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全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知识,为身边女性朋友转发!
2015/10/12 佛山市中山医院

    

     专业全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知识!为身边女性朋友转发!

     如果育龄期女性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和盆腔痛,伴有不孕,首先需要排除的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了;如果你知道有这么多的女性遭遇此病,你就不会忽略这篇文章了;如果你想成为妇科领域的专家,就不应该不知道本文介绍的基本观点。

     子宫内膜异位症——你应该知道的

     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身体的其他部位,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出现和生长在子宫的肌层称为子宫腺肌病。两病可合并存在。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

     近年明显增高;是常见妇科疾病。生育年龄妇女中有约10% 患此病,中国有3000万人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不能怀孕或有腹痛症状的妇女中占20~90%。

     发病年龄:

     生育年龄发病,25~45 岁居多。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与月经的周期性变化有关。月经初潮前的女孩,绝经以后的老年妇女一般不患此病。

     病灶易发部位:

     卵巢,子宫后壁,韧带,阴道与直肠之间及骨盆腔的腹膜。其他:腹腔和身体其他部位,比如肚脐、膀胱、肾脏、肺、乳房、甚至手、臂、大腿处,但非常少见。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如何发病的?

     它是一种良性病变,但表现很像恶性肿瘤,有远处转移和种植能力,根治非常困难。发病原因不明,有多种说法。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个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由于出血引起的疾病、器官依赖性疾病、和激素依赖性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变化:

     病灶周期性出血,纤维组织增多和粘连形成,生长在卵巢内的病变为充满浓巧克力样液体的囊肿-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一般极少发生恶变,仅约1%。

     分期:

     我们把该病分为四期:I期:极轻微;II期:轻度;III期:中度;IV期:重度。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如何诊断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

     痛经和平素下腹痛;月经不调;不孕;性交时盆腔深部疼痛。如果侵犯肠道时腹痛、腹泻或便秘,周期性大便带血;侵犯膀胱时经期小便痛和尿频;侵犯输尿管时月经期腰痛和血尿;巧克力囊肿破裂会引起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和肛门坠胀;有时可扪及腹部肿块;囊肿破裂时疼痛加剧;医生在给患者行妇科检查时,病人感到疼痛。

     疑似病人的进一步检查:

     B型超声波检查可确定巧克力囊肿;Ca-125(糖链抗原)值测定可能升高;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盆腔病灶,目前为诊断的最佳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对生育要求等不同情况加以全面考虑。

     (1)原则上症状轻微者采用期待疗法,积极争取怀孕;

     (2)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三步曲”治疗,第一步腹腔镜检查确诊和适当的手术。轻度患者术后可先试行怀孕;病变较重者手术后行第二步药物治疗;第三步是助孕的治疗,行人工授精或试管婴儿。

     (3)无生育要求的重度患者可采用手术和药物治疗;

     (4)症状和病变均严重的无生育要求患者可考虑根治性手术。

     治疗目的:

     去除病灶;减轻疼痛;增加怀孕的机会;尽可能延缓复发。无论是手术还是药物治疗,都有较高的复发率。

     手术治疗:

     一般我们倾向于腹腔镜手术。

     (1)对年轻和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行保守手术,仅去除病灶;

     (2)对不需要生育的中重度患者,行半保守或半根治手术,即保留至少一侧卵巢或部分卵巢以维持女性内分泌功能。

     (3)对不需要生育和重症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卵巢。

    

     当您读完本篇文章时,有两个选择:

     1、您可以将它传扬出去,传播一些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2、您也可以根本不去理会它,就像从未看见一样。


     可能您的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请把您的爱心传递出去帮助更多人!(PS:觉得内容不错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吧!)

     佛山市中山医院微信号ZSY88CN

     十七年老字号 治不孕真功夫

     健康热线:0757-8282 0000

     院址:佛山市禅城区中山路8号(中山公园200米)

     长按指纹

     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妇科知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佛山市中山医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