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未解之谜-“空白”药片的神奇之处
2016/6/28 医学生

医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它作为一门科学的岁月则短得多,其科学研究的轨迹不超过150 年,远比天文学、物理学等科学年轻。我们对人体奥秘及疾病规律的认识还很肤浅,远远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安慰剂可以改变病情的效应(安慰剂效应),就是诸多未解之谜中的一个有趣现象。
安慰剂(placebo),拉丁语的意思是“我舒服”(I shall please),是指一类不含有效药物成分的“空白药”,顾名思义,它并不产生药理作用。
但安慰剂为什么又会有效呢?这里面可能体现了人体自身愈合的能力。
人不是机器。
当零部件磨损及损坏后,机器无法自我修复。

而人体则不断地启动修复机制,愈合损伤的组织。
修复愈合过程,需要调动全身的“维修部队”,而指挥及协调者则是机体的大脑。当患者被告知他吃的是种“特效药”的时候,大脑内啡肽的分泌就会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被激活,阻断炎症、减轻焦虑、缓解疼痛、恢复内平衡。而这一“特效药”其实只是安慰剂。
在医生自信、令人信服的表述下,“空白药”在病人身上产生了神奇的效应!

(帕金森病中的安慰剂效应)
研究显示,在婴儿阶段,其幼稚的神经系统即已启动,所以婴儿期盼着安抚,渴望着偎依,寻找着哺育,而这种寻找慰籍的习惯一直会延续到成年。当出现疾病时,医生及亲人的同情、抚摸是最好的安慰剂,可起到“粘合”作用。耐心、专注及同情地的倾听,配合前倾的身姿以及关切的面部表情,可以加强安慰剂的效果。病人的倾诉是协调心理及身体的过程,不要轻易打断他们的诉说。在美国,医生给予病人的时间平均为11 分钟。在我国,门诊医生接触病人的时间平均为5 分钟,而最理想的医患互动时间应为30 分钟。

在多个涉及疼痛、抑郁、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试验中,安慰剂的有效率达到25% ~ 50%,甚至在心衰及肿瘤的研究中,安慰剂也能产生显著的疗效。有研究显示,当病人被告知服用的是特效新药时,安慰剂(糖丸)可以调节TPH2 基因,降低杏仁核活动度,从而减少病人的焦虑程度。

当然,安慰剂也可能并发不良反应——安慰剂亦可导致负安慰作用成为“负安慰剂”(nocebo),加重病情。此刻,医生的自信及关怀是决定安慰剂效果走向的关键。肢体的语言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真诚及自信。只顾低头写病历,照本宣科朗读知情同意和药物不良反应,是将安慰剂转变成负安慰剂的诱因。

我们对医学的认识还很肤浅,很多现象值得关注及研究。我们必须重视安慰剂的神奇功效,仅给病人开药是不够的,还应赋予关切、展示自信,以提高常规治疗手段所起到的疗效,这就是安慰剂的秘密。医患和谐,医患互信,是安慰剂展示其功效的基本保证。

纵观4000年,大量没有确切疗效的“祖传秘方”利用安慰剂的秘密,以高价出售,赚取巨额利润,这是不足为怪的。研究显示,安慰剂的标价越高,疗效越好,只是现在还无法预测哪些人群对安慰剂敏感。或许,江湖医生为了赚钱而用更长的时间为病人解释,病友和亲属间的口碑也夸大了安慰剂效果。当然也有向安慰剂中掺激素的犯罪行为。
当医学界抱怨病人盲从于偏方的同时,也应该相信其背后安慰剂效果的存在。医生的关怀,会让处方更有效!
来源微信号:生命新知,本文转载已获得授权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