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滴滴医生遇到春雨医生,移动医疗将何去何从?
2015/10/19 弗锐达医疗器械资讯
版权声明
来源:蟠桃会
本文为转载,版权属原作者。
导读:这周末移动医疗发生的两件事儿被刷屏,一是2015年5月份的一篇“论春雨医生的倒掉”文章阅读量瞬间过10万+,另一个是阿里健康+滴滴打车+名医主刀共同推出的新模式“滴滴医生”正式开始接单。前一篇是春雨医生刚刚推出线下诊所时的市场分析,后者则是他们三方共同推出的一个营销活动。当滴滴医生遇到春雨医生,移动医疗将何去何从?
先来说说春雨医生
周日早上,一篇名为《论春雨医生的倒掉》(该文已经被删除)的文章在朋友圈疯转,一天内阅读量破10万。奇怪的是,这篇文章写于今年5月份,却在今天突然成了一个爆点,这是巧合?还是说有人在幕后推波助澜?一医一世界发表的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对春雨医生模式的质疑,认为其必然会失败。
首先文章认为春雨入错了行,医疗行业有三个特点:
医疗很大,市场很小。大部分医疗服务都是非盈利性质的政府公营事业;
丘壑纵横。医疗市场很分散,资本很难统一市场;
信任优先。春雨不论是做中介还是服务提供商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患者信任。
文章认为春雨融资后把钱投资于线下诊所,但仍改变不了“中介”的角色,如果不能盈利,只会更快地把钱烧完。春雨的医患中介模式不能类比打车软件模式,理由是:1、政府角色不同;2、出租车司机不同于医生;3、乘客不同于病人。
且先不论该文的观点是否正确,此文被疯转后,很多人怀疑春雨是不是真的关门了。春雨VP谢呈在朋友圈子回应表示“……请亲友们放心,春雨好着呢,年底还会有更多好消息……”
——春雨到底怎么了?
春雨医生成立于2011年7月,创始人为张锐、曾柏毅、李光辉。发展到现在已然是移动医疗领域公认的第一梯队成员。在其四周年的时候放出的数据是:用户6500万,公立二甲医院以上的注册医生20万,留存健康数据7000万条,每日在线问诊量11万个。

在融资方面,2011年11月,春雨医生获得蓝驰创投300万美元投资;2013年3月获得贝塔斯曼亚洲基金、蓝驰创投800万美元的B轮融资;2014年8月,宣布完成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有中金公司、盾安集团旗下如山创投以及淡马锡旗下兰亭投资、蓝驰创投投资。
在业务方面,春雨医生一直以来也是动作频频:
主推“自诊+问诊”业务
2013年10月

春雨医生开始尝试智能化服务,推出了病患自查的智能搜索引擎
2014年1月

春雨医生尝试收费模式,开通会员制问诊
2015年2月

发布了“服务型电商”新模式 ,全称叫“私人医生干预指导下的服务电商”
5月2日

春雨医生宣布将于全国5个重点城市开设25家线下诊所 。邀请来自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坐诊线下诊所
5月22日

春雨又宣布和中科院成立专注于健康大数据分析与研究的专业实验室——春雨?中国科学院大学健康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7-8月
春雨推出了电视客户端。举行发布会,揭幕了一家新VC——春风创投
由此可见,春雨办发布会的频率已经赶得上手机厂商了。尽管在产品、商业化和资本等方面布局频频,但春雨并未公布收入增长、用户增长及用户付费等核心数据。
——故事越好,质疑越多?
春雨的服务越来越多,故事也越讲越大, 但有关春雨医生的模式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这当中质疑最大的莫过于其“线下诊所”的布局,上文提到的文章也是在这个时间点写的。文中拿于莺的诊所做参照,说建一个诊所的价格在千万级别,创业公司没有这个实力做。而据了解,春雨医生的模式和自建诊所完全是两个思路。春雨医生实际是和医院合作,在医院里设一个诊所做O2O的落地。换句话说,这种模式只需要博得医院的合作意向就可以了,不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春雨真正大量的资金实际投在了营销上。

据了解,春雨医生选择合作的医院大多是资质过关的民营医院,其中一个要求是可以接入医保。对于这些名气不大的医院来说,能够获得来自春雨医生线上的用户和医生资源对于医院流量的带动有正向作用。因为春雨医生的诊所仅仅负责问诊的部分,而一旦涉及医药和住院方面的事,就需要进入医院,而可以接入医保也可以使用户更愿意就近直接到合作医院就医。而对于用户来说,可以获得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就诊体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用户粘性。至少从理论上,这种模式是可以说的通的,但这种轻模式能否为春雨医生的盈利能力说上一个好故事还存疑。
再来说说滴滴医生
从10月15号开始,阿里健康、滴滴快的和名医主刀就开始为周末上线的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的“滴滴医生”造势。首批合作的医院包括北京和睦家医院,上海仁济医院、新华医院、华山医院、德济医院,杭州绿城心血管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医院。和滴滴专车一起送上门的还有2000个药箱。

