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只是医生的事?请看完这段视频之后再回答……
2016/7/16 医界新闻
点击医界新闻
置顶公众号!
定期推送医疗界最新的资讯,代友求职,人才招聘,合作转让...等诸多医界优质内容,医疗界最专业、重服务的微信平台!期待您的来稿(投稿邮箱:yijiexinwen@qq.com)

导语:中国一直强调全民掌握心肺复苏术,并且很多公共场合也都配置了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但收效甚微。
当你把训练心肺复苏(CPR)用的假人放在宝宝面前,她会有什么样的举动?!

因为宝宝的妈妈是一位急救讲师,所以常常会在宝宝面前示范给学员看。结果没想到当把假人放在宝宝面前时,宝宝会做出这样惊人的举动!
就在昨天,朋友圈也疯传着这样一段视频:从场景来看应该是一场表演,这段视频是现场的一个片断。在场地中央,表演者扮演了一个猝死倒地的患者,一只训练有素的狗狗,有模有样的进行了一场胸外心脏按压+“狗”工呼吸的心肺复苏术。
看到这样的信息,你是不是被惊到了?原来外国人的急救知识都普及到这种程度了!
虽然中国也一直强调全民掌握心肺复苏术,并且很多公共场合也都配置了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但收效甚微,原因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公众急救意识非常淡薄,急救知识和仪器的使用方法普及远远不够。
人们往往把急救单纯认为只是医生的事,而根本不懂得如何在专业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当发现有人溺水后被人救起,有人被电击后意识丧失,大多数人只是仅仅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专业救援人员的到来,而没有紧急判断患者心跳呼吸是否停止而及时进行心肺复苏,这就是目前我国院前实施心肺复苏的现状。
旁观的群众是最直接的目击者与参与者,只有他们掌握了急救知识和仪器操作,才能提高患者的复苏率和存活率;但可惜的是大多数群众并没有掌握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与方法,故错过了最佳的复苏时间(黄金4分钟)。有学者随机在街头对100人做过一项“心肺复苏知识知多少”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只有5%的人了解心肺复苏的具体做法,大部分人只了解极少部分,或者根本没听说过,由此可见国民严重缺乏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培训与普及是十分必要的。
就在前不久,一位媒体人在地铁站内因心脏问题突然离世,也引发了公众对公共场所是否需要增加配备AED(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的讨论。而类似案例并不罕见。去年8月,一位医生在首都机场心脏骤停,配备的AED虽然近在咫尺,却因为没人会用而错失救命良机。可以说,AED能否合理配备、正确使用,有可能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命。

事实上,AED一直存在着平时无人问津,关键时刻无人会用、无人敢用的尴尬。据报道,2014年底,杭州共有15台AED,被投放在机场、地铁和市民中心等地,1年多过去了,这15台AED使用率竟然为零。这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当地心跳骤停的案例不多,用不上该设备;另一方面,也源于公众可能并不知道如何使用。

急救不仅关乎设备,更是一种新观念,正确使用急救设备的前提,无疑是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需要指出的是,“AED只限专业人士使用”是一大误区。其实,与灭火器类似,AED操作较为简单,接受几十分钟的培训就能学会。现在,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而能抢救存活的急性心梗患者不到1%。从这个角度来看,不仅仅是补充急救设备,普及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能,同样是完善整个急救体系的重要一环。

有人曾做过测算,在急救普及上投入1元钱,在灾害中就能减少至少4元钱的损失。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方面的培训能力和效果都很低。一位一线城市的急救培训人士坦言,尽管从2011年起就常态化组织针对学校、企事业单位等急救培训,但培训人数总量“和全市人口比起来还是九牛一毛”。如何完善急救普及培训机制、调动公众学习急救知识的热情与积极性,值得相关部门好好思考,也期待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为公众提供更方便、系统、全面的急救培训。
“看似健康人群,也有猝死的风险。”相关统计显示,猝死在医院以外各种场合的病人,65%死于发病后15分钟内,35%死于发病后15分钟至2小时。为垂危的生命续航,我们还需从加强急救教育与培训、推广急救设备使用、完善急救立法等多方面入手,构建更坚强、有力的社会急救体系。毕竟,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掌握技能是救不了自己的,“只有人人都有救人的技能,人人才都有获救的机会”。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界新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