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强:“蜀葵”应成为四川省省花 —企业家日报多媒体报刊
2016/6/13 企业家日报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6月11日带领相关人员专程到成都市金堂县转龙镇鲜花山谷调研。他指出,蜀葵应该成为四川省的省花。
鲜花山谷面积达1000余亩,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其中蜀葵的种植面积达350亩,集中展示了390多个蜀葵品种。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蜀葵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蜀葵花园。该园重点展示了黑色系、紫色系的单瓣、复瓣品种,白色系、黄色系、橙色系、红色系的单瓣、复瓣、重瓣品种。国内的蜀葵品种占85%左右。著名文化人、公司负责人周小林、殷洁介绍,蜀葵是四川人的故乡花。蜀葵在中国已有22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是中国最悠久的传统民族花卉!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无论是南方的海南、还是北方的内蒙古;无论是最东的黑龙江、还是最西的新疆;无论是低海拔的长江下游、还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都有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极强的蜀葵的身影。蜀葵既耐—40℃酷寒,又能忍受38℃高温。它超强的适应能力,让其成为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泛的中国花卉。中国古代文人,吟咏蜀葵的诗作有很多。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陈标、陈陶、徐寅,到南宋的陆游、北宋的苏轼,都留下了赞颂蜀葵的美妙诗句。蜀葵自8世纪被引种到日本,15世纪末被引种欧洲后,美丽的蜀葵在国外深受人们喜爱。据考证,最早使用油彩的意大利画家之一的彼得?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在15世纪末的一幅画中就画了一株单瓣的红色蜀葵。另外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的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于1550年所绘制的一幅《人类的堕落》油画,画中的右下角有两株正在盛开的红色蜀葵。自16世纪起,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蜀葵就已经成为欧洲人最为喜爱的迷人花卉。在众多的西方绘画中都能见到蜀葵的身影。
李后强指出,优美雅致的蜀葵是中国花卉的代表。蜀葵,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它的产地,原产地就是现今的四川省。我们应该把蜀葵评定为省花,加快建立蜀葵研究中心,推出专著和影视,让蜀葵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从四川再出发走向世界,让中国的美丽传播和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应该把金堂鲜花山谷作为四川省科普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少年了解四川植物文化和历史,增强绿色意识和使命感,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
在调研中,李后强一行还考察了在鲜花山谷内的中国原生百合花园,该园面积有20000多平方米,已栽培了30多种中国的原生百合。其中岷江百合有30000余株,泸定百合有10000余株。
关于鲜花山谷和花卉文化旅游
鲜花山谷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转龙镇,地处中国最典型的方山丘陵区——川中丘陵西缘,距离成都市 66公里。从成都走成南高速在竹篙出口下,经黄桷垭走新建的转隆大道即可到达鲜花山谷。
鲜花山谷面积达1000余亩,总投资3000万人民币,分三期建设完成。建设一个一年四季开满鲜花的美丽山谷是我的梦想。有这个梦想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多年前,我的妻子一直渴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花园。我说你给我一些时间,我送给你一个中国最美的私家花园。二是中国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拥有花卉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度之一,也是世界花卉栽培的发源地。遗憾的是作为拥有“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花卉王国”美誉的国家,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真正向世界展示中国美丽的花园。我们的梦想就是把鲜花山谷建设成为向世界展示美丽中国的一个小小窗口,成为我们这代人留给未来的一个文化遗产。
目前国内的花卉旅游产业正在逐步发展中,银行和风投对这个产业缺少认识,对花卉旅游产业的未来不了解,所以目前花卉旅游企业的融资异常困难。根据我的判断在未来的5年内,当国内部分花卉旅游项目异军突起后,项目的融资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突破。
花卉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应该还是处在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的花卉旅游项目几乎是从事植物、园林、农业、林业行业方面的人做的,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处是有极深的旅游背景的人所做的花卉旅游项目。行业的不同致使做植物的不了解旅游,做旅游的不了解植物。
