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当了家长,都会打孩子?
2016/6/12 维他蜜

    

    


     最近经常收到一些家长的留言:当了家长之后,到底应不应该打孩子?

     不打孩子,孩子捣蛋不听话;打了孩子,心疼孩子还会后悔,生怕打孩子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不良的阴影,到底该不该打孩子?打了孩子后应该怎么办呢?

     案例一

     “孩子经常无理取闹,到超市就要买这买那,不给买就坐在地上哭闹。到别人家去就乱翻乱动,还会到人家沙发上乱蹦,无论你怎么说,孩子都不听话。每次我都会气不打一处来,回到家就痛打一顿,但是,打完以后又心疼,想想孩子也就4岁,虽说不听话,但总归是心疼的。”

     --孩子家长金女士

     案例二

     “我的孩子爱说谎要怎么办?我都打了他好几次了,但还是一点用也没有。”

     --孩子家长林先生

     案例三

     “我的孩子特别挑食,我都换花样精心做了,她还是不肯吃好好吃,因为这个事情都不知道打了她多少次了。”

     --孩子家长朱女士

     打孩子很容易走上一个死循环,孩子因为不听话挨打,然后越打越不听话。

     就像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说的:

     “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也有不得不打的时候,有时候,一时气不过打了不听话的孩子,也是许多父母经常会出现的情形。

     那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让“打”孩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呢?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孩子犯了错,无须过多批评,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的过失或者错误造成的后果。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指导孩子自己去弥补错误。

     比如,牛奶打翻了,就不能喝牛奶了。同时,孩子还需要自己来清理桌子上的牛奶。

     这样不但让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也能够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当中产生悔改的想法,有利于避免孩子再犯同类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

     比如,玩具不收拾好,就取消看动画片的时间。

     当然,父母最好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孩子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比如,如果每次主动把玩具收拾好,可以增加看动画片的时间。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如果出现了不得不打孩子的情况,比如,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孩子依然不停闹腾而影响到了自身的安全、周围人和周围的环境时,父母首先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面对孩子的问题。

     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还会让孩子感到难堪,从而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这时候的孩子,因为着眼点在父母激烈的情绪上,往往不会认为自己有错了,只会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在迫不得已要打孩子的时候,父母要把打孩子当成一种教育的仪式,一定要明确告诉孩子,他为什么会挨打,这次要打几下,下次再犯错误要如何处理等。

     打的时候不要太重,也不要以打孩子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抬手就打孩子。

     打完孩子后,一定要哄哄孩子,让孩子明白,打了他,爸爸妈妈也很伤心。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即使他错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打他只是为了让他记住,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2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那些不在意的“小事”,很可能会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阴影。

     明星案例

     即使活泼可爱、乐观坚强,并且一直以正能量示人的偶像剧女王陈乔恩也曾经说过:“我从小活在恐惧中,我很怕妈妈!”听到这句话除了吃惊,还多了一丝心疼 ... ...

     自从参加《旋风孝子》,陈乔恩和妈妈的关系也一直被观众拿来热议。但在节目中,乔恩自曝自己从小被妈妈打大,频繁且恐怖的挨打经历成了她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乔恩在接受单独采访时,谈到被妈妈打的话题,她的眉头是紧锁的,神情是凝重的,而且整个人异常谨慎,甚至猛回头,以确认妈妈确实听不到才安心。

    

     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童年阴影并未完全散去。

     想起我们这一代,应该也有一部分人受过”棍棒教育“。不听话,就打;做错事,还是打;成绩不好,更要打,一直打到孩子完全“听话”为止。

     对一个孩子来说,一鞭子可能能让人在短时间内记住教训。但是,长期使用这种拳打脚踢,棍棒相加的教育方式真的并不好。

     因为,被父母打,肉体上的疼痛只是其次;更可怜的是被打时,孩子是被父母毫无尊严地对待;比这个还恐怖的是每天孩子会诚惶诚恐,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触碰到地雷,暴力和羞辱劈头盖脸的到来。

    

     相比严苛的教育,和家长们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心态来说,让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让他们能够积极追求人生理想、与他人和谐相处、勇于承担责任......这些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也是对孩子今后人生更为重要的东西。

     如果你觉得上面说的都是套话,自己也没耐心做到,必要的时候还是想采取“棍棒式的教育”,那你也得明白:

     ① 惩罚是迫不得已而使用的一种消极方法,不能作为教育孩子的常用手段;

     ② 使用惩罚的目的是刺激孩子改正,而不是为了伤害孩子;

     ③ 惩罚孩子是惩罚犯错的果实,而不是惩罚孩子的人格,需要绝对尊重孩子;

     ④ 惩罚孩子也是有时效性的,经常反复的惩罚会带来反效果。

    

     那么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小编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多多陪伴孩子

     无论你的工作多忙,都要挤出时间多多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跟孩子成为朋友。

     2耐心倾听

     作为家长最不该缺乏的就是耐心,慢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3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愤怒的状况下,你一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让自己冷静5分钟,5分钟后再去想想这个事情怎么处理。

    

     4同孩子做协商

     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彼此协商一个对方都接受的条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有一定的奖惩制度。

     5家长一定要提升自己

     时代不同,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变化。不要用老观念老思想去教育孩子,父母应该学习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断进行调整。

     6放下身段

     不要总觉得家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威严才能镇住孩子,孩子也需要尊重,不要总是否定孩子,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不管曾经对孩子说过多少句“我爱你”,但扬起手时一瞬间的丑陋,已经足够给孩子留下无法弥补的伤害。

     点击“阅读原文”,换一种跟孩子沟通的方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困难是一定的。如果所有事实施起来都轻而易举,那还要我们为人父母学习什么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维他蜜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