这本来是一场再正常不过的营销。滴滴快的的老对手Uber早已深谙此道,但这一招进入中国的医疗领域还是引起了一片惊呼和质疑。围观群众纷纷表示“以后再也不用排队去看医生了”“有了滴滴医生,还要120干嘛”。事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乐观,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营销而已,即使三方面都表示会把这一业务持续做下去,那也只是一场“持续的营销”而已。
——老生常谈的问题
一、中国多点执业并未完全放开,自由执业还很遥远,除非特殊情况,在患者家里就诊本身就是违法,反过来说,如果不是就诊而是“聊聊天”,那对于患者来说并没有实际的价值;
二、三甲的好医生时间非常紧张,一天十小时的工作强度,极少人会选择做上门服务,而愿意去的医生大多是二流医院的专家,在医院里无法得到“价值体现”,选择到外面赚点“外快”,这类医生本身也很难得到患者的信任;
三、我们且假设这种模式可以成立, 但盈利的问题无可避免,上门成本高昂,如果没有对应的盈利模式很难持续,但在医疗行业谈盈利又极为敏感,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众多群众的“口水战”中。
总结来说,目前滴滴医生最好的买单者是企业。毕竟,相比较其他的营销模式,这可能是性价比和口碑俱佳的一种。
移动医疗将何去何从?
关于移动医疗,美国医疗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HIMSS)给出的定义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比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不难发现,移动医疗多指通过移动互联网提供诊断和治疗服务,而移动健康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词汇,它另涵盖了非诊治环节的健康监测,比如健康手环、心率监测设备。
——移动医疗的困境
从发展脉络上看,移动医疗大致可分为“墙内”和“墙外”两类。“墙内”移动医疗,指的是医院医疗信息化从PC端到移动端的延伸,用户多为医生,适用范围局限于医院内,使用过程偏“诊中”和“疗中”。简言之,“墙内”是针对医院和医生的2B生意。
“墙内”移动医疗给医院和医生带来了很多变化。上海京颐投资人、弘晖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晖曾向i黑马讲述了他的亲身感受。王的父亲是一家医院的院长,今年68岁。在王父行医的年代,下班回家的医生,没有任何工具可用来监控患者病情,因此一旦病人情况危急,接到电话后他就得骑自行车匆匆返回医院。
现在,这位老院长的新同事们,在这方面已便利得多。随着医院信息系统与云端的连接,这帮30多岁的年轻人通过大屏手机上的App,可以查看包括病例、检验报告、影像资料等病人所有信息。他们还可以通过手机与值班护士互动,然后远程下达医嘱,而该医嘱将同时被传送至护士站、配药房以及主任医师的手机或PC上。
“移动医疗,实现了诊疗流程的进一步规范化、简单化和实时化。”在王晖看来,这种能够帮助医生更为有效地工作、使之获得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具一定会受到他们的欢迎。
事实的确如此。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对“墙内”移动医疗基本持开放和拥抱的态度。诸如春雨医生、平安好医生、丁香园等等。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医院已对移动医疗创业者敞开了大门。相反,创业者依然面临重重壁垒。
首先,门槛极高。一般而言,在行政垄断领域,任何一个新项目的引入,都需要相关权力部门的评估,至于该项目技术水平的高下,似乎并不那么重要。对于希望打入“墙内”的创业者说,“搞定医院一把手”才是最关键的一环。不过,随着医疗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一门槛或将被逐步削低。
其次,数据壁垒。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曾对i黑马说:“公立医院拥有大量数据,但不能给你,不能开发,不能商业化,所以什么都不能做。”如今医院不对外开放电子病历(EMR)数据,患者自己也没有。因此很多创业者只能为患者另做一套数据,但这套数据能否拿来用,能否作为医生的诊疗参考,都存在很大疑问。
第三,标准的不统一。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此类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一个系统接口。举个例子,如果A医院的五个系统接口是由5家不同公司开发的,而B医院的情况是一家公司的接口连着另外四家,这造成的结果是,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四,医保也是创业者们需要克服的难关之一。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未来,为医院做一个App并不难,难的是你能否对接医保入口。如果创业者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则成功近在咫尺,不然只能绕着这堵墙原地打转。
由于医疗资源具备稀缺性,许多创业者甚至认为,“墙内”是否移动无所谓,因为这一市场更多由医院主宰,而非网络平台。因此这群怀有再造医疗行业理想的创业者,选择了站在“墙外”,用脱离体制的方式面向患者做院外服务,他们通常切入的环节是问诊。比如好大夫就是一个提供院外医患交流的平台,而春雨掌上医生则可以让患者在就医前查询自己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并向专业医生提问。
“墙外”创业者也有自己的生存逻辑。首先,由于大多数患者90%以上的时间都待在医院外,其间基本得不到任何医疗服务,而移动互联网可以补上这个缺口。“墙外”创业者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将过去医生只能在院内提供的服务延伸至院外。相对而言,面向2B的“墙内”生意更容易做,因为医院资金充裕,他们也已开始重视信息化。
正如中卫基金合伙人李文罡所言,目前该领域的根本问题还是商业模式,技术倒是次要的。“医疗健康产业相对保守,很难一下子出现一项颠覆性技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如能找准用户需求并架设好商业模式,还是有很多机会的。”
这恰恰是行业的普遍困境,很多从业者坦言,这个行业太难做了。正如春雨医生,深耕多年,积累了一批用户,却始终无法实现价值变现。
——移动医疗的机会
根据大数据产品和分析服务机构易观智库预测,今年国内移动医疗市场将达到113.9亿元。而到2017年,这个数据将达到365.3亿元,其中移动医疗为200.9亿元。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最后一块蛋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新医改的政策支持和推进以及国民的健康观念的深化,互联网医疗在未来3年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马云曾经预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将诞生在互联网医疗领域。”
这两年,投资者明显加快了布局互联网医疗,尤其是移动医疗的脚步。今年一月,阿里健康与广药旗下的白云山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在医药电商、医疗健康服务和大健康产业等三大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阿里集团在成立“阿里健康”后,规划的医疗健康信息化业务方向主要包括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阿里健康、药品监管码和天猫医药馆。“未来医院”计划打造一个移动就医平台,把繁琐的就医程序简单化。患者在线上就能直接完成挂号、候诊、缴费、查看检验报告以及医患互动等。
在周末,随着阿里健康、滴滴快的和名医主刀三方共同推出“滴滴医生”,为移动医疗的发展又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模式。
而阿里的老对手腾讯去年联手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挂号网,致力于打造基于微信的“全流程就诊平台”。患者通过扫码或者添加关注相关医院,绑定就诊卡,即可用手机完成预约挂号、缴费、候诊队列查询和检查报告查询等就诊流程。
“BAT”另一巨头百度在进入2015年后,也是大动作频频。他们先是与国内医疗领域的权威机构301医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搭建移动互联网医疗线上平台。随后,又上线了“百度医生”APP。此外,今年百度还战略投资了医护网,将医疗服务拓展延伸至线下。百度总裁张亚勤表示,百度在医疗领域将打造人与服务,线上线下,预约医生,挂号,支付的三个闭环。一旦在医疗领域的这种模式试水成功,便可将闭环服务模式复制到各行各业,真正完成互联网的“连接人与服务”。
总结-说回创新创业
中国现在从国家到基层再到媒体都在鼓励创业创新,几乎达到了全民创业的程度。但说实话,真正有创新的没有几家,而少量有创新的企业境况也并不乐观,要么被过分打压,要么被无端吹捧。春雨医生和滴滴医生的境遇分别诠释了这两种情况。