就目前的情况看,做植物的应该主动去了解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因为国内的花卉旅游项目是由做植物的人率先去做的。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既懂旅游又通植物的专家教授,旅游界面对太多的旅游文化资源,他们对花卉旅游的潜在价值、市场空间、未来发展缺少认识。
中国花卉旅游项目的开发需要有崭新的视野、创新和突破。首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花卉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花卉王国,我国的花卉植物资源异常丰富,品种多达数千种。花卉植物的热带、亚热带性质非常明显,特别突出的是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成分。
中国拥有对世界最具影响力、最具市场开发空间和巨大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个资源就是以中国最丰富的花卉资源为载体的“中国的美丽”。
花卉(有观赏价值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极具开发空间的一种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花卉以其独特的价值已经成为美化生活、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重要力量。花卉的旅游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被不断地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游人青睐花卉旅游。
从2011年7月国家农业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花卉业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花卉种植面积达1376万亩,已成为世界花卉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花卉销售额861.9亿元,出口额4.63亿美元;花卉生产经营的从业人员达458.2万人;我国的花卉业在产业规模、市场销售等方面已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
现代花卉产业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已形成,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现由传统的花卉种植业向现代花卉文化旅游产业转型的趋势。因此,花卉旅游成为节庆、会展、生态旅游中的新兴旅游文化项目,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中国的花卉旅游文化产业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多年来,欧美各国花卉旅游是旅游市场中最热门、最流行的旅游主题,到各类花园景区、景点游览的游客数量已占旅游市场最大的份额。
花卉文化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也提升了国内各地大力开发花卉文化旅游资源的积极性。全国以“花”做文章,以“花卉节庆”做文章的地区数不胜数,各地层出不穷的水仙花节、梅花节、茶花节、油菜花节、桃花节、梨花节、杏花节、杜鹃花节、牡丹花节、百合花节、兰花节、荷花节、茉莉花节、桂花节、菊花节以及各类花展、花卉博览会、花卉旅游文化节等则充分显示出各地相关部门借“花”发展旅游,以“节”提升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此背景下,广东番禺的“百万葵园”、清远的薰衣草世界、河源的印象花田、从化宝趣玫瑰世界;北京蓝调薰衣草庄园、东方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四川蒲江石象湖、新津花舞人间;重庆市涪陵区大木花乡、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沈阳紫烟薰衣草庄园等以花卉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在国内崭露头角。
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半年时间内参观游览人数达900余万;2009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在十天对公众开放的时间里,游客的人数就达180万;2010年11月至2011年4月在台湾举办的国际花卉博览会,游客人数也超过了900万;2011年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的第41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从4月28日开园到10月22日短短178天,整个世园会期间参观人数高达1573万人次。
2011年,为提倡全民赏花爱花,弘扬生态文化,打造花卉观赏品牌,促进花卉生态旅游及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四川省农工委、省林业厅、省旅游局联合推出2011“四川首届花卉生态旅游年”。与此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推出的花卉指数播报,及时预报四川省内各地不同花卉的观赏指数和人气指数,为广大游客提供出行参考。
由此可见,中国花卉旅游正在蓬勃兴起,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以花卉为主体打造的景区完全能撑起一个旅游项目。
