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话】有一种生物叫,你的小孩
2016/6/15 熊孩子的小父母

     有一种生物叫,你的小孩

     文/绿藜

     直到现在,看见怀里的小人儿还会有种莫名的恍惚感:这个小家伙真是从自己的肚子里出来的?好奇妙。

     他一天一天生长着,像个你起了个头却自己演绎下去的童话。你预料不到他给你原本自由平静的生活带来多少惊喜和挑战,制造多少让你狂笑和崩溃的分分秒秒。你感慨:呀,这世界怎么会有这么一种生物呢,他未长成,他与千千万万的孩子一样又绝不雷同,他给你的生活大手笔的搅拌,他就是——你的小孩。

     你的小孩,你为给他起个名字而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又挑剔无比。你查字典,看《诗经》,翻《楚辞》,找《四书》,读诗词……要个好听、响亮又独特的大名,还要起个家常顺口又可爱的小名。安心在娘胎里四个多月时,一个偶然的契机,你便给他取好了这个小名。想着,不管是男孩女孩,都愿他“安于己心,不乱,不躁,不贪,不弃。”你更喜欢好友楚向男友解释时的简单明了——“inner peace”。这样一个小名儿,就是你送给他人生的第一份祝愿。

     待到他出生,你眼里的孩子便成了最美的生物:粉色透亮的小指头,睡着时天使一样的面容,清亮透彻无邪的眼睛……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觉得漂亮。你们围着他,他便成了美的焦点。从此,爸爸的口头禅变成了,“小宝宝怎么这么漂亮啊!”妈妈的艺术活动从看书、看电影,换成每天变着角度给他拍照……呀,他多好看啊!自己的的小孩,怎么看怎么欢喜。

     这个小生物头等大事便是吃,吃决定了他下一秒甚至是一天里全部的喜怒哀乐,以及连带的所有活动。

     他一饿便开始看妈妈、舔舌头,信号没被接受只好小声哭哼示意。有时妈妈还是不懂,怀里的人儿便一张小嘴儿胸上蹭,或是使劲儿吮手,发出响亮的吧唧声。那边的接收台实在生锈,这边一个哭声炸开,哇哇咧嘴,那声音由小到大惊天地泣鬼神,越听越像是奶、奶、奶……吃不着奶,他的天便塌了一般。

     当你遇到懂得“惜力”的懒孩儿,奶少了不吸,扭屁股、装睡,脑袋埋进乳房下面不动弹。你半分钟没理,就又拽出来眯眼打量你。一招儿不行,再给你“开示”。他扭着踢着不好好吃,你都给拽出来了,他还脖子伸着嘴撅着,恨恨地一探一探往前吞,好半天不停歇,活像一场庄严的示威。

     不想吃的时候直接又艺术。不是左扭右扭不愿吸,就是含进嘴里唇不粘奶的冲你鬼笑,要么就闷出一声浊音的“啊不”,拿舌头给顶出来。最不济,两眼一闭,干脆装昏迷,任你怎么摇都不睁眼,等你以为他睡了要放下,刹那间大眼圆瞅,睡意星无,叫人半点脾气也没有。

     好吧!吃饱了就睡吧。可睡更让人抓耳挠腮、哭笑不得。

     他时而秒睡,时而睡几秒。你瞧,洗脸睡,换尿布睡,按摩肚子睡,正哭着扭头睡……难缠时,你抱睡半天放不下,一个屁就给震得四蹄朝天尖叫惊醒,让人疲累、烦躁又焦虑。你开始琢磨:“孩子是不是没吃饱?”“是不是被什么东西惊吓住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诸如此类。夜里睡前哄睡,越哄越精神,爹妈哄他哄的一一累睡着了,小人儿还独自精神着自顾自玩儿。半夜醒来,你都不知道他自己最后究竟睡过去的。

     顺当时,“宝宝困了,我们睡觉觉”,“宝宝醒了啊……”说话间他就锁了眼,教人自豪自己的哄睡功力。遇到一觉睡四五个钟头的美好时光,各个闲着没事干,反倒无聊了,开始神经:“孩子是不是睡晕了?醒不来……”

