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卧虎藏龙》到《比利?林恩》,李安让你们别着急(内含李安2000年访谈视频)
2016/6/14 商业周刊中文版

    

    

    
整理:王忆万


     编辑:刘馨蔚、陈培艺

     我觉得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轻的导演也是如此,不要太急

     电影是一个整体的、很自然的、很多样性的发展

     6月13日上午,李安作为第19届上海电影节的重磅嘉宾在腾讯娱乐主办的一场论坛中亮相。面对当下蓬勃发展的中国电影市场,他回忆道:“我拍《卧虎藏龙》的武术指导袁和平,每天吃两颗安眠药都睡不着,因为他要创新。”李安告诫处于黄金时代的中国电影和焦虑的中国电影人,不要长得太快!相对于现在“速食面”的电影市场,他更想要“上海菜的细火慢炖”。

     2000年,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成为历史上第一部获奥斯卡奖的华语电影。这部影片至今仍保持着华语电影在北美发行的票房冠军位置。当年11月21日,李安携《卧虎藏龙》作客查理·罗斯访谈,阐述了其理解的艺术武侠片,及片中是如何处理压迫、道德和自我超越的问题。

     珍贵视频:李安做客《查理·罗斯》访谈(上)

     珍贵视频:李安做客《查理·罗斯》访谈(下)

     在6月13日这场名为《票房即将超美,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为主题的论坛中,李安与年轻导演徐峥、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腾讯公司副总裁兼企鹅影业CEO孙忠怀、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CEO叶宁以及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Studio 8创始人兼CEO杰夫?罗宾诺夫(Jeff Robinnov)等出席。

    

     参加活动嘉宾合影

     有趣的是,李安11月即将在北美上映的新作《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得到了Studio 8、索尼影业和博纳影业的投资,Studio 8则在2014年得到复星集团的投资。这部反思战争的电影讲述8名游击队员因一场发生在伊拉克3分43秒的枪战而成为国家英雄,感恩节时被邀请到全美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

     在技术层面上,该片使用3D/4K/120帧的摄制格式(3D技术非常普遍,而4K分辨率会让银幕画面呈现4倍于以前的像素,这两项技术从未被放在一起过,绝大多数连2D的4K分辨率都无法实现。

     而120帧每秒5倍于一般电影的24帧每秒)已经被视为一部将会引发电影技术革新的作品,它可能会刺激电影院投影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能让更多在电脑甚至是手机上观影的观众回到电影院中。

     该片的中国内地发行方正是博纳影业,继5月15日其中文版预告片曝光后,李安、于冬和罗宾诺夫的集体亮相也可视为该片在中国的首次非正式宣传,充分透露出他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视。

     根据会计事务所普华永道6月13日发布的《2016-2020年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展望》预测,至2017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电影票房收入最高的国家,年收入达103亿美元,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150.8亿美元,今后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8.9%。

     该展望也指出,2015年中国本土电影票房收入超过270亿元人民币,进口电影约为170亿元人民币,高质量的、贴近生活的本土电影正在推进中国电影娱乐业的蓬勃发展。

     由于李安在场,一场本针对电影票房的论坛回归为对电影内容本身的讨论。作为论坛主办方,也是嘉宾中唯一的非传统电影公司代表,孙忠怀也当场表态,腾讯做电影并非内行,尤其在内容方面,接下来会更多地承担助力者的角色,利用社交优势帮助电影人聚拢一群专业团队。

     在资本这块,腾讯也会平衡资金,一部分还是得迎合市场,另一部分能够用来支持电影新人,不希望成为电影浮躁局面恶化的推手。

     即使在大多数电影人都陷入中国票房到底即将问鼎还是泡沫即将被戳破的焦虑中,李安仍然保持着他娓娓道来不急不躁的叙事逻辑,他的核心观点是:别着急,慢慢来。

    

     以下是李安对于中国电影的5个观点:

     1、中国电影该如何讲故事

     我一直觉得故事好像工作一样,它是一个技术,我们说艺术,毕竟还是一个术。故事说穿了就是由开始到中间怎么转折,怎么起,怎么承,以西方来讲它的转会多转几下,中间一段会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怎么交给观众看,观众看了以后怎么去做想象,这才是最重要的。

     2、如何兼顾技术与艺术

     我可以两个兼顾,跟我个人的机遇和兴趣有关系,我原来是学戏剧的,不是搞技术的,现在我连电脑也不会用,可是我现在拍片用的是最先进的电脑技术。我和很多技术人员合作的时候,我就先抱歉说我不懂,他们不知道是哄我还是怎么样,他说其实你不懂还好,因为你就知道什么东西不能做。

    

     在片场工作的李安

     对于技术和艺术的兼顾程度,我算是一个中间人吧,电影工作者会找到自己的路子,通常做艺术片的导演看不起技术派,觉得是比较粗人做的事情,或者哗众取宠,或者商业片才会这么做。