目前国内各地的花卉旅游项目都是区域性的项目,客源市场的空间也是区域性的。因此,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更多的吸地气、服水土。多研究和关注花卉旅游项目所在地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区域范围内的花卉栽培历史、花卉栽培品种等。这样才能梳理并且在花卉旅游项目中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符号来。
位于不同区域的花卉旅游项目,要根据项目所在地的气温、降水、土壤等多种因素,在浩如烟海的花卉中选择适应性强、花色丰富、花期较长的花卉品种,突出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花卉植物搭配。做到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主题,形成特色鲜明、四季可观可赏的花卉旅游区。
在花卉植物的选择上,要避免盲目跟风、崇洋媚外,要对区域周边相类似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打造出自己的个性,形成与众不同的核心吸引力。
与知名旅游景区相比,花卉旅游的弱项不是在衍生品的销售上,花卉旅游真正的弱项是起步时间短、知名度不高,各方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上。国家农业部每年发布的《全国花卉业统计数据》中还没有将花卉旅游产业纳入统计数据里;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全国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没有将花卉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其中;中国花卉协会分支机中也还没有成了花卉旅游分会。
花卉旅游的衍生品的销售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市场空间,目前我们鲜花山谷已经着手展开了这方面研究创意。
关于蜀葵
鲜花山谷蜀葵的种植面积达350亩,集中展示了390多个蜀葵品种。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蜀葵栽培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蜀葵花园。
从花卉考察到自己建设花卉旅游园区,我必须做出的改变就是从了解认识花卉植物资源到如何充分的梳理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与花卉行业的人接触之后,才了解到这个行业的不易。他们中许多人的身上的那种坚韧执着、那种对花对美的爱,让我敬佩不已。
我们的祖国有太多太多美丽迷人的花卉植物,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利用丰富的植物资源识别、培育、驯化了种类繁多的花卉和观赏树木,给我们留下了众多优美的园林。
近现代以来,众多西方的植物猎人来到中国,将数不胜数的中国的花卉植物引种到世界,遗憾的是,当这些源自中国的美丽,在世界各地美化别人的国土、装扮别人的家园时,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和关注却远远不够。我们生活在拥有如此众多美丽资源的国度里,却很少真正懂得去欣赏和利用这些资源。当国内许多城市满大街都是洋花洋草时,郁金香节、薰衣草节、樱花节层出不穷时,为什么不能用这片土地上漂亮的花卉植物来美化我们自己的国土呢?我希望能唤起大众对中国花卉植物的重视,了解中国更多的美丽。
未来的日子,我只想将更多的时间留在考察中国高山野生花卉的路上,留在我梦中的鲜花山谷里,与爱花爱美的朋友们一同分享更多的中国的美丽。
在390多个蜀葵品种中,我们侧重展示了黑色系、紫色系的单瓣、复瓣品种,白色系、黄色系、橙色系、红色系的单瓣、复瓣、重瓣品种。其中国内的蜀葵品种占85%左右。
在蜀葵种植中,我们栽培的中杆蜀葵表现相当不错,中杆蜀葵的花色非常丰富,花大、花艳、花期长。另外一年生的多色蜀葵品种也在我们鲜花山谷栽培成功。
在蜀葵种植中,高杆和中杆的巧妙搭配、分色和混色的有机结合、以及多年生与一年生的交相辉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蜀葵,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它的产地,一个“蜀”字,就好比一方金印烙在脸上,想抠都抠不下来,蜀葵的原产地就是古代的蜀地,即现今的中国西南的四川省,《花镜》上说:“蜀葵,阳草也……来自西蜀,今皆有之”。
蜀葵是四川人的故乡花,未来如果评选四川省的省花,我认为蜀葵当之无愧!
蜀葵是中国本土命名最早的一种观赏花卉之一。蜀葵在中国已有22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是中国最悠久的传统民族花卉!
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无论是南方的海南、还是北方的内蒙古;无论是最东的黑龙江、还是最西的新疆;无论是低海拔的长江下游、还是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处处都有中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生命力极强的传统民族花卉——蜀葵的身影。艳丽的色彩、超长的花期、极易的栽培、广泛的分布使蜀葵成为中华各族人民最喜爱的百姓花。
由于地域差异,蜀葵在各个地方的叫法各不相同,蜀葵的俗名、别名能排成长长的一队:戎葵、吴葵、胡葵、荆葵、唐葵、立葵、花葵、胡葵、红葵、大花、芘芣、一丈红、一片红、、单片红、梅雨葵、熟季花、蜀季花、蜀其花、吴葵花、步步高、节节高、卫足葵、棋盘花、麻秆花、波波头、豆腐花、斗篷花、饽饽花、饽饽团、光光花、咣咣花、端午花、端午锦、龙船花、大蜀葵、大福琪、大秫花、大麦熟、秫秸花、不害羞、侧金盏、果木花、公鸡花、檊杖花、鸡冠花、饼子花、烧饼花、舌其花、植旗花、大蜀季花、白淑气花……使蜀葵成为中国俗名、别称最多的花卉!
中国古代文人,吟咏蜀葵的诗作有很多。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陈标、陈陶、徐寅,到南宋的陆游、北宋的苏轼,都留下了赞颂蜀葵的美妙诗句......
