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的错误观点
2016/8/16 口吃互助会
口吃是一种社交恐惧症,它是轻型心理疾病的一种,但人们对口吃恐惧症却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口吃是语言学方面的问题
口吃患者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说话重复、拖音、发不出音来等口吃现象,所以,在一般人眼里口吃就是一种语言问题。大部分口吃患者也认为,只要消除了口吃现象,自己的口吃也就好了,于是,他们就采取各种办法极力避免口吃现象的发生,以达到不口吃的目的。更糟糕的是,目前大多数专门从事口吃“矫正”的人,也都是从矫正语言出发,从避免发生口吃现象出发,来“矫正”口吃恐惧症的。这种观点非常普遍、非常流行,也很容易被口吃患者接受,但这种观点的危害性极大。
1.口吃是小时候“学”来的。很多口吃患者(包括家长)说起自己(或其子女)口吃的起因时,就会认为是小时候跟邻居、亲戚、同学或朋友学来的。实际上,儿童往往把语言作为一种游戏,出于好奇或娱乐,绝大多数儿童都模仿过别人的口吃,但模仿后自己变成口吃恐惧症患者的却不多。只有极少数有某种心理倾向的儿童,才会变成口吃恐惧症患者。
所以,“学会”别人的口吃语言现象很简单,但要“学会”别人的心理疾病(口吃恐惧症)却并不容易。口吃恐惧症不是“学”来的。
2.口吃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由于紧张和恐惧,口吃患者说话时往往第一个字发音过重,说话急促、重复、无节奏等。于是,一些专门从事口吃“矫正”的人就认为,口吃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他们采用一种所谓“发音法”,来改变口吃患者“不良的语言习惯”,以达到矫正口吃现象的目的。
发音法的要领是:一句话的第一个字发音要轻,后面的字用拖音的方法说出来,说话时保持一种均匀的节奏。还有一种仪器,它的原理和发音法差不多。
实际上,“发音法”也不是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说话都是不由自主的、轻松随意的,节奏随时变化,并不固定,而用发音法说话则显得矫揉造作、呆板单调、节奏僵化,和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让人非常难堪。一旦遇到恐惧的对象,口吃患者的恐惧感迅速上升,呼吸变得急促,咽喉部肌肉紧张,再好的发音法也会迅速失效,我们常常连一个字也“发”不出来。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发音法企图控制口吃现象的发生,这反而会强化口吃患者对口吃现象的关注和恐惧,强化他的“完美主义”人格倾向,结果不但不能治愈,反而会加重他的口吃恐惧症。
还有的人提出了所谓“习惯性口吃”的概念,并以此认定口吃也是由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所致。确实,口吃患者和一般人都有自己不留意而发生的口吃现象,这是由口头语言的特性决定的(参见教材《口吃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第二节)。对于这种语言失误现象,一般人根本不会在意,也不会由此认为自己就是口吃患者。但口吃患者却不同,他会始终关注自己的口吃现象,企图避免一切口吃现象,哪怕是上述正常的“习惯性口吃”现象也不放过。所以,口吃恐惧症的关键不是“习惯性口吃”现象的存在,而是患者对口吃现象的过度关注。
对于口吃是一种“不良的语言习惯”的观点,仅从字面意义上来分析,也是站不住脚的。“习惯”了的行为,如常见的用手习惯“左撇子”、口语习惯“口头禅”等,都是很容易操作或表达出来的,使用起来会感到非常顺手或顺口;当我们重复这个习惯时,也会感到很舒适,也许这正是“习惯”形成的原因。而口吃这种所谓的“语言习惯”,却既不容易表达出来,也不顺口,更不能让我们感到舒适;不但不舒适,而且还是一种极大的痛苦。
我们不能把一种心理疾病当作一种“习惯”来看待。如果这样理解疾病,那么,心脏病也不是病,而是心脏不良的跳动“习惯”了。如果你坚持认为口吃恐惧症是一种不良的习惯,那还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不良的恐惧习惯”,多想想我们为什么比别人更容易恐惧、我们的恐惧为什么比别人更强烈这样的问题。
3.口吃是由于说话没有“信心”。口吃患者常常把自己由于恐惧而导致了口吃,理解为自己说话没有信心。很多口吃患者因此不断寻找机会来锻炼自己说话,以获得说话的“信心”,来“战胜”对口吃的恐惧,但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遭遇更大的失败,口吃恐惧症变得更加严重,说话更加没有信心。
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一般人说话就像其呼吸和进食一样,是一种自然反应的过程,根本不需要什么信心。当一个普通人面对一个陌生的对象或环境时,他也许会感到紧张,也许会发生口吃,但是事后他并不会在意自己的紧张,更不会在意自己的口吃。下一次遇到同样的对象或环境时,他的紧张感将有所减轻,由紧张导致的口吃现象也会消失(况且他根本没在意自己发生过的口吃)。但是,对一个口吃患者来说,他不仅在意自己的紧张,更会在意自己的口吃。前一次发生的口吃现象往往是后一次口吃恐惧的原因,经历得越多,对口吃的恐惧往往会越强,口吃恐惧症也会越重。
