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媒对立何时了?记者对医者的误解着实有点深……
2016/6/17 医界新闻

     点击医界新闻

    置顶公众号!

     定期推送医疗界最新的资讯,代友求职,人才招聘,合作转让...等诸多医界优质内容,医疗界最专业、重服务的微信平台!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yijiexinwen@qq.com)

    

     三年前,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结识了一位记者。他同我说:“现在老百姓对你们医生很有怨言啊,要不是你们医院公关做得好,我分分钟可以写一篇控诉你们医院医生的文章。可是,你们没有想过改变一点点么?”

     我告诉他:我不和你辩解大的空话,就给你讲几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吧。

    

     故事一:今日几张“纸”,他日一条命

     十年前,我刚刚参加工作,在市第一医院轮转。每天我都会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观察并记录每一位带教老师是如何对待和处理患者的。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我特别认真地去观察,事无巨细、点点滴滴都记录在本子上,目的是好方便自己日后总结参详。

     其中有一页是这样记载的:刘某某,女,26岁,民工,因“突发意识丧失2小时”入院。这是一位后来被诊断为“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的患者,手术后住进了ICU。她没有医保,家庭经济也比较困难,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是在工地上做焊工的丈夫。

     男人已经把能凑到的钱都交给了医院,住院期间,他只能睡在医院的花坛里,一日三餐只买几个包子充饥,喝医院里免费提供的热水过活。但这位患者住进ICU后情况很不妙,颅内第二次出血,再次手术,她丈夫看到术后的医院账单,满是皱纹沧桑的脸上淌下了眼泪,他对我当时的带教老师说:“我们没钱了,不治了,今天就走了。”

     我的带教老师沉默了一会儿,转身去更衣室里取出钱包,告诉他:你的妻子这么年轻,有希望治愈和康复的,钱我先帮你垫,你不要放弃。后来我问我的老师:“你不怕患者好了就这么走了么?不怕他不还钱么?”

     老师幽默地说:“今日几张纸,他日一条命,你说值不值?”

     这位带教老师是把金钱看做几张纸的医生。你还说我们医生贪财么?

     听到这里,坐在我边上的这位记者眼睛闪闪亮地说:“你怎么不早认识我?早认识我我可以来采访报道啊。”

     或许你不会相信,那位颅内出血的患者康复出院后一直很努力地工作,一家人最终留在了宁波。几年后,我听一院的一位老师说,两口子不仅偿还了欠费,每年老家的柑橘树结果丰收的时候,她男人都会不远千里去摘来送到当年曾经帮助过他的医护人员办公室里。

     黄澄澄的柑橘,甜蜜蜜的爱,那是会被永远铭记的礼物。这份深厚的情谊,只是缘起于一名医者,看见一个有机会治愈的病人因为种种原因要放弃时不自觉地伸把手。这一伸手,就是爱了。

    

    

     故事二:医生为患者托人情“走后门”

     这是我们内科一位最普通的一线临床医生的故事。某个中午,我结束了急诊的工作,与接班医生做完交班,正收拾桌面准备回家,突然看见一位同事风风火火闯进诊室,告诉我再开一张B超单。

     他的身后,跟着一位衣衫称得上寒酸的小个子女士,我一边划卡开检查单,一边提醒他:“中午B超室不预约的,你这时候来可能排不上今天的B超了,很急么?”他告诉我说,这位女士的血检单不正常,他要尽快明确诊断,不想耽误她的治疗。原来我的这位同事也是刚刚结束他上午的门诊,也就是说,他很自然地为这位患者加了班。

     不仅如此,因为检查的预约已满,他还亲自陪患者去了特检科找了人来做。也许你会猜想这位患者是我同事的亲戚或者朋友,但事实上不是,这只是一位普通的患者。这样类似的事,在他的临床诊疗中还碰到过许多次。有时候他也向我抱怨,说明明是公事还得动用自己的私人人情。但我想说的是,在做同样事的医生不会仅仅是他一个,你问他们还有其他选择么?没有,他们是真心为患者服务的医生。

     中国医师宣言第一条就是平等仁爱:关爱患者,无论患者民族、性别、贫富、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如何,一视同仁。

     我们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爱的同义词是什么?是同情、是援助、是友好……是时时掂量的责任感,是以患者的健康权为先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医生,不这么做心里就不会坦然无愧。

    

    

     故事三:波士顿老人与死神擦肩而过

     我的记者朋友听得兴起,给我敬了酒,发自肺腑地说,虽然他并不那么喜欢现在的医生,不过确实还是有好医生的,只是他还没有机会遇上。

     我说:怎么会呢?今天坐在你身边陪你喝酒的就是其中的一位啊。他一脸好奇,催促我说说自己的故事。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就是有一天晚上我夜班,遇到一个特别颐指气使的老先生,是波士顿人。

     记者朋友打断我,问:你们讲英语么?

