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未来的那些事——五位医生的真实故事
2014/10/18 医学生

     医学生微信:medics

     新浪微博:医学生在线

     学医路上,我们一起走!

     新浪微博:@中国医科大学校友总会

     飞利浦和凤凰网合作拍摄了《医》系列5集记录片,从第三方角度讲述五位医生的日常生活和人物性格,并尝试通过镜头还原医生最真实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5位医生来自急诊科、心脏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和影像科的通过镜头告诉他们最真实的故事。欢笑,泪水,冀希和叹息......我们能做的就是倾听和传承。

     《回归》

     “作为大夫和医生,看病救人是我的天职。”——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外科医生程云阁

     2004年,曾在军旅做过20多年的医生的他,脱下军装来到地方。至今,他已经完成数千例手术了。

     做心脏手术是生命关天的,每台手术的的确确是生命之托,让心脏停跳,又让它重新跳动,生命就在他的掌控之中,这个担子是非常的重的。

     正常情况下是五点下班,但是出状况了6点,7点到第二天早上也是有可能的。他说:“累,其实是一件非常非常小的事情。”一天做三台手术,的确挺累的,做完手术去洗澡间把水开的大大的,冲完澡,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回忆一天的手术过程,他觉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那是一种尽力后的满足感。

     他觉得,面对病人的疾苦,医生能做的总是不多,甚至带来一些困难的抉择,所以医生总是要更加尽力一些。他在手术前细心的询问病人是否紧张,细心的去了解病人。他对病人说:“咱们病治好了,将来咱们找个好老公。”病人就留下了眼泪。医患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相互尊重的前提就是医生尊重患者,把他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去看待。所以,他总是关心患者的细微,希望能为病人做的更多一点。

     他科室的一个女医生来告别,说自己是最后一天上班。她自己也也很舍不得,也害怕自己以后会后悔自己的选择。但是心外的工作忙,考虑到成家生孩子,还是选择了放弃。他表示理解,也很遗憾。他希望,那个女孩子是自己的传承,在他退休的时候能代替他站在手术台旁给病人做手术,毕竟那个女孩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他也会感觉欣慰一点。但是人生就是这样,不会百分百的好,也会留有遗憾,正是以为有遗憾,才要更加努力。

     难得和妻子一起吃饭,一个电话打来又得回医院。妻子脸色一下暗淡了许多,他立马拦下出租车,一边上车一边道歉。妻子虽然不是特别开心,还是一个劲的告诉他没事。就这样,又看着他走远。

     视频地址: http://v.ifeng.com/biz/201409/01ae3736-9b95-4106-9593-bb8118959fa0.shtml

     《心血》

     “我希望患病的孩子都能得到及时的医治。”——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贾晨光

     首都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研究生毕业的他,已经在北京儿童医院肿瘤血液中心的一病房工作了十年。

     他喜欢骑着摩托车上班,听风在耳边呼呼的吹过。每天的工作是面对一群可爱的,但却不幸患上白血病的孩子们。孩子们吵吵闹闹,病房好似一个小幼儿园一样。白血病治疗周期较长,有两到三年,贾晨光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既要给孩子们检查治疗,又要哄着他们分散注意力,想办法减轻孩子们化疗过程中的痛苦。孩子们特别的坚强,让医生们特别的感动。

     他和他的同事们像家长一样,关心照顾着病房里的孩子。

     血液病房每周都会像开家长会一样把孩子们的病情反应给家长,遇到经济困难的家长,他都会能帮就帮,真的很不希望孩子们因此放弃。他希望,每个患白血病的孩子都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儿科医生要有更多的爱心和细心,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和孩子们画画,聊聊天,把孩子们的画放在书桌旁,工作的时候看看,就觉得特别的开心。孩子们的画都天真活泼,充满的童真,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感恩。

     他工作很忙,很少给妻子做饭吃,上一次做完一起吃的时候还留下合影。妻子是妇产科医生,也有些抱怨,希望能在家吃饭,不要每天在外面吃。

     当孩子,穿红衣,戴红帽,踩红鞋高高兴兴的告别的时候也是他最开心的事。看到每个病好的孩子出院,过上正常的生活,这样,心里就觉得满足。他也继续去为那些还留在医院的孩子们工作,做他们贴心的大朋友。

     视频地址:http://v.ifeng.com/biz/201409/01a7b1ee-a863-44c7-9c47-8e82ba8654e1.shtml

     《视界》

     “如果让我学医,我还是会选影像科。”——沈阳盛京医院影像科石喻

     她说:“如果让我选择大学,我可能不会学医,但是让选择学医,我还是会选择影像科。”

