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2016/4/3 经典图画书

     你好!我是丹妈

     童书编辑、儿童心理研究者、亲子阅读推广人

     点击标题下经典图画书,可以关注我

    

     有一天,我5岁的小侄子突然跑到我面前:

     “姑姑,等我长大了你会不会老?”

     我说:“是啊!”

     “那老了之后是不是就死掉了?”

     “这个是呢…...”

     (对于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懵懵地点了点头)

     小侄子听后要哭的节奏...

     “那我不长大了,这样你就不会死了。”

     这时,6岁的大侄子凑过来:

     “姑姑,老了不要紧,我去给你买长生不老药。”

     小侄子:“对,我们去弄唐僧肉给你吃!”

     ……¥%@#&

     他们的话让我这个做姑姑的,感动的不行吶!

     不过感动归感动

     今天趁清明来聊一聊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要不要和孩子谈死亡?

     在孩子们数不清的“为什么”话题里,有两个是比较棘手:一个是关于“性”,另一个则是关于“死亡”了。

     也许你们会很疑惑,孩子还这么小,现在看这种书会不会让孩子感到害怕,没有安全感,有心理阴影呢?世上有那么多喜悦的感觉要教导孩子去体会,谁会想将痛苦的老、病、死这些沉重的话题那么早就让孩子去认识呢?

     可是,周遭的际遇,偏偏就不是这样的啊。身旁的爷爷、奶奶,一天天在变老;突发的灾祸,不知哪天会将熟悉的亲人或朋友带走;还有那难以预料的病痛,更是谁都躲不过的。

     我们既然无法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就该提早让孩子明白人生并非都是快乐的,让他们知道身边的人、物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教导他们纾解情怀、做好准备,等到不愉快的事情真的来临时,他们才会有勇气去接受与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

     而且,在我看来,死亡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孩子懂得“生与死”的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生与死”的自然规律和生理现象,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生命的内涵与存在的意义,从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善待生命。

     不同年龄段对死亡的反应

     跟孩子谈论生死,要依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来谈。匈牙利心理学家纳吉等将儿童对死亡概念的年龄模式分为4个阶段:

     3岁以下的儿童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常会产生分离焦虑;

     3—5岁的儿童不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们认为死亡是短暂的或可以复活的,甚至认为自己更乖一点,死去的家人就会回来;

     5—9岁的孩子已经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会用拟人方式来看待死亡,比如他们会认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

     9岁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视死亡。

     和孩子谈论死亡需要注意的两点

     当孩子来提这个问题时要认真倾听,从而判断孩子究竟想知道什么。只要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点就可以结束谈话。判断时可用反问的方法,如“你说呢?””你认为人死了去哪里呢?”“你认为天堂什么样呢?”这么做,有80%孩子就会很满意了。

     尽量不使用委婉的话语,避免他们对人生如此的灾难产生误解,让他们知道这是任何人都不愿意发生、却又无可奈何的事。如果孩子很难过,你不妨鼓励她哭出来,或把当时的感觉说出来;同时给她充满爱意的拥抱和关切的眼神,孩子会有安全感。

     在绘本故事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通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不失为一个良方。下面就介绍给大家一些相关的绘本故事。

     1、从意外灾难说起

     遭遇重大灾难,是儿童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重大创伤性事件。有些儿童的心理很有弹性,容易复原,但有些儿童却会出现一些症状,这些症状会对他们的日常功能、健康和安全产生长期而深刻的消极影响。在灾难面前,我们应帮助孩子理解和接受灾难,在灾难面前不是被打倒,而是成长。

     一、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并不孤单,我们和他们在一起。我们爱他们,我们会帮助他们。

     二、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接纳自己的情绪,感悟并接受化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三、相信世界是美好的,相信世界为我们每个人而存在。

     四、只要有一颗热爱光明的心,那片土地就会充满希望。

     五、用源源不断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下一刻,也许我们能做到。

     可读绘本1——《妈妈的红沙发》

    

    


     家里发生了火灾,东西被烧光了,但是外婆说:“幸好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开始。”多么乐观的人生态度!于是外婆、妈妈和孩子三代人开始了努力攒钱重建家园的过程。邻居们送来了桌子、椅子和床,还有比萨、冰淇淋和好多好东西,这让她们很感激。可是,最令她们兴奋和骄傲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省吃俭用,她们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个漂亮的、舒服的红沙发!