中国画历史悠久,2000多年来涌现出很多关注自然、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许多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在中国花鸟画中,花色艳丽的蜀葵也成为画家们笔下的主题,从南宋的毛益、明代的戴进、陈谟、文嘉、清代的王武、恽寿平、蒋廷锡、马荃、余樨、李鱓、奚冈、翟继昌、张熊,到近现代画家如沙馥、吴昌硕、齐白石、程瑶笙、陈半丁、陈师曾、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李苦禅、江寒汀、胡絜青、陈子庄、俞致贞、程十发等都创作了展现蜀葵花美丽的绘画作品。清新典雅的画面,空灵清旷的意境,将蜀葵花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众多中国美丽的花卉植物中,蜀葵是最早被引种到欧洲的中国花卉之一。它比中国的菊花、牡丹、茶花、月季、杜鹃、木兰、珙桐、百合、翠菊等花卉传入欧洲的时间早近两三个世纪。北京林业大学花卉教研组编写的大学教材《花卉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年出版)一书中写到:“蜀葵于明末1573年从中国输入欧洲”。
其实,蜀葵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应该更早。笔者在考证蜀葵何时被引种到欧洲这一问题时,发现了最早使用油彩的意大利画家之一的彼得?佩鲁吉诺(Pietro Perugino)在15世纪末的一幅画中就画了一株单瓣的红色蜀葵。彼得?佩鲁吉诺(约1445~1523),与达芬奇、波提切利同是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的学生。由于他还是拉斐尔?圣齐奥﹝意大利语:Raffaello Sanzio﹞的老师,因而历史评价他对盛期文艺复兴美术有相当的贡献。
另外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的提香?韦切利奥(Tiziano Vecellio,1490—1576)于1550年所绘制的一幅《人类的堕落》油画,画中的右下角有两株正在盛开的红色蜀葵。 彼得?佩鲁吉诺和提香画笔下的蜀葵充分说明,蜀葵早在15世纪末就已经被引种到了欧洲。
自16世纪起,来自遥远东方中国的蜀葵就已经成为欧洲人最为喜爱的迷人花卉。在众多的西方绘画中都能见到蜀葵的身影,从彼得?佩鲁吉诺、提香、鲁本斯、尼古拉?朗克列、理查德?韦斯托尔、扬?凡?海瑟姆、马里亚诺、威廉?阿道夫?布格罗到梵高、莫奈等西方著名画家,花大色艳、五彩斑斓的蜀葵成为他们画笔下的新的美的精灵……蜀葵自8世纪被引种到日本,15世纪末被引种欧洲后,美丽的蜀葵在国外深受人们喜爱。
蜀葵既耐—40℃酷寒,又能忍受38℃高温。它超强的适应能力,让这种连续开花达二、三个月之久的浪漫迷人的中国花卉遍布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泛的中国花卉。
无论是在欧洲北部的芬兰、瑞典、冰岛,还是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无论是在寒冷的西西伯利亚,还是在温暖的南亚印度;无论是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还是新西兰的北岛、南岛;无论是在北美洲的就加拿大,还是南美洲的阿根廷到处都有蜀葵的身影。
五彩缤纷、优美雅致的蜀葵成为中国花卉的代表,让中国的美丽传播和绽放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蜀葵全身都是宝。蜀葵的嫩叶可供食用,《本草纲目》云:“嫩时亦可茹食。”《群芳谱》云:“可备蔬茹,可防荒俭。”《农政全书?蔬部》亦载之。但不可长期吃,也不可与猪肉同吃。
蜀葵花可以食用蜀、泡茶和提取食品的着色剂。《植物名实图考》载“在京华,厨人摘花之白者,剂以面,油灼食之,甚美。” 还有一种紫红色的蜀葵,用它的花来泡茶,可以泡出淡蓝色的茶汤,非常美丽,滴入几滴柠檬汁又会变成粉红色。从蜀葵花中提取的花青素,可作为食品的着色剂。
蜀葵全株入药。蜀葵作为中药在汉末的《名医别录》中已有记载,其后历代本草典籍均有记述。蜀葵的苗、根、茎、花及种子均具有药用价值,其药性、功用及附方在《本草纲目》中已集历代本草典籍之大成,这里不再赘述。
蜀葵的花期一般是从初夏到夏末,花期长达3个月之久。由于蜀葵在端午节前后始花,故称为“端午花”。端午节赏端午花——蜀葵,早已成为中国老百姓的一个传统习俗。
蜀葵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花卉,在历代开发利用蜀葵的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蜀葵文化,蜀葵文化在我国灿烂的花卉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保存了大量宝贵的科技与人文信息,蜀葵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本着“适地适花”的原则,蜀葵应成为我国园林绿化的重要材料,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蜀葵还远没有发挥它应起的作用,国内研究蜀葵的专家寥寥无几,到现在对蜀葵的分类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与近年来人们重视外来花卉的引种,而疏于对传统花卉的研究不无关系。
