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 · 多吃猪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吗?
2014/12/15 丁香医生
题图源自:Shutterstock.com
近二十年来,中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地上升,并迅速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头号元凶。现在我们听到隔壁家二大爷得了冠心病,都像听见他得了感冒一样平常。
也因此,甚至有人推断,就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后大家都不吃肥肉,导致猪油这宝贝吃少了,才让这些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他们甚至还建议大家,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干一碗猪油……真有种莫名的「万能的猪油啊快来拯救世界吧」的感觉。
油脂不是万灵药,超量摄入需谨慎
其实,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人民的油脂摄入量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在不断上升。根据国内已有的调查研究,我国居民油脂摄入超量的情况非常严重,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推荐量的 140% 以上。
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给身体提供能量的物质成分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脂肪给身体 25% 左右能量。如果脂肪的供能比达到 30% 以上,我们就更可能罹患多种慢性病。
油脂是脂肪摄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通常会占到脂肪摄入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所以,油脂吃得多,就会让脂肪摄入量及其供能比水涨船高。
由于「脂肪供能比过高」是心血管疾病一个公认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来,造成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根本就不是猪油吃少了,反而还就是因为油脂和其他脂肪的摄入太多了。
如果真的一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干一碗猪油,不仅多半不能缓解症状,还会让我们直接变成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油脂并非毫无用,完全不吃也危险
油脂总摄入量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滴油不沾。
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需要一些脂肪酸来合成身体内的视紫红质和前列腺素这样的重要分子、保护皮肤、构成组织细胞等等;而且,一味去除膳食脂肪,还会直接让溶于其中的脂溶性维生素集体躺枪。
摄入某些种类的「不饱和脂肪酸」,甚至可以降低我们在未来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所以,对于油脂,我们需要做的是:调节摄入的脂肪酸种类和比例,把油脂摄入的总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科学地少吃油脂,不怎么牺牲口福
对于油脂的总量,以从事轻体力活动的 18 - 50 岁男性为例。
他们每天的平均能量需要量为 2 250 千卡,在脂肪供能比不超过 30% 的情况下,每日只能摄入 75 g 以下的脂肪。除去其他食物本身所含脂肪后,最终能以油脂形式摄入的脂肪不多于 30 g。而同等活动量的女性和老人,只能比这吃得更少。
30 g 听上去很多,实际上只有家用小汤勺 2 勺那么点儿。对油用量要求这么严格,那是不是就要和各路美食说拜拜了呢?
非也。我们还可以多用蒸、煮、炖、焖、拌等不怎么用油的烹调方式,用急火快炒也可以减少油的用量。如果实在馋了,想吃油炸食物,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能够很好地减少油用量。
另外,调整油脂摄入量时,减少的油脂摄入量,会留出一个小的能量豁口;而用什么填补这个小豁口,也是需要注意的。如果今天减少了 20 g 的油脂摄入,却选择喝上两瓶可乐解馋,那其实就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啊。
正确的做法是:根据「能量豁口」的大小,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类,可以选择精瘦肉、大豆、蛋、奶这样的脂肪较少的食物补充;碳水化合物类,则可以选择未被精加工的淀粉类食物,如玉米、红薯、芋头等。
几种「坏蛋脂肪酸」,要尽量少吃
从目前的证据来看,我们应该不吃反式脂肪酸,要多吃不饱和脂肪酸。
1. 对于反式脂肪酸,我们可以在选购食品时查看营养成分表,优先选择不含反式脂肪酸的种类。
2. 对于现场加工的食品,则尽量避免选择含有人造奶油、氢化植物油等含反式脂肪酸原料的食品。
3. 至于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所占的比例比动物油高,因此,少吃动物油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人群研究已经证明,减少油脂的摄入量到合理范围、正确调整油脂摄入种类并长期坚持,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科学家们已经在无数人身上试过了,管用。
所以,从今天开始,科学地调整自己的用油习惯,正式向健康生活出发吧。
相反,多吃猪油不但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反而会导致其增高,就好像每天一小勺的那个秘方一样:点击最下面的「阅读原文」,立即阅读《每天一小勺秘方,挽救冠心病患者?》。
丁香
医生
「别让猪油蒙住了『心』」
欢迎分享,请勿转载。
投稿及合作请联系 doctor@dxy.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