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学说】 皇甫中“肺为五脏华盖”论
2016/5/21 传承网
[明]皇甫中“肺为五脏华盖”论
夫肺为五脏华盖,①主持诸气,②所以通荣卫,③统脉络,④合阴阳,⑤升降出入,⑥营运不息,循环无端。⑦
[注释]
①夫:文言发语词。
○华盖:帝王或贵族车上的华丽伞盖,这里指肺,是肺脏的异称。肺位于胸腔,覆盖五脏六腑之上,位置最高,“居高布叶”,因而有“华盖”之称。《黄帝内经?肝气》:“坐侍华盖游贵京。”梁丘子注:“华盖,肺也。”《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云:“肺为脏之盖也。”
②主持:主宰;维持。
○诸气:人体内的各种“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经络生理功能活动的概括。中医学认为,人体内有多种“气”,比如有“元气”(根源于肾,分布全身,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有“宗气”(吸入的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走息道司呼吸,贯心脉行气血),有“营气”(来源于水谷精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营养身体,化生血液),有“卫气”(来源于水谷精气,运行于脉外)等。
③通:交通;勾通;通联。
○营卫:中医学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这里泛指气血﹑身体。
④统:统帅;统筹,导向。
○脉络:中医对动脉和静脉的统称。
⑤合:整合;融汇。
○阴阳:古代哲学名词,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既《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中医学上,阴,为寒,为暗,为聚,为实体化。阳,为热,为光,为化,为气化。人体中有阴阳两素,表现形态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冲气以为和。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我们所能看见的事物为阴内阳外(这就是聚合生成阳居于上的正物质),反之则为反物质(类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就是阴阳的规律,而人体内阴阳失衡,或者阴阳所在的位置不对,那么人就会生病。还认为,荣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荣卫二气散布全身,内外相贯,运行不已,对人体起着滋养和保卫作用。
⑥升降:上升下降,指人体内气的上下行走,全身循环。
○出入:输出纳入。指人体内气与体外天地之气的交流互动,吐故纳新。
⑦无端:无穷尽,指没有尽头。《汉书?律历志上》:“周旋无端,终而复始,无穷已也。”
[译文]
肺是人体内脏的华盖,把体内各种气素主宰,勾通血循环气和周流,统筹全身动脉和静脉,融汇整合人体阴和阳,一日昼夜而营运不息,一年四季而循环无穷,呵护肺脏是健康保证。
[名家简介]
皇甫中(生卒不祥),明代医学家。字云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世代业医,他继承家学,更有发挥。著《伤寒指掌》(14卷),“发明仲景立方之意,于诸家议论,独推陶华”,惜此书已佚。又《黄帝内经》,博采古方同,著《明医指掌》(十卷,卷一病机赋、经络总抄及龚云林“药性歌”;卷二至七,内科、杂病;卷八为五官、外科病证;卷九妇人科;卷十小儿科病证。)其子名岫岗,继承其学。
[养生旨要]
上列文字节选自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订补、邵从臬参校《明医指掌》。现存四种明刻本、十余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本书仿效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之体例,每证先列歌赋,次载阐论,再记脉法,并附成方,便于记诵,颇多可取之处。著名医师徐春甫赞誉本书“可为医学之指南”。
皇甫中论脏器官,特别重视肺功能,对后世医学有一定影响。
附录1:
[明]皇甫中“肺性主清高”论
夫肺居至高之上,主持诸气,属金而畏火者也。清虚高洁,覆盖五脏,千金之象,外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卫护一身,如天之覆物,体之至轻清者也。
(皇甫中《明医指掌》)
附录2:
[战国]《黄帝内经》“应天者肺”说
五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传承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