为了弘扬我国的传统花卉文化,体现中国园林的民族特色,应大力提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我国传统花卉资源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所以我认为,艳丽的色彩、超长的花期、极易的栽培、广泛的分布的蜀葵在未来中国的花卉旅游开发中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蜀葵喜光、耐半阴、忌涝,对土壤要求不高,但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土壤为佳。蜀葵生长健壮,管理粗放,一般不需特殊养护。只是在生长期追施磷、钾肥,并适当浇水,就可使其花大色艳,延长花期。八年来,我们对中国蜀葵品种资源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2016年初,我完成了《中国蜀葵品种图志》的编著。
《中国蜀葵品种图志》共收录锦葵科蜀葵属蜀葵植物180个园艺栽培品种,每种蜀葵分别列出主要形态特征,并第一次为每种蜀葵确定中文名。全书共配有860余幅精美的彩色图 片,其中多数都附有蜀葵整株景观、花和解剖图,第一次全面系统展示中国蜀葵品种的美丽。
关于中国原生百合花园
目前我们鲜花山谷内的中国原生百合花园面积有20000多平方米,已栽培了30多种中国的原生百合,每个品种的种植数量各有不同。其中岷江百合、泸定百合(通江百合)的种植数量最多,岷江百合有30000余株,泸定百合有10000余株。其他的原生百合如宝兴百合、川百合、山丹、渥丹、野百合、大花卷丹、宜昌百合、玫红百合、毛百合、条叶百合、垂花百合、有斑百合、尖被百合、东北百合、新疆百合、朝鲜百合等的种植数量在20株——300株之间。
我最喜欢岷江百合。因为我小时候生活过的那个叫汶川的地方每年6、7月份时,岷江上游河谷两岸的山野中都开满了美丽的“喇叭花”。
一个叫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的英国人,为了这里美丽迷人的“喇叭花”,在1903—1910年间,前后6次来到汶川县,把当地人叫的“喇叭花”改称为“帝王百合”带回欧美,把中国美丽的百合带给了世界。
“喇叭花”的正式名字叫“岷江百合”(Lilium regale),它又叫帝王百合、千叶百合,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原生于中国的野生百合。19世纪后期,由于百合病毒的蔓延,欧洲大多数的栽培种和品种都濒临灭绝的危险,威尔逊发现并引种的岷江百合立即用于杂交育种中,从而培育出许多适应性强的新品种,使百合这一名贵的鳞茎花卉在欧美园林中得以重放异彩。建设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百合美丽的中国原生百合花园是我们心中的一个梦想。
经过多年的筹备,2013年12月,我们鲜花山谷里的第一个主题分类花园——中国原生百合花园建设正式启动。
由于在植物方面我们是门外汉,在建设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个接一个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对分布在祖国各地的原生百合资源引种、驯化上。这是一个工作量极大的事情,需要付出极大的的精力、财力和时间。
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大家一起建设和分享中国百合花的美丽,我们也希望能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做下去,力争用5年的时间,将国内所有的原生百合都收集到我们的中国原生百合花园里。
目前,我们尽可能多去收集一些原生百合的种子、珠芽,尝试性的做一点原生百合的驯化栽培工作,让它们逐步适应我们鲜花山谷的气候条件, 完成它们由原生到栽培的过渡,为未来的百合育种做一些前期的准备。
中国的原生百合生境类型各异、性状变异多样、优良种质丰富, 具有巨大的研究、开发利用潜力。目前应该加强对原生百合种质资源的调查,建立中国原生百合种质资源保护圃、原生百合种质资源网络信息共享平台,科学合理地进行引种驯化。对一些珍稀濒危种在离体保存种质的同时, 要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尽快实现快速繁殖,将传统育种方法和生物技术相结合, 培育出适应性强且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尽快实现百合品种的国产化。
20多年来,为了一睹中国原生百合花的美丽,我们的足迹遍布于祖国的万水千山。 2002年,我们成立了一个非官方的民间考察队—————友多山野考察队 Youduo Field Expedition,无论是在山野峡谷还是在雪山冰缘,无论跋山涉水还是野外露营,无论是遭遇泥石流还是大地震、再多的艰辛都无法阻挡我们的脚步。我们知道,每一次的考察都是我们追寻梦想的一段历程...... 多年来,我们像候鸟一样,在祖国各地追逐野生百合花迷人的身影,去记录和感受它们的美丽,我们深深地感知到今生与这些优雅迷人的百合花相遇,是我们最美的缘......
