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复习 |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2015/7/18 医学生

     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局限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过程。病得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降结肠,甚至整个结肠。病理漫长,常反复发作。本病见于任何,但20-30岁最多见。 大纲: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UC的主要临床症状。

     1.起病缓慢,多呈慢性、迁延性,反复发作性

     2腹泻和黏液脓血便:每日数次至10次不等,常伴里急后重。尚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3腹痛:轻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亦可累及全腹。

     3.全身症状: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精神焦虑。

     4.肠外表现:常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慢性活动性肝炎,口腔溃疡等。

     5.左下腹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条索状增厚或痉挛的肠管。

     6.如有并发症则有相应表现。 辅助检查1血常规示小细胞性贫血,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严重者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2粪便:外观有粘液脓血,镜下见红白细胞及脓细胞。

     3自身抗体: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和酿酒酵母抗体可检出

     4结肠镜检查:观察全结肠及末段结肠,确定病变范围取活检。见病变部位肠管连续性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浅小溃疡,附有脓苔,或可见肠管增厚、狭窄、假息肉。

     5钡灌肠:可见粘膜皱襞粗乱或细颗粒改变,多发性浅龛影或小的充盈缺损,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诊断标准①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并有结肠镜或X线的特征性改变中的一项;

     ②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结肠镜或x线表现或病理活检证实;

     ③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及Crohn病、放射性肠炎等结肠炎症。 鉴别诊断(1)慢性细菌性痢疾:往往有过明确的急性细菌性痢疾史,且从粪便、直肠拭子或内镜检查时所取得的渗出物进行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菌药治疗有效。

     (2)慢性阿米巴肠病:病变以近端结肠为主,溃疡的边缘为潜行性,介于溃疡之间的结肠粘膜正常,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用抗阿米巴药物治疗有效。

     (3)肠道激惹综合征:粪中可有大量粘液,但无脓血。除肠道症状外,患者往往伴有头痛、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明显的神经官能性症状,X线和结肠镜检查仅提示有结肠痉挛等改变,而无别的炎症病变可见。

     (4)结肠癌:本病多见于中年以后,表现为腹泻、脓血便和肠梗阻等。X线检查显示病变部位有粘膜破坏、肠壁僵硬、充盈缺损及肠腔狭窄等肿瘤征象;直肠指诊可触及肿块,内镜检查可见到癌肿,并可经活组织检查证实。但必须指出,有时可在结肠癌的基础上并发结肠炎;或反之,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并发结肠癌。

     (5)克隆病:克隆病病变主要侵犯回肠末端,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里急后重少见,粪便常无粘液脓血,腹部肿块,瘘管形成,肛门及直肠周围病灶较多见;X线钡剂造影检查于回肠末端可见线样征;乙状结肠镜检查多属正常,若累及直肠和结肠时,可见病变部位粘膜呈卵石样隆起,有圆形、纵行线状或匐行性溃疡,多无渗出性或接触性出血,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粘膜活组织检查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6)血吸虫病:有与流行区疫水接触史,粪便可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毛蚴阳性。内镜下,见到粘膜下黄色颗粒等典型病变,直肠粘膜活组织压片低倍镜检可找到虫卵。此外,可有肝、脾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其他临床表现,在有效的抗血吸虫病治疗后症状好转。

     治疗(一)控制炎症反应1 5-氨基水杨酸(5-ASA):牛氮磺吡啶,奥沙拉嗪,美沙拉嗪2糖皮质激素3免疫抑制剂(二)对症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补充白蛋白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与完全胃肠外营养抗生素治疗对一般病例并无指证,重症既发感染应积极抗菌,广谱抗生素合用甲硝唑(三)患者教育:1充分休息,调节好情绪2流质或半流质3按医嘱服药定期医疗随访不要擅自停药(四)手术治疗一般采用全结肠切除术 加 肠肛门小袋吻合术投稿邮箱medics@foxmail.com

     让三十万医学生阅读您的文章↑ 轻盈医学APP→ 长按二维码下载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