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谈想不想当医生了
2016/5/9 医学生

     投稿人:马尔泰

     相信每个医学生的朋友圈在最近几周都充斥着这几个消息——大学生魏则西之死,男子胸腔术后肾消失,陈主任被砍30多刀抢救无效身亡。于是无数准医生们又如狂风中的小草般动摇了,医患关系还有希望吗,要不要转专业,还能当医生么?

     其实,若是你能静下心来探源求本,可能会得到新思路。“魏则西之死”能够得到全民范围的关注,也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魏则西。平心而论,在就医过程中对如何选择医院如何选择医生,绝大多数人都会困惑不解,即便是身为医学生的我们,在与本专业相去甚远的方向也会一头雾水。

     而“男子胸腔术后肾消失”的这类新闻,也不是第一次被报道,比如“八毛门”、“缝肛门”。在谴责媒体无良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医生群体对此问题是如何和患者沟通的。网易新闻上写道,对于刘先生问自己的右肾为何会离奇消失,医患沟通办公室负责人说:“我们找到胡波医生,他猜测当时放回去的肾脏没有安置好,就萎缩不见了。”[1]这理由恐怕我们自己都接受不了吧,更何况患者?

     至于最近的广东陈主任被砍30多刀,泰斗辞世,我们这些后辈均感悲痛不已。若有心仔细看此事件始末,你会发现患者闹过不止一次,还有精神病史,针对这种精神病人导致的杀医事件,与其大谈医患关系如何之差,质问非医疗圈的人为何漠不关心,还不如探讨一下如何管理精神病人吧。

     近几年的确伤医杀医事件频发,医患关系的恶化带来医务人员的更加匮乏——医学生选择放弃从医使得来源减少,工作几年心灰意冷转行业使得基层劳动力流失,超大的工作强度导致过劳死,打打杀杀更是伤害了不少学术泰斗。可是这些,都不应该是你纠结要不要做医生的理由。

     首先,身为医学生的我们,都经历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背过等身高的专业书,体验过临床工作的繁琐与沟通的不易。但这些都是沉没成本[2],已经发生了不能被未来的决策改变,所以它不应该成为你舍不得放弃此行业的理由。同时,它也不会成为你认为自己做不了其他行业的限制。虽然医学知识我们不能脱口而出,但专业的检索能力还在;虽然症状体征我们不能准确诊断,但临床的基本思路还在。这些能力在一些医疗相关行业可是被视为瑰宝的呀。

     其次,工作强度和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你自己选择的。中国人普遍信奉着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们这些小青年也不例外,挤破头要进三甲,去最好的医院最好的科室师从最好的老师。肯定有人不服气,会说我追求卓越求上进我还有错了?当然,你没错,可既然选择的是远方,就要接受风雨兼程。

     我始终认为年轻人多吃点苦多历练是好事,然而有太多人想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听从父母老师的教诲或者跟风选择了一个方向,真正自己从事此行业的时候却只能看到其缺点了。大家都是成年人,需要有理智并对自己负责,应该在全面了解行业优点与缺陷的情况下,做出对自己来说最好的选择,然后,对于自己选择的路,即使跪着也要走完。

     最后,鉴于近来大家纷纷拿医患关系说事,可有没有想过这个关系不仅有“患”也有“医”呢?其实,随着近几年医疗界新闻的频繁报道和众多科普,大家对医生多了几分尊敬和理解,少了几分苛责,然而他们除了能够给予更多的耐心等待,并不知道如何来表达。

     所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一个普通的患者能对医疗有多少的了解?与其抱怨患者为什么不能体会医生工作的辛苦,还不如好好动动脑筋,想想怎样更好的和患者解释病情,让医疗小白也能清楚明白;想想怎样提高诊疗效率,让患者减少等待的焦灼;想想如何健康宣教做好预防,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想不想做医生,绝不应该是一两条新闻就能随意改变的。请不要再做无知的小草随风飘摇,去做一棵挺拔的大树,一旦决定在某个地方扎根了,便坚强的生存,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

     [1].网易新闻:2016-05-06 02:01:22 来源: 新闻晨报(上海) 《男子称做胸腔手术右肾莫名“失踪” 医院回应术后2次CT显示肾还在(组图)》

     [2].沉没成本: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等。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后者可以被改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