百合是百合科百合属植物的总称, 是世界著名观赏花卉之一, 百合花大色艳,花姿奇特,素有“ 球根花卉之王” 的美称,近年来已成为世界五大鲜切花之一。
中国是世界百合的起源中心,也是百合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 全世界百合属植物约有94种, 起源于我国的有45种3亚种18变种, 占世界百合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36种15变种为我国特有种。
而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已经建立的2588个(未计台、港、澳)自然保护区中没有一个以保护野生百合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在众多的城市公园、植物园里没有一处展示中国原生百合花美丽的百合花园,在浩如烟海的出版图书中没有一本详细介绍中国原生百合花的专著。 我们愧对百合、我们愧对“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花卉王国”的称号。
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百合的科学研究首先应该做一些对大众的科普,让更多的人亲眼看看众多美丽迷人原生于中国的百合花。这样大家才能对中国原生百合花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以及它们对世界百合花产业发展所起的决定性的贡献。希望我们所建设的中国原生百合花园能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原生百合花美丽的一个小小窗口!
关于我自己
我进入花卉领域是一个偶然,我上大学学习的是历史专业,我妻子上大学是学医的,都和花卉不沾边。2002年我们去四川省甘孜州的丹巴考察研究碉楼,在寻找一些早期碉楼的老照片时,发现早期拍摄碉楼质量最好、成像质量最佳的是一个叫威尔逊的英国人。后来我才发现威尔逊并不是搞摄影的,而是个杰出的植物猎人,好奇心的驱使,让我想了解和知道威尔逊到底采集和引种了多少种中国美丽的植物到欧美。就这样我推开了和走进了植物这扇大门。
我们踏入花卉领域的过程中,“再学习”的过程异常艰难,我们都是门外汉,刚开始连科属种都分不清。认识各种各样的花卉植物是让我们最“头大”的事情,只有
一边学一边认。多看多记就是不是诀窍的诀窍。
2002年,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友多山野考察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始调查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高山野生花卉。从友多山野考察队成立至今每年外出考察的时间累积在3、4个月之间。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文化旅游资源的策划、开发工作,由于自身的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对中国丰富的花卉植物缺少了解和认识。当我偶然推开花卉植物这扇门后,才逐步认识到中国花卉植物资源在中国文化旅游开发上的全新价值。才深深地感知到国内旅游界由于行业的不交叉,把中国拥有的对世界最具影响力、最具市场开发空间和巨大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以花卉植物资源为载体的“中国的美丽”遗忘了。
所以我们开始了对中国高山野生花卉的考察,想更多的看一看祖国大地上生长着的那些美丽无比的花儿们。每年我都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的变化在祖国各地追逐高山野生花卉迷人的身影,去记录和感受它们的美丽....
在中国西南建设一个一年四季开满鲜花的美丽山谷,就是希望能将更多的中国美丽的花卉植物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中国花卉植物的价值。中国为世界贡献了数不胜数的美丽的花卉植物,然而我们对这种最具开发价值的“美丽”资源缺乏真正地了解和有效地利用。我希望我们的鲜花山谷能在这方面为国内的花卉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起到一些示范作用。
中国丰富的花卉植物中可梳理和利用的花卉植物有很多,大家不要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珍奇稀有上。要知道越是珍奇稀的资源越小众,要把视野放到更加广阔的地方。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企业家日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