马云说外界看待创新型企业通常要经历四个阶段:看不清、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不论是春雨医生还是滴滴医生,都是移动医疗的创新典范。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看不清的阶段不妄加评论,在看不起的阶段反思推敲,在看不懂的阶段多方了解,不要等到来不及的阶段才追悔莫及。
专
题
阅
读
回复圆圈内数字即可获取相应文章!
独家解析
医械生产企业如何管控上游供应商
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和产品标准对比说明
医疗器械灭菌工艺的验证方法介绍
解读《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不得不知的11个问题!
实用大全
ISO13485: 2015(DIS)权威解读
这46款产品不再是医疗器械了!
各国药品监管机构官方网站及相关网站大全
从“受理”到“拿证”咨询时间、电话、地址一览
临床试验
一文读懂临床评价资料如何准备!
临床试验CRF填写要点解析,且看大神们如何解决填写CRF的疑难杂症
豁免临床、同品种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评价该如何做
独家解析《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创新器械
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审查结果汇总清单(持续更新中)
创新器械特别审批申请流程及工作时限
“绿色通道”没那么好走,创新医械特别审批,想说爱你不容易!
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注册收费
药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管理办法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实施细则 (试行)
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收费标准
美国FDA医疗器械注册费知多少?
加拿大医疗器械注册费用是多少?
弗锐达医疗器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电话4006091580
Webwww.fredamd.com
邮箱freda@fredamd.com
Q Q2206460483
地址上海 / 浙江 / 江苏 / 福建 / 北京 / 山东 / 广东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刊载的所有文章和图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的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不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以保证您的权益。对引用本公众号信息所引起的后果,我们不做任何承诺。本公众号所引用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请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弗锐达医疗器械资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