     我个人不觉得,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尤其拍电影的人不光是将故事和做戏剧,你怎么看待它,你的看法是什么占到了一半。同样的故事为什么有的人讲的有意思,同样的演员为什么有的人拍起来有味道,这跟技术、手法都有关系,我不会把技术看轻。

     3、中国电影需要的是慢下来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让青年电影人长的太快。不是说压抑他们,而是说你不要去压苗助长,我觉得成长是很自然的事情,年轻的导演也是如此,不要太急。

     在中国,电影是一个非常新兴的行业。因为过去几十年没有,现在有一种新鲜感,热钱也进来了,大家求知的欲望这么高,我希望这是一个开始,而不是高峰,那么年轻人怎么接棒和继续发展呢?

     因为我是36岁才开张,是很晚熟的一个人。现在回想起来,我蛮感恩自己漫长的幼稚期。一个东西能够感人,能够成熟,能够成立的时候,本身就具有一股自然的力量,生长本身是需要孕育的,不管是环境孕育,还是年轻人准许自己被孕育,我觉得都要鼓励你们不要太急功近利,很多事情不是一下就可以成功的。

     现在市场好,大家有浮躁的感觉,争相想出头,我觉得这样的话对幼苗来讲有压苗助长的影响,电影资源分配不平均。香港和台湾都经过这个路子,我希望大家不要循环,不要像港台一样,走向恶性循环,不能去抢明星,抢资源。

     4、内地电影行业有两大陷阱

     抢钱跟风:

     因为观众会审美疲乏,同样的东西会看腻。另一方面,大家会疲乏。疲乏到他连电影都不想看了,现在不像小时候,不看电影看什么呢,那时候电视都没有。现在不是这样的,你要把观众拉到电影院很困难的,所以特殊性很重要。

     现在资本多的现象是好的,因为它是一个电影的生计,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我只是说很容易走到这个陷井中去,变成一个疲乏状态,变成不光观众不喜欢这个类型,他连看电影这回事都觉得不是很重要的时候,我们就会自食其果。

     抢明星:

     大家的当务之急是去“抢明星”,而不是在内容上做好发挥。市场已经把这个明星定了,你只需要交货就可以了,不管他好坏,这也是另外一个陷井。然后就是下面的人工分配不均,把钱都花在了明星身上,把电影的制作和场景做的都不够好。

    

     其实台湾是最早发生这种情形的,后来台湾市道下去,最后把香港也给害了。因为以前电影最大的市场在某一个年代是台湾,不是香港,最后台湾把香港搞下去了,现在都来这边(内地)了。要自救啊,此风不可长。

     但我也为大牌明星说一句公道话。我拍这么多电影,前几部我不相信,拍得多了相信真有“上相”这回事。有些明星确实具有这些特质。而有的人很漂亮、气质很好、很努力、很上镜,但是电影一拍上来大家不喜欢,我看到这种很多。所以多给一点酬劳,你走红毯的时候,一个普通人走,不会有人看。

     我的意思是说对从业者来讲,不要忽略我们应做的努力,很多事情大家都需要明星,不要把水涨船高的本性误导了,或者像他讲的不去做筑基的东西,但把钱全花在明星那里也不行。

     5、中美电影行业差别

     我在美国做片子和跟做国片最大的不同是,做好莱坞的时候,做任何的细节是在享受和学习,他一个调光或者做任何技术的人,他都有100多年的历史在后面,器材都是一样,硬体都是一样,但是软体和经验,它的品位、文化背景,这个音真的这么调一下就会让你感受到做电影的乐趣,电影不光是逗你笑或逗你哭,而是很扎实的。

     希望大家好好把握这个黄金时代,为后面的人做筑基的工作,不要让年轻人浮躁,好好学习他的基本功,也不要看不起技术。因为艺术的术就是术业,技术是为人任务,各行各业都有专精的东西,都有乐趣,电影是一个整体的、很自然的、很多样性的发展。

     我觉得美国的产生是自然的,现在你突然有一个“超英赶美”的目标在前面,比如说上海菜细火慢炖出不来变成了速食面。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回收人家的东西。

     长期来讲,我觉得中国文化比美国悠久很多,现在我们需要现代化,需要赶上普世价值。当然英美主导了好几百年,你必须要赶上去跟他们齐头并进,先在这个阶段把术业、手法、世界上共同的电影语言要学好,这是基本功。

     ◆ ◆ ◆ ◆ ◆

     回复你感兴趣的关键词

     立即获得关于TA的更多信息!

     东莞工厂丨毕业演讲丨下一个迪拜丨魔兽丨李安新片丨

     李嘉诚商业帝国丨高温丨表情包丨爽身粉有毒丨跑步的生意丨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商业周刊中文版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