     我说:“Of course! Do you think that as a member of the global village, can a doctor make a living without the cap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我喝了酒,说得很大声,聚会的咖啡厅又狭小拥挤,吸引了邻桌的一位白头发老外。他是一位在宁波诺丁汉教书的法国人,有过一次在宁波糟糕的就医经历。

     他很高兴这回终于找到一个靶子,可以有的放矢地控诉一下这里医院的卫生状况有多糟糕,厕所的便池是如何漂浮着不明物体,大家随意在医院里吸烟,年轻的医生经验不足,而年长的医生又英语不行等等。听完他的抱怨,那位记者朋友用促狭的眼神看着我,一副你怎么收场的神情。

     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有必要向这两位传递一下正能量。我说,那位来自波士顿的先生是来宁波旅游的,非常肥胖。他告诉我他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每一项病史都超过十年,当天晚上在酒店里突然觉得下肢麻木乏力,根据他的经验,一定是这两天吃多了血糖升高,胰岛素又没有带足,要求注射胰岛素。

     我量了他的血压,听了他的心音,又做了神经系统的查体,告诉他:Maybe we should take a blood sample of you to see what happened,就是我们还要再做一些检查来明确诊断。

     这位老先生突然就很不耐烦语速很快,大意就是他很了解中国医生,中国医生就是很爱开大检查单大处方,他来中国前就知道了,所以他不能让我得逞,他不检查,就是要打胰岛素,并且告诉了我他平时用的胰岛素的剂量和名称。

     接下来我们展开了拉锯战,我一再坚持先检查再开药,他一再坚持直接用药,最后老先生气急败坏的走了。大约两个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张来自美国的明信片,title上写的是doctor Lin,寄到我们医院的emergency room(ER)。

     信是那位老先生寄给我的,他被我拒绝后又去了一家更大的医院,最后确诊是低血糖合并低钾血症。他说幸亏当时我坚持没有给他直接开胰岛素,对我表示感谢。他认为中国的医生对病人很负责任,他很感动。

     我对记者朋友和那位法国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不同,譬如你们认为中国现阶段的医生都冷酷无情贪图金钱,而我不这么认为。不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或者智力有所不同,而是因为我们对事实的掌握不同。有时候,你们获得的信息是不全面的,事实是不完整的,所以会有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误判。

    

     央视著名女记者柴静曾经说过:只有当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

     我觉得这段话特别适合形容我们医护人员,因为我们每天真实记录患者的病情,独立思考并做出诊疗。知道有的患者特别恨我们但我们从来都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和医者的灵魂使我们特别像沙漠远征归来的战士,我们的爱总是让我们守护的生命走得更远。

     作为医者,我们苦苦追求的,并非出将入相的辉煌,而是一种救死扶伤的经历;我们痴痴寻找的,并非经天纬地的成就,而是在每一个病例中上下求索抽丝剥茧的无悔。

     从医十年,多少个无眠的夜晚,让我以一首小诗来结束吧:

     我在时钟指向零点的夜晚

     一个人值班隔壁的隔壁不是我的患者就是其他医护人员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面对就要失去的患者对我们的信任有一点彷徨 也有一点失落最怕的其实是患者不再与我们一个战壕然而 医者之爱就像一个小小的太阳有一种温暖总是让我将要冰冷的心有地方取暖我是多么习惯的向着这爱要一点坚持 和许多依赖修补我有时会动摇的信心我要呼唤呼唤你们好好的对待这医者之爱炽热的太阳怎能被黑子侵占你们要好好的对待对待这从来不奢望回报的爱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内科-林静

     版权声明

     医界新闻致力于推送精良作品,平台所有转载文章均为传递更多专业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QQ:2095607346。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界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