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创新之路》纪录片:中国离硅谷式创新还有多远?
2016/6/4 商业周刊中文版

撰文:陈潇潇
编辑:周阳
什么是创新,创新如何去做,创新与国家繁荣有着怎样的关系,与当今世界格局有着怎样的关系,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创新有3种动力:原动力,好奇,恐惧。很多创新来自恐惧”
听,创新者们这么说:
(以下为视频原文)
当承载未来的事物刚刚出现的时候。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When things are coming in the future and they are not really successful yet.
——Steve Wozniak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
总是不容易被大家认可的。
——张首晟
They are always been underestimated.
——Shou-Cheng Zhang

张首晟,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双院院士,美国富兰克林奖获得者。
但是有时候,哪怕仅仅有一次,挑战权威赢得了成功。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
But sometimes, just sometimes, Challenge the accepted science are right.
——Danielle Shechtman

达尼埃尔·谢赫特曼(Danielle Shechtman)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当你身边的所有人都对你说,你做的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马克·扎克伯格
When every person around you is saying that I kind of think what you are doing is not going to be that important.
——Mark Zuckerberg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Facebook公司创始人。
带着爱,爱是源泉。
——小林三郎
Hold on with love,Love is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Kobayashi Saburo

小林三郎(Kobayashi Saburo)
日本中央大学学院战略经营研究科客座教授
无论面临多大困难,坚信它是可以做成的。
——马克·扎克伯格
Whatever risks and doing whatever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that thing.
——Mark Zuckerberg
实现你自己的想法。
——斯蒂夫·沃兹尼亚克
Work your own time with your own ideas.
——Steve Wozniak
激励人们,走出去探索未知的事物。
——乔尔·莫基尔
You will stimulate them to go out and look for new things. ——Joel Mokyr

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史教授。
我们可以影响真实的世界。
——伊藤穰一
We can affect the real world.
——Joichi Ito

伊藤穰一(Joichi It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
它使得过去的一切,变得看起来,非常平淡无奇。
——保罗·纽恩斯
In ways that will make the past look very common indeed.
——Paul Nunes

保罗·纽恩斯(Paul Nunes),《大爆炸式创新》作者
但是,最重要的元素是人本身,离开了人技术毫无意义。
——艾伦·巴瑞尔
But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is the people, Without people technology goes nowhere.
——Allan Barrel

艾伦·巴瑞尔(Allan Barrel),英国剑桥大学商学院教授
创新就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新的事物。它是人类得一种基本行为,就是一种想要变更好的本能。
——李允
Innovation is, in my opinion, is something is not new. It's a basic human behavior that wanting to change for something better.
——Lee Yoon

李允(Lee Yoon),三星物联网负责人
我们就是要向那些伟大的创新者致敬。
——埃隆·马斯克
We would like to celebrate great innovatorsin history.
——Elon Musk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汽车公司CEO
总导演李成才:创新不是那么简单

《创新之路》总导演李成才
2015年国家层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双创”成为一股大潮。但对于3年前就开始拍摄《创新之路》的李成才来说,他并不打算给中国的创业者一碗鸡汤,而是要提供一次清醒剂:创新比想像中要复杂而漫长。
5月30日,这部以全球创新格局为主题的10集纪录片开始在央视财经频道首播。《创新之路》通过科学、人才、教育、法律、政府、市场、资本、创新者、世界未来9个方面来探讨创新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涉及美国、英国、德国、北欧、以色列、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十多个国家。
《创新之路》第一集预告片
在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李成才讲述了拍摄纪录片过程中对创新的思考和担忧,中西方关于创新的环境差异等。以下为他的自述:
我一直希望从历史的角度来寻找创新的源头和关键的因素。比如,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日本能在二战后的23年内就超过德国?这样的问题,在拍摄中我思考了一路。在日本小学博物馆,我找到了答案。那以前也是私塾,但它究竟从什么时候起告别过去、引进西方教育体系的?我发现正好在1878年前后,那时正值中国的洋务运动,甲午海战本质上是现代和传统在打。日本的大学也都在那时候建立,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都是。而我们的第一所大学,清华留美预科班成立于1911年。日本比我们早早了半个世纪。
3年前,我就考虑拍这个主题。道理很简单,中国经济到了结构调整的阶段,拉美危机、中等收入陷阱这些方式又不适合中国,要调整只能靠创新。但那时在中国,要找创新的样本很难,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其他国家的做法。
出发前,我们参考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建议,最后选定了9个国家,分别是以色列,日本,英国,德国,瑞典,芬兰,美国,韩国以及中国。不过,我们最后选择按照主题而非国别去呈现内容。在这个阶段,厘清与创新发生关系的那些主题到底是什么更为迫切。