     哎,睡个觉啊,怎样都让人挂心,粗线条的爸妈都能变的敏感又神经。但睡觉,也会有许多有趣与温暖。

     常常夜半醒来,昏暗中凑近他的脸,一对小眼珠儿骨碌碌转着,嘴里吃着小手,不知道醒来多久了。模模糊糊看见妈妈,立马努起小嘴,做将哭状,你仔细再看看,他的袖子都已经吃的湿溜溜。

     有时一觉睡醒来正哼哼,你赶忙轻手轻脚躺回他旁边,笑眯眯地看着,问,“宝宝还困吗,我们睡觉!”你一边嗡声说着“乖乖,觉觉……”一边面向他躺倒假装睡着。你眯缝着眼,看他慢慢闭上眼睛,呼吸急促起来,嘴角上扬微笑,眼动迅速……眼看睡去,又睁大眼。几番下来,总不成功,小人儿索性胳膊一长,响亮亮打着转儿“啊”一声,伸个懒腰来个长长的哈欠。真是个老气包啊!你笑笑。

     更多时候你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你把他竖竖地挨枕头放下去,小脑袋左右扭两下子,手脚一惊哆嗦两下,遂躺静。待过会儿再去看,脑袋早离了枕头,横斜在床上。那手脚还是不老实,时不时乱舞乱蹬几番,久不放下,眼还闭着,只是眼珠子重又活泛了。你疑心她要醒来了,忽然,脑袋往边上一歪,手脚缓缓下落,像手机上的慢动作特效。你屏息等待,时间像凝固在那回落的小手上一样,复归宁静。怎料不知哪只手脚挨床的触感不对了,屁股左拧右拧,四蹄重又扭打一番,重重地摔下来,有如擂鼓。不知道那手脚有没有撞痛,人却又软软地睡过去了。冷不丁再半醒中哭几声,你亲她两下,说些话,重又笑笑的睡了过去。

     小孩子睡觉,真是喜剧里的惊悚剧。清醒时,就变成了一幕幕传奇故事。

     有事没事,他冲你“啊啊”“哦哦”地说话。自己玩的开心了,“唔”“哎呀”“嗯”“哇”……的声音不停从小嘴巴里泡泡一样冒出来,软软的,香香的,很是好听。

     胡闹时,奶奶装生气地黑着脸从喉咙深处压出“嗯嗯嗯”的斥责声,不想一两天他就学会了,有事没事自己也蹙着眉,跟你嗯嗯地哼哼着。又跟爸爸学会吧唧嘴,小小的舌头碰着嘴唇,发出类似巴巴、滋滋的声音,水灵灵的,有时还带出点奶色的唾沫。

     更让你觉得奇妙的是发出一些有意义的音节,比如“ma”“ba”“bu”“nai”……更惊人的,是那么长个小东西竟能与你“交流”。

     场景一:

     你问:“宝宝饿了吗?饿了就说嗯。”不语。

     再问:“宝宝要觉觉吗?”看着你,面无表情。

     “那宝宝要拉臭臭吗?”他立刻接了声“嗯”。

     这宝儿当真已经四天没拉便便了……

     场景二:

     奶奶陪她玩,笑眯眯地盯着他的眼睛喊:“清清。”

     宝宝:“嗯。”

     “清清。”

     “嗯。

     清清,嗯……

     奶奶说:“转过去,过去,过去……”

     宝宝顿了顿,奶声奶气地回她说“啊~不~”

     哈哈,谁晓得小人儿们是真的都懂还是碰巧逗逗大人,顺便“逗逗”眼前看到的一切呢?

