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灭的国宝——转心瓶
2016/5/21 收藏圈

转心瓶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转心瓶的制作难度很大,要把外瓶的底部制成鸡心状的钮,把内瓶的底心做成鸡心状的槽,钮和槽要绝对吻合。尤其是要考虑外瓶和内瓶的干燥率,以及掌握好烧成后的收缩率。稍稍不注意,造成钮和槽不吻合的话,即便前面再多的辛苦也是白费。所以,制作转瓶的代价十分大,往往是“百里挑一”。不过,“上之所好,下必甚焉”,都是供给宫廷的东西,取悦皇帝之用,自然是不计成本的。

王刚砸瓷展中,那件珐琅彩转心瓶,确实是被砸错了。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件转心瓶制作的繁复性,便可知道,仿制的难度。

被错砸的乾隆官窑珐琅彩转心瓶
转心瓶要达到可转动,内胆外壳,一定要达到同心圆。而要达到这一点,唯有内外模具配套成型,而内胆上沿可以拉胚与内胆连接转动灵活后与外部分衔接,并要确保烧制不变形,于是要求模具胎泥极为细腻,唯有上乘膏泥方可,不然,由于模具成型器会因胎质不精细而变形并影响着色,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次,多次烘烧,因为既要釉水肥厚,还不能内外上下相连处烧结在一起,这是极难极难的。

我们在最初雍正珐琅彩镂空转心瓶的内胆、外壳的连接处有垫烧木炭残留下的痕迹,说明要解决在烧制过程中内胆、外壳在全挂彩、挂釉的情况下不出现粘连,这是一种高超技艺。
而也正是太难了,自雍正始到乾隆两朝后的确难再见到这种工艺的传承器。只是在民国年间可见到分离式的组合器。而很少见到类似被砸的这类珐琅彩器。由此可证,纵然今天要仿制一件这样的器物也是十分不易的,那么我们再从被砸器物的胎、釉、珐琅及立粉金的材料上说,胎是纯净的膏泥,非常细腻,而且玉结化程度很高,证明是经过良好发酵之胎泥。


被错砸的乾隆官窑珐琅彩转心瓶
而釉水肥厚,珐琅彩是上乘用料,非化工用料,我们说珐琅彩的配制十分复杂,是将宝石粉与铅粉、玻璃粉,三者等融合烧制成的这种料块,然后碾碎调和成材料,于是烧成后,珐琅彩会有丝裂,裂处下方用高倍放大镜可观到七彩宝石晶体之光,证明珐琅彩是真材实料,而被砸器物的珐琅彩不存争议,最后,器物所描之金可证为颗粒状立粉真金而不是铜粉……
责任编辑:木木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听说90%看过这篇文章的藏友们都会关注我们:)
如果你也觉得收藏圈不错,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或直接搜索微信“FJSC000”
请推荐给您身边的藏友们,您的分享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收藏圈 ? 真文玩】微信保真拍拍群每周三、周四晚20件宝贝竞拍。要入群的请加群主微信(fjscq01),一起来捡漏吧!(谢绝商家!)
点击“阅读原文”一秒进入收藏圈官方商城!保真,精品,百万藏友的选择!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收藏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