     可读绘本2——环境绘本《希望》+《爱》

    

    


     洪水和海啸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顷刻间化为废墟。人们从四面八方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重建家园……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它让我们相信:爱能够帮助人们战胜任何灾难。洪水、海啸这两个互不相同的故事分别用红、绿两色分开,并在左、右页面同时呈现,设计新颖独特。

     2、从亲人离世说起

     对孩子来说,亲人离世打击非常大,一方面,自己亲近的人突然走了,他会感到孤单、无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伤心痛苦,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感会加深。大人在发泄自己情绪之后要尽量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他感觉到,虽然一个亲人去世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减少,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时候,他也愿意将内心的感受讲出来。

     可读绘本3——《长大做个好爷爷》

    

    


     小小熊最快乐的事,就是在每个星期五去看望他的爷爷。爷爷和小小熊会一起喝茶、吃点心。然后,他们总会爬上花园里的书屋,去看长满草的“三熊山”,去看“金 发姑娘的河”……这时,爷爷还会给小熊讲故事,讲他年轻时的往事。但是有一个星期五,小小熊去看爷爷的时候,爷爷却不能出去了。小小熊的爷爷到底怎么了?小小熊还能和爷爷再一起爬上树屋,欣赏外面的美景?他还能听爷爷讲动听的故事吗?

     可读绘本4——《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

    

    


     艾斯本想起好多事情:爷爷带他去游乐场、看赛车、看电影、钓鱼,爷爷;中他大吼大叫、和他一起扮鬼脸、挠他痒痒、把糖藏起来——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突然,爷爷不再笑了,“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俩都哭了。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可读绘本5——《爸爸的围巾》

    

    


     围上了爸爸的围巾就会有勇气,故事讲述了一个失去爸爸的孩子在冬天围上爸爸的绿围巾后发生的事情。阿富原本是害羞、缺乏自信的孩子,在失去父亲后,他不断努力,心灵慢慢成长,变得勇敢、独立。整个故事情节以绿围巾为线索,以一周的生活情节为贯穿,这些生活中的故事很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

     3、拿宠物当媒介

     不少孩子家里有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可读绘本6——《我永远爱你》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男孩和一只狗的故事。他们一起享受恬静时光,但狗的生命是短暂的,男孩看着他的狗——阿雅一天天地老去,却无法帮忙。他能做的只是忠实地陪伴在阿雅身旁,所幸的是,男孩每晚入睡前,总记得跟阿雅说一句“我永远爱你”。这句“我永远爱你”,不知道阿雅懂不懂,可是在阿雅走到生命尽头时,这一句话却是男孩在伤心之余心中最大的安慰。阿雅带着男孩的爱静静地去了,男孩也因为自己及时付出了爱,才能接受阿雅的老与死,才能勇敢地疗伤。

     可读绘本7——《灌的礼物》

    

    


     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大家不要为他难过。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这对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难过了。直到春天的来临,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但他所留下来的“礼物”却像是矿藏一样,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4、从大自然知生死

     我记得以前我和侄子们一起,把金鱼埋葬在花盆里,然后在花盆里撒下种子。“金鱼死去了,以后我们再也不能见到它了,但是,我们可以埋葬它,然后想念它—当然,金鱼的生命也可能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它会滋养这棵花。”我这样跟他们讲。记住,生命是有限的,爱和思念却是永恒的。

     可读绘本8——《一片叶子落下来》

    

    


     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

     本文由丹妈整理,转载需取得授权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中文书单 0-2 | 2-3 | 3-4 | 4-7 | 小学 | 父母

     英文书单 0-4 | 3-6 | 儿歌 | 动画 | 启蒙路线

     主题书单安全 | 科普 | 好习惯 | 入园 | 童诗 | 数学

     儿童艺术艺术 | 动画 | 电影 | 纪录片 | 音乐 | 画画

     教育心理拖拉 | 注意力 | 哭闹 | 吃饭 | 独立 | 叛逆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可关注丹妈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120篇原创文章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典图画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