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 | 医生,你能听我说吗?
2015/4/23 医学生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郭平

     给患者提供一个倾诉身心痛苦的机会。

     某日快下班的时候,我正忙着整理资料,隐隐听到有人敲门,我应了一声“请进”,走进来一位熟识的本县科级干部。看着他局促不安的神态,我有些好笑:“你咋啦,进我房间还这般紧张?”他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凭直觉,我似乎知道他为何而来。我请他坐在桌边的候诊椅上。他坐定后,像个犯了错的小学生,鼓足了勇气对我说:“大夫,你能听我说吗?”我微笑着说:“当然可以啦,你平时爱说爱笑的,有啥话你直情说。”“你不要嫌我麻烦哦!”他的脸上露出央求的表情。我微笑着看着他,用肯定的眼神告诉他:“哪能啊,我是医生,何况我们又是老熟人了嘛。”他终于踏实了,给我说了他近一个月的求医经历。

     他说,最近一个多月来不知为何,心里老是发慌,害怕自己突然死了,死了后孩子们怎么办?家怎么办?严重时,整晚无法入睡,胸闷憋气,出汗,全身不适,尤以双膝盖以下酸楚,钻心般难受。他怀疑是得了冠心病,或者其他不好的病。于是,到省城大医院求治。他和家人整整排了一夜的队,好不容易挂了个心血管专家的号。接诊他的老专家跟前围了一圈病人。轮到他看病时,老专家还在那里埋着头,双眼紧盯着电脑,用食指一下一下戳键盘,给前边的病人开处方。只问了他一句:“哪不舒服?”他本来想把全身的难受一股脑儿地全告诉给专家。可是看专家那么忙,他一时紧张,竟不知从何说起。只说了一句,“胸口堵得慌,气不好出。”老专家“嗯”了一声,就用“一指禅”在键盘上给他开了一大堆检查单,把他打发了。他等了一个礼拜,总算把那些检查结果拿到手了,再去找那位专家。专家把一摞单子草草地看了一遍后说:“心脏没啥大的问题,其他检查结果也正常,不用吃药。”他还想再问,老专家手上已接了另一个病人的病历,不再对他言语。他只好悻悻而归。

     按理说,专家的一句权威的话本该解除他的顾虑,但他却愈发纠结:是专家没认真看,还是他的病专家压根儿就没查清?花了那么多冤枉钱和时间,他的病还是个病哟,一点也没减轻。

     我就一直听他絮絮叨叨地诉说。他看我那么认真地听着,一改刚进来时的颓废状,又回归到从前爱说爱笑的状态。说话间,他又突然问我:“不好意思,你都下班了,占用了你的休息时间了。”我说:“没关系,我喜欢听你说。”他哈哈大笑起来:“给你说了半天,我好像真的没病了!”我顺势给他做了些心理分析和疏导,并谈了我的诊断意见。我认为他得的是焦虑症,除了叮嘱他改变认知和行为方式外,还给开了处方。他满心欢喜,拿着处方高高兴兴地走了。临走时还不忘夸我一句:“你比大医院的专家还有能耐!”

     我当然知道我的医术比大医院的专家差得很远,我的“能耐”无非是真诚地给他提供了倾诉的机会,而后从他的倾诉中追根溯源,辨析原委,按照“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辨治原则遣方用药罢了。

     现如今,医学科技飞速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分科愈来愈细,不同层级的医院、不同学科的专家,客观上为患者选择就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而,带来的问题却是:一则仪器代替了手工,名目繁多的检测值代替了患者的陈述和医生的系统思考,尤其是专科医生,自觉不自觉地会陷入本专业领域的窠臼,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患者最直接的身心感受。二则患者就诊的自由选择权是大了很多,而一旦遇到先进仪器无法查出所谓的阳性结果的疾病,势必要走上辗转多家医院求治的艰苦历程。其结果是,面对一大摞似是而非甚至相互矛盾的检查单,用了数不清的治疗方法仍然无效,患者的沮丧悲戚之情可想而知了。

     其实,在这个时候,做医生的首要职责应该是能给患者提供一个倾诉身心痛苦的机会,给予其必要的心理支持。现在有些人轻薄“心灵鸡汤”,但对病患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于患者的身心康复有益。很可惜,现今很多医生不太擅长烹调“鸡汤”。事实上,能够耐心地聆听患者的倾诉,力争给患者一个心灵抚慰,或许是当下医生最应该追求的诊疗手段。

    

     · 《学子》微杂志

     ·微信号:cnxuezi

     荐:知识、知行、知趣是我们的特质,我们传递一个群体的行与思。这里有读书、历史、文化、经济、娱乐等内容。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