     你看他躺在小床上自己玩,对着一个方向不住“嗯嗯”“啊啊”地又说又笑,还学奶奶哄她时的样子努起小嘴,跟什么东西交流一样。你顺着他的视线一看,原来是跟墙边靠着的一只红色“小猴”玩。要么,对着头顶上的水晶灯又笑又叫手舞足蹈,为什么呢?那切面数不清的大珠子亮亮闪闪,灯底的大平面还能照影儿,五颜六色……

     就是这样,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他对所有感兴趣的东西说话、微笑、打招呼。有时对着植物,有时看着照片,有时盯着墙上的油画、床上的玩具,哦哦哦地笑着、嘀咕着,像是与谁聊天,对谁盛赞……配着那对儿翘起来的招风大耳朵,还真像个精灵了。

     你寻思,说不定他说的那些还真就懂呢,不然,怎么这么小就那样“精明”,小心眼儿便懂得了看眼色,学会了对人区别对待,有着小小的聪明和狡猾:

     奶奶会哄他玩,他对奶奶眉开眼笑,不停说话;新手爸妈使劲浑身解数,人家也鲜少言笑。任你怎么说笑逗唱,一张小脸表情硬邦邦的没个变化,动辄还瘪着嘴,挤着眼,上唇裹下唇的要哭起来;

     和奶奶在一起就躺着乖乖玩,一看见你就哭着要抱起来,就想吃。你看不出她饿,他就拼命把拳头往嘴里塞,吮的吧唧吧唧;

     奶奶心疼孙子一哭闹立马就抱,坐着抱不乐意,嘴巴一撅奶奶立马就起,定让走着晃着抱。妈妈“心硬”,躺着哭闹坚持哄,很少抱,坐着抱哪怕闹情绪偏不惯坏毛病,几秒钟就乖乖躺着;

     晚上母乳分泌少时他懒得费劲吸,哭闹着等你喂奶瓶。他知道,只要拿出大哭的杀手锏妈妈必定心疼,送来奶瓶。但当你决心收起所有奶瓶,任他怎么哭闹,怎么闭嘴摇脑袋的抗拒吃奶,甚至到了你一抱她她就哭似乎很厌恶你的程度。但你坚持亲喂。你在和她较劲,她在跟你战斗,当他发现一切抗拒哭闹都换不来奶瓶时,便又乖巧起来,一点点的吸奶吃,从不耐烦地一吸就吐就发出厌恶的声音,变成温顺的吮吸,从五分钟吃到十分钟,甚至没奶也继续吃到一个小时……抗拒不过,就归顺吧。

     这些,都是属于小孩子的精明与无奈。

     婴孩没有独立成长的能力,他需要人提供食物、照顾,还有爱。因此,你总需要付出许多,遭遇许多,有时难免身心疲累。然而,当你追奶疲累痛苦到嚎啕大哭,当你抱他抱的腰疼难耐时,当你为他的闹觉想要发火时,他忽然伸出小手摸摸你的脸。你一惊,喜极而泣。来到这世界几十来天的孩子也许不知道,就算隔着手套,那柔柔的注视,软软的触碰,就是妈妈心中最好的安抚,最美的感动。

     这样一种生物,就是你的小孩。

     他会教会你很多东西,会让你在失败沮丧与幸福自豪之中再度成长。他是带你散步的蜗牛,拖着你看风景;他是麻烦的“小祖宗”,牵着你练脾性。

     他很缠人很磨人很累人很气人很烦人,却总能在无数个瞬间让你欣喜让你惊叹让你领悟让你爱到欲罢不能,这种生物,便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孩子。

     对他:

     你不求给他最好的,只想给他需要的;你无意强加未竟的理想在他身上,只愿给他最暖的祝愿。你的养育不是恩,只是一程晴晴雨雨,笑笑泪泪,远远近近,聚聚散散的同行。

     你不知道她以后想做什么,不知道她会喜欢什么,不知道她学习好坏,不知道他会爱上什么样的人,在何处,过什么样的生活,得到哪一种他要的幸福……你只想在与他相伴的所有时光里,给他——他需要的甜和苦;只想,抱着她,扶着他,牵着她,跟着他,看着他,放他走……

    

     关于微语深言

     本公号内文章皆为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欢迎合作!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熊孩子的小父母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