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与中国文化】引导学佛走向实修实证  倡导佛教与科学结合
2016/6/4 传承网

     佛教在印度原本就是修行的团体,传入中国,就被帝王大臣士大夫们所喜好,自汉末历经魏晋南北朝,净土宗、律宗、天台宗、成实宗、三论宗、俱舍宗、禅宗、华严宗纷纷建立,到了唐代,佛教文化在中国土地大放光彩,甚至主导了学术思想,与儒家道家三家鼎足而立,也因此形成了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其中尤以禅宗对宋明理学家影响最甚。然而理学之兴亦有弊端,所谓「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有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之风,所以到了明末清初,遂有黄梨洲、顾亭林、李二曲、王船山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力图矫正。禅宗自宋朝之后也走向机锋转语之末流,越向后代发展,更严重的则是走向口头禅,一样是高谈阔论,不重实际修行。清末民初之研究唯识者或研究国学之大师大多倾向于教理之研究,却少有实修实证者。

     南怀瑾先生自身得益于佛教禅宗,根据『维摩精舍丛书』记载,他于二十五岁参加四川禅宗大德袁焕仙先生主持的灵严寺禅七时悟明心性,来年入峨嵋山大坪寺闭关阅《大藏经》,二十九岁到康藏参访密宗上师,经贡噶上师认可,获得传授密法资格,亦曾多次闭关专修。到台湾后,除了主持禅七,讲解心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诘经、药师经之外,于一九七八年讲述「融会显密圆通修证次第」,整理出书时取名为《如何修证佛法》,提出修学佛法的三个纲要,见地,修证,行愿。有关实际修行的著作,除了《如何修证佛法》之外,还有《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南怀瑾与彼得圣吉》《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以及最近新出版的《大圆满禅定休息简说》等,可见他对实修实证的重视。

     他提示学佛者要通教也通宗,教理与修行并重,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始终提倡实修实证的重要性。他区分了佛教、佛学、佛法三者之不同,佛教是宗教性的信仰,佛学是哲学学术思想的研究,佛法是认识清楚理论以后,以自己的身心作科学性的实验和求证。释迦牟尼佛当初只是带领一批僧团修行,形成宗教及学术思想则是后来的演变,实际修行方是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初衷。

     对于佛教未来的发展,南先生主张脱掉宗教的外衣,与科学结合。一九九四年,他在厦门南普陀寺举行禅七时,就定名为「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他认为佛家与道家的内容都是生命的大科学,唯识法相应与认知科学作综合研究,而且唯识学的科学条理性非常清晰,他晚年在「太湖大学堂」有个愿望,希望结合世界上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脑科学家、生命学家、心理学家等,作生命科学与认知科学的研究,可惜他的这个愿望没有实现。

     转自“古國治先生的博客”

     欢迎订阅【传承网】微信号:iccwcn,传承中华文化,分享南师智慧!

     【传承网】网址:www.iccw.cn

     长按下面二维码图片,选择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传承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