁药物的靶功能脑区和神经环路机制,为研发针对特定脑区和神经环路的疾病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指导!
2吴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研究员)

给青年人的寄语:拥有梦想,享受科学。
1982年出生的她,200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英文班),获医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之后,她去了美国顶尖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她入选中组部第五批青年千人计划,并受聘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任研究员。
在科研成果方面,吴晨主要从事食管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研究,在揭示肿瘤易感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与患者预后差异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已发表SCI论文61篇,影响因子700余分;其中第1或并列第1作者25篇,包括9篇Nature Genetics、1篇Nature Medicine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
3张丽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给青年人的寄语:坚持梦想,勇于挑战,你一定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风景。
1973年出生,博士,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化学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开展毛细管电色谱基础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 1999年赴德国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从事毛细管电泳和质谱联用于金属蛋白的分析。2000年回国,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自2001年起在日本德岛大学Baba教授研究室从事微流控芯片用于基因组的研究工作。2003年4月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的身份招聘回国,致力于生物样品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的研究。
张丽华既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也是该所生物分子高效分离与表征研究组组长。她将研究组的研究方向定位在“针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分离与高 灵敏度检测,侧重于开展基于多维液相色谱和多维毛细管电泳的基础理论、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平台的研究”。在“谈癌色变”的时代,张丽华专注蛋白质分析,捕捉癌细胞转移的蛛丝马迹,实现肝癌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诊疗突破。
张丽华研究员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20余项获得授权,7项获得实施转化,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共20余项。
4吴蓓丽(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给青年人的寄语:你的梦想决定了将来你能到达的高度,扬起理想的风帆,勇往直前!
根据中科院网站介绍,吴蓓丽女士和她的丈夫赵强,虽然分别在无锡和天津长大,家里也不是搞科研的,但由于他们本身都是优秀的学霸,于是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两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相会了,并成为了学霸情侣和学霸夫妻!
之后,两人又携手去了美国,在国际顶尖的Scripps研究所和Raymond Stevens教授的研究组开始博士后学习。再后来,他们又一起返回了祖国,走进了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始了一段神奇的GPCR解码之旅。
而他们所解析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与G蛋白有信号连接的一大类受体家族,这是最著名的药物靶标分子家族,一直以来都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5杨倩(第四军医大学神经外科教授)

给青年人的寄语: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谁在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究都是用不懈努力换来的。
科技日报在1个月前一篇关于杨倩教授的报道中这样写到:
“她温文尔雅,娴静如水,在男性占主导的神经生物学领域,犹如一朵洁白的玉兰,剔透玲珑却又坚韧不渝。纤弱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执着求索的心,如水的眼眸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因此,早在赴美留学时期,她就看准了老龄化社会中最受关注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老年痴呆等,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到2009年时,她已经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从自噬(CMA)角度阐述了帕金森病的致病蛋白α-synuclein诱发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的机理,建立了CMA自噬-α-synuclein-MEF2D调节通路,为帕金森发病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据悉,该研究成果还被誉为2009年帕金森研究的两个重要发现之一,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Science》,并予以重点点评!
4年前,她作为优秀海归科研人才被第四军医大学引进,成为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之一。如今,她不仅已经在Science、Molecular Cell、Autophagy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SCI他引470余次,累计影响因子176,而且其中一篇涉及在Drosha-miRNA的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的论文,更是获得了国际顶级权威期刊Molecular Cell的祝贺,因为那篇文章在短时间内就创造了一个新的阅读高峰。

『 E药经理人 』
登录医药行业意见领袖平台
加入医药社群炸弹会?添加脸谱君好友:lianpujun,加您入群
记录和观察医药重大商业事件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邮箱:y-lp@y-lp.cn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E药经理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