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都很会讲故事
2016/5/14 管理晨读

    

     安妮特·西蒙斯在《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中说: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商业王国强调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而将故事边缘化成一种宣传工具。

     但在团队中,每个人不仅仅是依靠数据和规则运作的零件,工作同时也是情感经历,正是这些经历左右着我们工作方式和工作目的。

     我们在团队内试图进行沟通、协调、说服、辩论等时,情感是个重要因素,而团队对外进行沟通的时候,亦是如此。注意到这一点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故事思维重新引回商业王国。

     故事可以是一种价值观比如团队里因为业绩完成率争吵不休的时候,我们可以讲一个“我们为何在此”的故事,我们今天坐在这里只是为了过完这一天回家睡觉,为了无休止的争吵却毫无进展,还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故事可以有助于我们回归本心,将团队成员的矛盾转化为针对问题。

    

     故事可以是一句话

     故事其实不只是一种营销技巧,或许有些人会认为故事就是将事情编造一下讲出来,怎么吸引人怎么编,洋洋洒洒讲一大篇,这绝对是一种误解。

     故事可以只是一句话:我在时间尽头等你故事可以是一张照片故事亦可以是一张画、一件雕塑,甚至一个眼神。

    故事可以帮我们管理预期

     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Levitt)所写的《魔鬼经济学》一书就充满了利用读者情绪联想的故事(例如,“为什么毒贩总是和自己的母亲住在一起”和“房地产代理商和三K党的共同点是什么”),以此轻松地让自己的数据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了生动的画面。

     列维特在刺激感官和情绪方面可谓是大师,他将其和自己提出的问题、找到的答案相互关联。我曾在一个建筑业会议上听过他的发言。他在现实中讲述故事的本领甚至超过了书中的叙述。他以一个我称为“我理解你”的故事开场。这个故事放出了一个可靠而又鲜活的感官诱饵:放屁。观察他是如何用生动而具体的细节来推销自己的故事的。

     经济学家最近做出了一项调查,这样问道:“一个经济学家最应具备的技能是什么?”70%的人回答称“精通数学”,只有2%的人回答“十分了解经济的应用知识”。[此处应有笑声]

     我数学成绩并不好。我最近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我的数学老师德雷克塞尔先生还记得我的名字。

     他说:“就是你在本来是五分制的微积分考试上拿了两分吧?”

     我不情愿地回答道:“是的。”

     很显然,我的分数是他所有学生中最低的……有史以来最低的。所以他才会记得我。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我问一个同学说:“嘿,这个曲线d和直线d之间有什么区别啊?”

     那人满脸同情地看着我说:“伙计,你麻烦可大了。”

     我和同学间的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赶上他们。我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办时,突然想起了我的父亲跟我讲的一个故事。他当时在上医学院,他的导师并不看重他。显然,他的天资也并不是那么出众。我的祖母对父亲说:“列维特,你在医学研究方面并没有什么天赋。你有两条路可以走。你可以选择最热门的领域进行研究,努力和人们一较高下,或者,你可以选择一个无人涉足的领域,然后独领风骚。”

     于是,我的父亲就此选择了专修“肠道气体”。实际上,他最终成了知名的“屁之王”。我用心记下了他说的话,然后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魔鬼经济学》之于传统经济学,就像是“肠道气体”之于传统医学一样。

     列维特讲述了一个我们都有过的感官记忆:高中数学课。听众的记忆中会闪现出他们高中数学课的场景,这是一个在场的人肯定都有过的经历。我记起的自己数学老师叫杰克逊先生。(你的数学老师呢?)

     列维特的故事十分讨喜,并且先发制人,打消了人们认为他在数学方面有过人天资的想法。他确立的那种反数学的经济学类型,与那些理论派的经济学相比而言,确实更有趣,甚至可能更高级。将他的父亲描述为“屁之王”则调动了我们儿时体验过的情绪、声响、气味,勾出了我们内心的童趣,有人提到和放屁有关的事时,我们总想窃笑。

     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列维特激活了听众的想象,阐释了自己的观点,并且引导着听众的预期,一步步走向自己设计的方向。激起听众的兴趣后,再拿出准备好的内容,这样一来,满足听众的期望值就变得更简单了。

     列维特和人们交流时应用了和我们一样多的数据,甚至更多的数据。他积极地参与到现实生活中,他对他人的现实生活好奇地进行着探索,这让他在解释概念时,能够在脑海里很快找到一个故事来进行说明。那些没有勇气探索世界的人,也没有太多能够讲述的故事。 故事有强代入感和启发性

     我曾在医院探望我的一位旧友。他和妻子因为经营健身器材生意而过着富足的生活,当他被检查出患有帕金森综合征之后,他们就变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他被束缚在轮椅上,而他的妻子却装作一切如常的样子。她开始尝试节约家庭护理的费用。她认为他不用雇佣司机,因为她会开车,她也厌烦了要不停地买手机,觉得他如果小心一点,就不会总是把手机摔到地上了。

     我坐在他床边,内心反复掂量着我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但这些毕竟只是“我的”解决方案。

     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如我那时一般。你所爱的人,或者你的同事,正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但你却不能出面替他们解决。只有他们自己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和简洁有何关系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盾情绪容易让人陷入不断循环的谈话。这些循环看起来似乎无穷无尽,新的主意被“是的,但是”的语句否定后,紧接着就是同情的话语,然后这又引出了更多身陷困境的例子,这又会引出催人改变的新想法,但是接着往往就又回到了“是的,但是”的原点。一旦你选择将一种价值观强加在了另一种价值观之上,你就只能陷入死循环。

     我当时想的是:“你总要准备三个手机才行,因为你极有可能会把所有手机摔坏。你可是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啊,拜托。”

     但他的抑郁情绪让我感到吃惊,我很小心地将我的话放在一边,选择了一个符合他当时需求的故事。我选择怒其不争,而不是哀其不幸,这样能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我跟他讲了这个故事:

     一家律师公司邀请我去加强他们的故事技能,一个年轻的女律师讲了一个关于自己父亲的故事。他当时是一个十分有名的诉讼律师,人们说他“发明了强硬的诉讼手段”,但他却不太会做父亲。

     一天晚上,15岁的她和同龄人一样,正在煲电话粥,她的父亲突然闯进了她的房间,抢过电话并摔在地上,苛责她说,他过去30分钟一直试图往家打电话。他又吼了几句,限制她每次最多只能打10分钟,然后就怒冲冲地摔门而出。我们能从她的表情看出这件事给她带来的创伤。

     然后,她笑了笑,说道:“两周之后,电话公司的车停到了我家门前,为我装上了我的专用电话。我自己叫电话公司过来的,然后用我照看小孩时挣的钱付了费用,问题解决了。”

     你能看到这个简短的故事,代替了教育人们往好处想的长篇累牍,代替了“亲爱的,你好可怜”的同情话语所带来的效果吗?讲了这个故事之后,我说:“如果一个15岁的孩子能做到,你也能做到。”然后我就闭上了嘴,多说无益,可能会减弱故事的感染力。我等着他开口说话。

     这个故事起到了效果。

    

    

     用故事思维解决问题

     【美】安妮特·西蒙斯

     从讲一个好故事到讲好一个故事。

     -※精品推荐※-

     文玩头条

     最有意思的文玩公众号

     让您笑着学会文玩知识

    

     长按识别二维码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晨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