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安排的任务下属做不好?
2015/3/16 管理晨读

    

     作者:四少

     来源:知者不惑

     微信号:buhuozazhi

     常见沟通问题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沟通上的一些问题,最常见的是下面两种情形:

     1、接受任务

     领导跟我安排了一个工作,头头是道地说了许多执行层面的要求,结果我完成时,与他的要求相差很大,我就只有重新来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充分理解领导的意图,避免自己再一次返工。

     遇到这种事情,如果领导的脾气好,可能还好说。如果领导脾气不好,那么就是一顿狂喷。如果我的情绪受到影响,要么当面跟领导顶撞(这种事情估计很少发生),要么在心里发泄牢骚,但工作还要顿继续(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形)。

     2、安排任务

     当我要跟别人安排工作时,我会尽量地把工作的细节、要求说清楚,并尽量跟当事人重复下工作内容,并询问是否明白我的意思。虽然这样看起来有点不尊重人,但是这样可以避免工作内容的有效性。即便是这样,有些工作的最终成果还是差强人意,于是,我的情绪便会偶尔失控,成为别人眼中的“暴君”。

     问题根源在哪儿?

     每当静下心来,我就一直思考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犯的错误,是因为性格太急躁、太固执、太自以为是,还是因为沟通有问题,没有说透彻其中的要害。假如不是因为这两个原因,那么会是什么原因呢?为了彻底找到答案,我决定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再结合实际,看看到底是那个环节出了问题。毕竟,只有找到根源,才会有解决的措施。

    

    


     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中(也就是常说的PMBOK)有一个沟通模型。在这里,一个基本的沟通路径可分为5步:

     第一步为编码

     发送方把思想或观点转化(编码)为语言;

     第二步为传递信息

     发送方通过沟通渠道发送信息,信息的传递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称之噪声);

     第三步为解码

     接收方把信息还原成有意义的思想或观点;

     第四步为告知收悉

     接收到信息,接收方需告知对方已收到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意或理解信息的内容;

     第五步为反馈

     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并理解之后,接收方把还原出来的思想或观点编码成信息,再传递给最初的发送方。在这个模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但沟通的步骤却是一样的。

     由沟通路径可以看到容易出问题的三个环节:

     编码环节的语言表述

     也就是发送方采用什么的语言进行转化,能否准确有效地传递给接收方;

     噪声环节的信息损耗

     到底有多大噪声才能将传送信息屏蔽掉;

     解码环节的理解吸收

     接收方是否按照编码的标准来进行解码,同时排除噪声的干扰。

     因此,在编码与解码采用相同的标准,噪声为零的条件下,沟通效果是最有效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告知收悉和反馈不重要,而是一个有效的沟通路径必须前三步都满足了,后两步才有意义。

     理论层面上的根源找到了,那么实际工作中真是这样吗?

     还拿上面的两个现象来分析。

     1、接受任务

     领导给我安排工作,就拿工作本身来说,由于我们两个的信息资源不对等,他说的重点可能对我来说就不是重点,他说的非重点可能对我来说很重要,这就是编码与解码的标准不统一。

     再加上沟通的方式不一样,当我们面对面时,干扰因素可能最小,当电话沟通或者书面沟通时,干扰因素就大。因为这些噪声的干扰,我的理解就有了很大的偏差。

     最后整个过程中没有跟领导做好反馈,导致领导认为我理解了,那么最终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2、安排任务

     我给别人安排工作,就工作本身而言,我也会自以为是地认为别人都理解了我的意图,虽然我偶尔会让别人重复一遍,可能这仅仅是重复,并没有真正关注是否了解背后的原因。于是,当我会认为别人能干好,但别人却无法干出想要的结果时,我会对别人有看法,当有了情绪,便会爆发。

     说到底,这些实际现象的根源还是由于编码、解码的标准不统一。

     由于人的千差万别,编码跟解码不能与计算机那样精准,便造成了许多信息上的遗漏。所以说,发送人与接收人如何保持在同一个频段上,便是问题的根本。至于噪声,那只是客观的环境。

     而在这两个现象中所折射出来的我,则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我作为接收方,要调整自己的频道,与领导对接;

     另一方面我又是发送方,要调整自己的频道与别人同步。在这个过程中,偶尔会造成频道的混乱,从而导致在成为接收方时,埋怨发送方的情绪;

     在成为发送方时,抱怨接收方的态度。当回过头来看,大部分问题都是我自己没有处理好沟通方式。

     如何提高沟通效率

     既然理论的根源有了,现实问题的原因也找到了,那么我下一步该怎么做?不言自明,从三个方向入手,大概就能避免先前发生的问题。

     第一,换位思考

     当领导跟我安排的时候,我要尽量站在他的高度上去想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当然,达到这一步比较难。但我们又必须去做。否则,最终的结果就是跟不上领导的思路,也就没有上升的空间。

     当我跟别人沟通的时候,也需要设身处地的想想在他的位置上,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我的要求,这个的要求绝不比第一个低。因为,人是复杂的。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必须要考虑人的因素,而不是照本宣科。

     第二,沟通形式

     常见的沟通形式有开会、面对面、电话、书面等。

     我们通常要根据事情的重要等级来确定那种沟通效果最好:

     会议的整体效果虽然比较好,但参与的人员、会议时间、会议议题等一定要管控好,负责会毫无结果;

     面对面的也不错,但仅限于一个人,如果团队协作的话,沟通太费时;

     电话沟通比较直接,但受到空间的影响,不能做到充分反馈,导致细节性不强;书面沟通,如果逻辑清晰还行,如果有点繁琐,那么效果是最差的。

     因此,何种方式最有效是没有定论,正是因为有选择性,每个人的能力便显得不同,这便是实践的魅力。

     第三,沟通技巧

     在实际工作中,这个能力甚至比前两个显得更为重要。

     一个人话多并不代表会沟通,把话说到点子上,才是根本。

     同时,沟通不代表会说就行,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倾听能力。能够完整地听别人说,既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要求,又是一个很难达到的能力。

     另外,技巧仅仅是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且不可能把技巧当成万能的,生搬硬套。真正的沟通是建立在双方真诚的基础上,如果人都不真,那么就失去沟通的意义。而技巧是沟通的润滑剂,古人云:“忠言逆耳”,毕竟有些话直接说太刺耳,需要技巧修饰一下,换一种方式让对方接收。

     由于编码、解码是沟通中最重要的环节,把它们理顺了,大部分问题就能避免了。至于其他的三个环节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其实,在上面的分析中,我有意忽略了企业文化和思维方式。因为,这两个话题都太大,企业文化涉及到组织构架、思维方式涉及到个人成长背景。但是,仅仅从沟通的本质上来看,这两个因素会随着沟通效果的改善而逐渐变得不重要。毕竟,沟通的结果是双方意见达成共识。无论什么因素,只要意见保持一致,那么方向就不会错。

     因此,有效的沟通,说到底,就是采用合适的心态、合适的形式、合适的技巧,使用双方可以相互理解的语言,以此实现思想和情感的统一。

     欢迎加入晨读QQ群:432880282

     本文由公众号【知者不惑】四少原创并投稿管理晨读发布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知者不惑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晨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