《创新之路》片段
比如文化。总体而言,从工业文明以来,世界的创新发祥于英国,由此树立了对科学精神的理解。所以第一集,你看到的是对文化的讨论。创新本身所推崇的那些价值观,比如个人主义、冒险主义,它们与集体主义、和谐社会、圆融主义之间时常产生冲突,因为创新态势是求一、也是颠覆的过程,所以在东方国家的圆融社会里很难生长。在日本,大部分的创新是模仿、加工以及集成式的创新。当然,日本的这些创新也许不算原创,但他们的信念是同样的东西,自己可以比别人做的更好。
再比如基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创新背后是人才,人才背后是教育,教育背后是大学教育、基础教育。在这一集我们想探讨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才能保证创新。应试教育看来是不行的,为什么?因为它给了世界标准答案。教育的本质还是能够让人好学、疑问,因为好奇才可能探索,因为探索才可能创新,是这样的逻辑。紧接着是大学教育,我们去探讨自由对大学的意义。1000年前就有了大学教育,我们回过去讨论大学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会有终身教师制度,为什么会有不允许国家干预教育的理念,创新必须是在心灵自由的条件下产生的。

第四是法律,包括知识产权。英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牛顿和蒸汽机,还有对私有产权的保护,美国在这方面做得更好,诞生了现代第一部专利法。后面还能看到市场环境、政府的力量、资本市场以及企业家精神这些都对创新产生影响。
最后一集是未来。我们今天用的手机都是20年前试验室里的东西。也许现在某个试验室里的东西就是决定着我们未来的东西,预测未来还不如创造未来。
创新的动力,从政府层面看,各个国家特征不同。美国是小政府,但有一些宏观的干预政策,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曼哈顿计划,还有现在的精准医疗,这些是市场企业无法达到的地方。所以立法和人才环境是政府一定要去做的事情。
对比当下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倡导互联网+,这是因为中国有中国的特殊性,市场经济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的过程。比起欧美,中国老百姓的创造性没那么强,只能靠先点燃激情,再说别的。其实大家都在睹资本市场会不会赢,到底是软着陆是硬着陆,赌赢了,就真的出现了创新,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新之路》最终希望给中国人提供一次清醒剂,告诉人们创新是一个多么复杂、多么漫长的事物。希望重新撬动中国人对创新的思考,思考这是一套多么复杂的体系,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创新是一个全社会的活动,不是某一条街的事。你是老师、家长、政府、学生,创新是每一个人的事,关键当创新就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识别吗?你能报以怎样宽容、你又该用什么方式与创新相处?

《创新之路》纪录片
创新有3种动力:原动力,好奇,恐惧。很多创新来自恐惧。企业家更是如此,他们害怕失败、衰落,追求财富以及自我价值。所以创新的表现并不是按照领域来分。在美国拍摄时,我们总共有3个团队,我跟着其中一支团队跑。从埃隆·马斯克、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都采了,这些大佬分享自己成长的故事,有些采访甚至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中国也有创新者,我们选择了华大基因,探讨更多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体制让这里走出了一批科学家。
中关村之于硅谷很遥远,这是勺子与筷子的距离,是根本不同的事物。中关村是在政府主导下的产物。有一次,我问中关村的领导,你去过硅谷吗?他说去过太多次了,最大的印象是每次去都有疑问:在硅谷政府的角色在哪里?别人告诉他,政府最好什么也别干,这里也没有政府。
这就是区别,我只能说差距还是在缩小。原来中关村靠倒卖电子元器件,或者柳传志(联想集团创始人)这样的。最早的差距像是那时的柳传志与盖茨之间的差距。但今天代表中关村的企业家也许是王晓东(研发抗癌新药的百济神州公司的创始人),是和那些美国高科技公司创始人差别不大的人,他们可能来自同一所大学,对产品有着同样的标准,面对的课题是生命科学。
当然,创新也会产生大量泡沫,背后的最大推手还是资本。《创新之路》有一集是讲资本、基金,讲国家的钱怎么进入,怎么推出,怎么不与民争利。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资本市场命运也不尽相同,华尔街是最愿意冒风险的。值一块钱的事物,华尔街可能准备了50块钱,不过,最后都是在用货币检验和呈现。

中国的泡沫更大,中国有活跃的二级市场活跃,但资本的嗅觉不够敏感。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无论腾讯还是阿里,大股东都是外资,是我们识别不了,还是没有这个能力?资本都是逐利的,但资本背后的人不同,人的道德、甄别能力,这些在决定资本最终的质量。
或许大量的原创式创新并没有发生在中国,但互联网让商业的本质得到了回归。我们这个国家在商业上设定了各种门槛、垄断、权利,互联网让买家成为了真正的买家,卖家亦然。所有的意识形态和捆绑在现代技术面前,不堪一击。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阿米什人的历史》。阿米什人是我们这次在美国拍摄的一个族群。他们主动地选择与技术创新保持距离。直到现在,他们也不用手机,因为这个技术会打乱他们原有的秩序和生活。他们穿着粗布衣服,吃未施过化肥的食物,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这群人带着某种哲学思考,出现在最后一集的倒数第二段里,大概3到4分钟的镜头。这是最后,我所想呈现的对创新的一点隐忧。
《创新之路》宣传片
《创新之路》宣传片—会堂版
◆ ◆ ◆ ◆ ◆
回复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表情包丨李嘉诚商业帝国丨下一个迪拜丨高温丨斯皮尔伯格丨
李安新片丨天才改变未来丨清华96级丨爽身粉有毒丨跑步的生意丨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商业周刊中文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