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点丨清帝批阅奏折竟用大白话:“知道了”
2016/1/10 笨鸟文摘

     来源:东方网

    

     “知道了”是清帝批阅奏折习语

     复旦教授:就是句大白话!

     随着台北故宫“朕知道了”胶带纸的热卖,对这句康熙朱批,网友们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这看上去的“大白话”,是否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意思相一致?宫廷剧中,皇帝朱批多少都有“话外之音”,会不会是另一种感情色彩的表达?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告诉记者,康熙朱批“朕知道了”,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已阅”,表示看过、知道了的意思,比如“某某事朕知道了”,“某某人品行如何朕知道了”。

     从词性来看,“朕知道了”基本是中性的,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流露,“其实元朝之后,政府公文、奏折中,很多用词都比较口语化,就是表达皇帝的个人意见,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有‘知道了’的朱批,这并不稀奇。这次,台北故宫最终选择了康熙朱批‘朕知道了’,或许只是出于一种美学上的考量而已。”

    

     对此,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姚大力教授也认为,“朕知道了”就是一句大白话,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复杂,“我们一般觉得,以前的皇帝应该会用比较典雅、庄严的古文说话,其实,清朝宫廷里的人哪有那么拿腔拿调?”

     姚大力说,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皇帝用白话文是一种亲切的表现,“一来皇帝整日高高在上,需要适时释放紧张的情绪,改变刻板的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体贴、私密式的谈话方式,也拉近与臣下的距离。所以,白话文在此时就变成了很适合的文体。”

    

     对蒙元史有相当研究的姚大力表示,事实上,这种“口语进入汉语书面语”的表达方式,自元朝开始,就已经在宫廷圣旨、政府公文中出现了,这或许和当时蒙文、满文翻译成汉文有关。

     “最初,元朝政府公文多是蒙文表达,但要翻译给汉人看,可不同语言的词序又不同,例如蒙古语中有大量的后置语,是没有办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语法成分的,所以,在逐字对译过程中,干脆就用口语形式来‘硬译’,就这样大白话进入了宫廷书面语,久而久之,大家发现,这种‘汉语硬译白话文’还是比较接近于原意的,甚至还有一点清新的意味,于是就沿用了。”

     推荐公号:

     爱美丽更爱健康

     ID:biosnow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简介美丽,我会孜孜追求;健康,我要稳稳拥有!“爱美丽更爱健康”与您分享美丽点滴,为您传播健康讯息,助您打造最美的自己!

     笨鸟文摘(bnwz2012)

     先飞之笨鸟,文摘之精华。选文交给我们,时间节省给你。我们是覆盖人群超过5000万的微信自媒体第一联盟“WeMedia”成员,合作微信:56306838。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笨鸟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