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上任,怎么凝聚团队?
2015/3/27 管理晨读

     阿信是一家食品厂的销售员,去年拓展西城区市场的时候,凭着一股实诚劲儿搞定了几个难啃的大客户。公司今年准备开拓东城区市场,提升阿信为经理,负责东城区的销售。

     干销售三年多了,虽然没有独立带过团队,但新市场开拓多少有些成功经验。组建团队、市场调研、牵线搭关系一切都按部就班操作,工作开展虽有些磕磕绊绊,倒也算顺利。只是心里一直有一块石头悬着落不下去——团队凝聚力总是感觉不强。

     阿信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就是:三至五年间不仅成为销售高手,更能成长为一位合格的管理者。他做梦都想打造一支凝聚力很强的高效团队,但目前团队是新建的,大家对彼此不能很好了解,心并不能在一起,大家都放不开,不相信彼此!他很想找一根线,把大家串到一起,并且最好那根线就是阿信自己。

     他也看了很多书、读了很多晨读里的文章,也尝试过一些方法,但效果都不是太好。这天早晨,他读完晨读的文章看到底下的晨读的QQ群,一想,不如去群里问问大家有没有实用的方法。于是他马上动手加了QQ群,在群里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如何让新组建的团队凝聚在一起?

     提了问题,大家半天没什么回应,阿信呵呵一笑,看来自己的问题还得自己解决啊。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群主在群里说了句:已把问题转到其他群,稍候会把结果汇总,供大家参考。

     晚饭后,阿信收到了群主发来的各群讨论记录,不禁心头一暖,马上认真的研究起来。由于是聊天记录,大家七嘴八舌说什么的都有,阿信仔细读了三遍之后,总结了一番,最终得出以下几个要点:

     一、不要忘了管理的初衷——为用户创造价值

     所谓凝聚力只是良好团队管理体现出的一个状态,比凝聚力更要重要的是“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团队理念,和高标准服务的团队规范。无论在任何时候还是应该把服务用户、完成团队目标放在首位,先让团队活下来,再求逐步完善。

     二、不要追求虚荣的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不要为了满足个人的虚荣感基于追求表面的“凝聚力”。从管理者的角度,团队的凝聚力很容易误解为“大家认可我这个老大”。为了快速让大家认可,很容易走上“降低工作要求”或“大事小事领导一人干”的歪路。

     三、站在员工角度考虑“我为什么要被凝聚”

     既然是要凝聚一个团队,就要站在团队的角度去考虑这么做如果我是团队的一员我会不会被凝聚,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领导去想怎么去凝聚团队。

     现在的人都不傻,单纯的洗脑讲大道理很容易让人排斥。与其生硬宣扬作为员工要怎样怎样,不如让大家实际看到:如果为团队做出贡献会有什么什么好处。

     四、允许部分人的“不凝聚”

     人的性格千姿百态,实际上应该允许团队里有部分人的“不凝聚”。只要能力足够,态度端正,又能积极为团队做贡献的员工,即使不“合群”也应该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

     一些聪明的管理者甚至会借某些员工的局部“不凝聚”来调和团队关系,让团队整体呈现很高的凝聚力。(这个思路可参阅雾满拦江老师的《职场动物进化手册》一书)

     五、共患难之后才有真正的凝聚力

     团队真正凝聚起来,需要面临一次挑战并且将它克服,从一个战壕里出生入死过的团队才会有切不断的感情。比如阿信这次开拓的东城区新市场,通过详细调研后发现,实际是块非常难啃的骨头。在这个关键的攻坚战中,带领大家一起拿下市场,为大家某到福利才会让大家真正认可团队、认可阿信。

     六、一些具体的执行方法

     1、一周吃一次饭,饭桌上不谈工作,只聊人生,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生活背景、个人爱好、性格特点;

     2、一周组织一次学习会,不要唱独角戏,让每个人来分享他们的知识、经验;

     3、建一个部门微信群,除了强调总体目标,每天早晨在群里点评昨天工作的收获和不足,并布置当日工作;

     4、1-2周跟一位员工单独聊天,80%聊生活,20%聊工作,少指点,多听建议和想法。

     5、在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后,带团队去郊游一次,过程中可以组织一些简单的拓展游戏,潜移默化融洽成员间的关系。

     阿信整理完这些要点已是深夜,睡觉之前,他做了一件从来没做过的事情——在部门的微信群里说了一句:大家晚安,明天大家一起加油!

     没错,大家一起加油!

     本文是管理晨读原创作品

     欢迎转发,让您的团队凝聚力更强

     欢迎转载,恳请同行注明:

     来源:管理晨读

     微信:guanlichendu

     详细讨论记录可加晨读QQ群获取

     晨读QQ群:437294072

     ↓↓↓恳请点击阅读原文,做个简单的问卷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晨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