自信当然是一种优良的品质,每个人都需要培养自信,但“自信”并不是治疗口吃恐惧症的手段。一般人对某种对象或环境会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但不会因此而产生对口吃的恐惧。而口吃患者在面对某种对象或环境时却非常害怕口吃,这不是所谓缺乏“自信”的问题,而是一种心理疾病。
当然,和一般人一样,口吃患者面对某些对象和环境也会感到紧张,因此也要逐步去面对那些对象和环境,以此获得社会交往的信心,但这并不是治疗口吃恐惧症的手段。就像一个腿部受伤的长跑运动员,他目前跑步不快的原因不是他的腿部肌肉不发达,而是他的腿部受了伤。他必须先用外科医疗技术治愈其腿部的伤,然后才能用锻炼来强化自己腿部的肌肉,提高跑步的速度。如果他一定要用锻炼来治愈自己的腿伤,不但不能治愈腿伤,反而会加重他的腿伤。
口吃患者常常面临三个问题:口吃现象、一般的恐惧、对口吃现象的恐惧。实际上,口吃患者真正的问题不是口吃现象,也不是一般的恐惧,而是对口吃现象的恐惧。对口吃现象的恐惧,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口吃的过度关注和对抗,才是口吃恐惧症形成的真正原因。恐惧必然导致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反应,人的语言能力也会下降,因而容易产生口吃现象,这是人的应激反应本能。如果他极力控制这种本能反应,必然会加重他对口吃现象的恐惧,加重他的口吃恐惧症。
然而,一些口吃患者甚至那些专门从事口吃“矫正”的人,却继续这种错误的做法。他们企图用避免发生口吃现象的方法,来达到“矫正”口吃的目的,结果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重口吃恐惧症。国外心理工作者Sheehan也认为,如果在治疗中片面追求减少口吃现象的数量,而不注重消除口吃患者恐惧(口吃)的心理,那么只会减少其痊愈的机会。
二、口吃是某些组织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在发生口吃前,一些口吃患者常常觉得自己的咽喉部肌肉紧张,因此他们就认为,口吃是咽喉部肌肉紧张造成的。少数专门从事口吃“矫正”的人,也认为口吃患者的咽喉部肌肉有问题,治疗口吃就要先治疗咽喉部肌肉,但他们治疗咽喉部肌肉的方法不是去医院,而是不断地、大量地练习发音法。如果口吃真是咽喉部肌肉问题,这样的练习岂不恶化了咽喉部肌肉的问题?
很多口吃患者在发生口吃前都有胸闷、气短、呼吸急促的体验,因此他们就认为,是自己的呼吸系统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了口吃。有些口吃患者在口吃前常常会觉得自己的心脏跳动过快,因此他们就认为,是自己的心脏出了问题,从而导致了口吃。
我们知道,恐惧反应导致口吃患者产生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咽喉部肌肉紧张等等,这种症状表现只是组织器官的功能性紊乱,不是器质性病变。一旦脱离了恐惧的对象和环境,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都能很快恢复正常。口吃患者自己也有切身体验,如果不是面对某些人物和环境,他们说起话来往往比普通人还流利。
当然,如果你仍然怀疑自己的某些组织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可以到医院做个全面、彻底的检查,医生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
三、口吃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有些口吃患者发现自己的兄弟、姐妹、父亲或者爷爷等也有口吃,于是就认为,口吃是遗传的,是不能治愈的。
我们已经知道,口吃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关于心理疾病是否遗传的问题,心理学家还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目前普遍的观点都认为,气质类型是遗传的,而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则是社会环境造成的,是后天形成的,而非遗传的。口吃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特定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所致,和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无关。因此我们认为,口吃不是遗传的,而是由患者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之所以自己的兄弟、姐妹、父亲或者爷爷等也有口吃,可能是由于相同的家庭(或家族)环境和价值观,导致他们具有了相同的心理状态(情绪特征)、人格特征和认知倾向,从而产生了某种相同或相似类型的神经症,如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等,和遗传并无关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口吃互助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