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百年的光影
2016/6/30 北京天桥盛世

一部电影,一次震撼;一卷胶片,一串记忆;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座百年电影院,记录着中国电影的诞生和发展。一组旧时的机器,承载着无数观众的欢乐与悲伤。

大观楼影城位于北京前门大街西侧的大栅栏街,其前身是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大亨轩茶戏园”。主要以经营茶园为主,兼营戏曲演出。1902年,任庆泰收购“大亨轩茶戏园”,改建为综合性商场和娱乐场,命名为“大观楼”,成为当时人们游乐的好去处。
1903年,大观楼开始放映外国电影(时称“电光大戏”),成为南城最早放映电影场所之一。因所处前门外大栅栏的地利,逐渐成为当时北京外城一所重要的电影院。1905年,更名为“大观楼影戏园”,以放映电影和戏剧演出为主。任庆泰与京剧泰斗谭鑫培合作摄制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在这里首映的。当时,有“万人空巷”来观看之势。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13年,“大观楼影戏园”更名为“大观楼电影院”,建成专业影院。1930年8 月1 日以后,大观楼勇敢打破1911年6月清政府《取缔影戏条例》中的不合理规定,率先实行男女同座,改变了落后于时代的封闭状况,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这也反映出当时大观楼经营者的经营意识是比较先进的。

1931年,大观楼开始放映有声电影。曾上映过蝴蝶主演的《孟姜女》《绝代佳人》,周璇主演的《西厢记》《三星伴月》还放映过《六十年代上海滩》《四个潘金莲》《哪吒闹海》《火烧红莲寺》等影片。

1960年11月,大观楼立体宽银幕改建完成。配置还音系统的三组立体声喇叭,是由北京718厂仿造德国制造的。观众大厅内设有500个座席,场内外墙壁装有效果声喇叭,两台放映机可以同时放映,观众看电影时需佩戴为宽银幕立体电影特制的偏光眼睛。1960年11月28日,电影院正式开幕,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宽银幕立体风光片《漓江游记》以及《杂技表演》。当时场场爆满,登记出去的团体票长达半年之久,创造历史最好纪录。1962年,建成京城首家宽银幕立体影院,首映片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陈强、程之、孙景璐主演的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魔术师的奇遇》。至1966年6月,电影院连续上映《魔术师奇遇》共一万多场,观众达四百万人次,每年接待外宾二千多人次。这是大观楼成立以来最值得纪念的时期之一。

1987年12月,大观楼重新建成,更名为“大观楼大银幕电影院”,成为北京市首家超大银幕影院。这是一家专门放映70毫米立体声电影的新型影院,银幕宽18米、高8.5米, 1987年12月,更名为“大观楼大银幕电影院”。2005年1月12日,国家广电总局确认大观楼影院为“中国电影诞生地”。后建立“中国电影第一厅”。

作为大观楼电影院资格最老的前任经理,苗造堂对大观楼有着格外深厚的情感。苗造堂与大观楼影院有着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他在大观楼先后做过服务员,送片员还有短暂的政工工作,四十多年的工作经历使他几乎成为了大观楼历史的一个部分。而作为电影放映员的张彦群,对那段鼎盛时期更是深有体会。一只话筒传递着影院的信息,安抚着观影的情绪。而另外的一件东西则纪录着放映员工作的严格程序。几十年的放映员工作,使得每一次的擦拭都像是在触摸那个年代特殊的光影岁月。胶片通过放映机穿越时空,穿越墙壁,穿越一切事物,制造着奇幻般的梦境和感动。
无论是青年观众,还是老年观众,总有一种来自内心的坚守和感动,它们或许在日常里隐藏于繁忙或者平庸之中,然而一旦被触动,便持久深刻,直抵人心,即使面对日新月异,面对外部不断的的诱惑,也不曾改变。
老放映员张彦群来到新的放映室,看到已经智能化先进的放映设备,心头又是百般滋味。但是面对同样的光影,面对同样的观众,张燕敏仍然感到了几十年前放映电影时的满足。
而老经理苗造堂走入自己熟悉的影厅,面对银幕,苗造堂像是在与老友的一次久别重逢。他们用眼神对话,光影交流,----在大观楼电影院,这是陪伴了他四十多年的语言,不管时光怎样流逝,时代怎样变化,只要光影闪动,大观楼便会用电影与每个观众诉说心灵的秘密,传递留存于胶片上的独特密码。用光影留住感动,用胶片留住回忆。
6月30日晚21:00
6月30日晚21:00,敬请收看本期《昨天的故事》,收看BTV纪实,请选择歌华机顶盒620频道。

内容来源:转载北京纪实频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北京天桥盛世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