     她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七年制,在盛京医院放射科工作七年。

     石喻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做好,而影像就像印象派一样,只是一瞬间的光影,在一瞬间到底要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指导临床医生一直是影像科的工作难点。人来人往的盛京医院,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左右,每天她大概要翻看两万张图像。每天,庞大的工作量,让她觉得混乱,她会离开再进去,打断自己,来保证最高程度的精神集中。

     影像其实是个幕后工作,患者常常不理解报告上的术语,更多的是给临床医生的指导。

     她丈夫是脑外科医生,比她忙的多,有时候很晚才回来,第二天简单地打个招呼又上班去了。他们的生活交集很少,照顾孩子都是她自己一个人,四年来,她每天七点把孩子送去上学,然后七点半到医院工作,她想尽量不缺失母亲的身份。有时候丈夫带她出去吃午饭,丈夫开车,她坐在副驾驶,把音乐开的大大的,仿佛能忘去一切,这时候,她就会觉得很幸福。

     她把患者当做一个故事,在构思和想象的空间里不要忘了最关键的那些故事的点。碰到不会的病例。她会翻很多资料。值夜班是非常艰难的事,经常病人查体不配合,躁动拍出片子的质量不高,需要更加的精神紧张。

     她生活中基本上只有三件事:看片、科研、带孩子。看片占到的时间是百分之五十,科研和带孩子各占百分之二十五。她越来越希望把自己科研的经验转化到临床上去,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视频地址:http://v.ifeng.com/biz/201409/013f94b5-d23d-4da8-9859-59e133abe971.shtml

     《暖春》

     “不让患者在痛苦中独自前行。”——北京三院神经内科渐冻人医生王丽平

     Whil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他们能做的就是给以生命的支持,给患者心理照顾,并给予希望,或许就能等到科研突破的一天。运动神经元病,更多能做的只是诊断,诊断出来没有治愈的办法,就被大多数医院忽视了。他们能做的就是给患者更多的关爱,患者得病后渐渐的不能动了,但是感觉还是很敏锐,感情还是很丰富,蚊子叮咬也能感觉到,但是就是不能动。和这些病人接触,她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每周,她都会去病人家里随访,给患者的家人予以指导。他们努力搭建一个平台,希望能足不出户的给患者帮助。

     她和丈夫都忙,平时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孩子最亲的是阿姨。她总是跟孩子说,最亲的是妈妈,当她问孩子最亲的是谁,孩子不说话别过头去,让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彤哥是一个中末期的病人,已经做了气管切开手术,接受有创呼吸机治疗。但是他是病人们一个标志,在qq群里,每天上线,打出一个笑脸,大家都觉得受到鼓舞,彤哥还活着,我们还有希望。他和很多人一样,用眼睛一眨一眨得打字,打出几十万的心得,就是这些坚强的生命,给我们这个更多的敬畏和感动。

     一个医生,如果能让那些不幸患病的人在患病的时候过得舒服,那就是他能做的很多。

     每一个人都是有一个生命的故事,她只是参与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只希望能在路过他们的人生的时候,给他们做自己能做的最多,不让他们在痛苦中独自前行。

     视频地址:http://v.ifeng.com/biz/201409/0176222d-1f97-4f53-9d76-bd35d5e25309.shtml

     《激战》

     “永远不觉得赚钱少,因为没时间去花。”——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张晖

     每天六点半准时出门,没时间梳妆打扮,没时间在吃家早饭。上午四个小时门诊,要看到六十多个病人,每天生活就是在忙乱之中。

     家里的日历薄上,她妈妈会把她上班的日子标注下来,每次打电话第一件事就是问你在上班吗?知道她在上班,妈妈就会立马挂了电话。她在节目上讲心梗,但是自己的父亲一个月前因为心脏的问题住过一次院她都不知道。因为工作太忙,她觉得对家人很亏欠。逛街其实是很奢侈的事,吃饭也是在工作的地方将就一下,有时候吃饭的时候会被打断,然后出去忙,忙完才能继续吃。

     当医生,很少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更多是安慰。因为真正能治愈的在现在的医学发展里其实是非常少的。这五年来,她学的最多的就是帮助和安慰。

     晚上十点的时候去参加会诊,给病人解释病情,不敢去强调好的结局。

     晚上十一点半的时候,病人没那么多了,终于可以休息一下。到早晨四点的时候,救护车送来一个胃穿孔的病人,又开始忙了起来。

     作为医生,她看到提前放弃的人会觉得很难过,却不敢保证自己能治好,每天的生活重复中有不同,很多事情没有变化,有变化的就是自己成长强大。

     视频地址:http://v.ifeng.com/biz/201409/01eb491a-ecb2-49ba-8cf7-24e060624f50.shtml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