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今后10年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2016/5/28 弗锐达医疗器械资讯
导读:5月10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报告指出,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1.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
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CVD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CVD。


2013年中国年龄标化的CVD死亡率较1990年降低21%。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缺血性卒中死亡率上升了28.8%,出血性卒中死亡率则下降了37.7%。尽管2013年较1990年年龄标化的CVD死亡率下降,但由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等因素影响,CVD死亡的绝对数字仍在快速上升,2013年较1990年增加了46%。其中,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人数增加了90.9%,脑血管病死亡人数增加了47.7%。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1 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201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为31 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根据1991~2009年间开展的中国营养与健康研究(CHNS)结果,血压正常高值的比率从1991年的29.4%增加到2009年的38.7%,呈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1991~2009年间CHNS调查,整体来看,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呈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2009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6.1%、22.8%和6.1%。

1991~2009年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显示,少年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从1991年的7.1%上升到2009年的13.8%,年均上升率为0.47%。
2.2 吸烟
自1984年以来,中国男性吸烟率一直属于世界上最高的人群之一。
1996~2002年,男性吸烟率高达60%以上。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15岁及以上男性现在吸烟率52.9%,女性现在吸烟率为2.4%,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的危害。

利用1986~2000年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均随访9.5年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男性现在吸烟者发生各型脑卒中的风险比为1.39,主要归因于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增加。
2.3 血脂异常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研究报告,≥18岁人群的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2002年明显增高。TC水平男性为4.06 mmol/L,女性为4.03 mmol/L;TG水平男性为1.45 mmol/L,女性为1.21 mmol/L。TC≥6.22 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3.4%,女性为3.2%,城市高于农村,东部高于中、西部地区;男性45~59岁和女性≥60岁年龄组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最高。TG≥2.26 mmol/L的患病率男性为13.8%,女性为8.6%。

2011年中国血脂异常患者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显示,39%的血脂异常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其中大多数使用他汀类药物。LDL-C的达标率为25.8%,心血管危险分层为高危和极高危者达标率分别为19.9%和21.1%。

2012年DYSIS-China研究中,住院患者的他汀治疗率为88.9%。接受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38.5%未达到LDL-C目标值,且心血管病危险分层较高组不达标率较高。
2.4 糖尿病
2010年中国慢性病调查数据,根据既往诊断糖尿病和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时血糖检测结果,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9.7%。如果同时参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则糖尿病患病率为11.6%。
3B研究入选了104家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25817例,调查显示,72.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综合达标率只有5.6%。
大庆糖尿病研究在23年随访期间,56.5%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20.3%的糖耐量正常者死亡。CVD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分别有47.5%的男性和49.7%的女性死于CVD,且其中大约一半的死亡是由卒中所致。
2.5 超重/肥胖
近20年来,在我国九省市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人群超重、肥胖患病率呈持续的上升趋势,超重+肥胖率由1991年的24.7%上升到2011年的44.0%。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中国成人超重率、肥胖率和中心性肥胖率分别达到30.6%、12.0%和40.7%,比2002年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有近一半的人体重超标,超重率为32.1%,肥胖率为12.4%,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为城市高于农村。
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明显增加,1985~2010年全国5次学生体质与健康抽样调查,2010年超重、肥胖率(9.6%和5.0%)分别是1985年(1.1%和0.1%)8.7倍和38.1倍。
2.6 体力活动不足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从1991年到2011年18~60岁居民体力活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职业活动下降最为明显,男性职业活动从1991年的382代谢当量(MET)-h/周降至2011年的264MET-h/周(下降31%),女性则从420 MET-h/周降至243 MET-h/周(下降42%);体育锻炼仍很低,2011年男性不足7 MET-h/周,女性不足3 MET-h/周。青少年学生体力活动达标率仅19.9%,体力活动缺乏和不足的学生各占40%左右。
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表明,成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率仅为11.9%,青壮年人群(25~44岁)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低于其他年龄组。
2.7 不合理膳食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但一些膳食特点明显不利于CVD预防,如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减少,脂肪供能比过高,膳食胆固醇的摄入量明显增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仍然较低。膳食钠摄入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但仍高达4.7 g/d(折合成食盐为12.0 g/d);膳食钾摄入量有增加的趋势,但仍低于指南推荐的2 g/d的水平。
2.8代谢综合征
2002年CHNS表明,依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和美国ATP III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中国18岁以上成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分别为6.6%和13.8%。
2.9 大气污染
近年来研究显示大气颗粒物(PM)污染是心血管病的一种危险因素,尤其是PM2.5(细颗粒物)被认为是PM中最主要的致病成分,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更为密切。
北京市2010年至2012年日平均PM2.5浓度为96.2 μg/m
2003~2014年脑血管病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高于城市。

2010年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调查,中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年龄标化患病率是2.27%。TIA知晓率3.08%,治疗率5.02%,4.07%接受了指南推荐的治疗。
3.2 冠心病
根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02~2014年冠心病死亡率呈上升态势。2014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城市为107.5/10万,农村为105.37/10万,较2013年均有所上升。总体上城市地区冠心病死亡率略高于农村地区,男性高于女性。

2002年到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5年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2007年、2009年、2011年数次超过城市地区,而且于2012年开始明显升高,2013年、2014年大幅超过城市水平。2014年中国AMI死亡率城市为55.32/10万,农村为68.6/10万。无论城市、农村,男性或女性,AMI死亡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40岁开始显著上升,其递增趋势近似于指数关系。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研究显示,中国AMI患者的CVD危险因素中,吸烟、超重/肥胖、高血压位居前三,其次为糖尿病和血脂代谢异常。
3.3 心律失常
根据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网上注册资料,2014年植入起搏器53382例,比2013年增长3.2%。起搏器适应证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比例51.1%,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39.8%;双腔起搏器占比近67%。
2014年植入心脏转复律除颤器(ICD) 1959例,比2013年增长2.9%;单腔ICD占67.1%,双腔ICD占32.9%;ICD用于二级预防占52.1%,一级预防占47.9%,一级预防的比例较2012年的42.7%和2013年的45%稳中有升。
2014年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2379例,较2013年增长8.2%。CRT-D占55%,CRT-P占45%。
2014年射频消融手术量8.82万例,其中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比例为19.7%。自2008年起,房颤射频消融的手术例数稳定增长。房颤导管消融仍以环肺静脉电隔离为主,消融总成功率为77.1%,复发率为22.9%,并发症发生率为5.3%。
2004年对10个地区的调查显示,35~59岁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0.77%。男性中19.0%和女性中30.9%的房颤患者有心脏瓣膜病。只有1%的房颤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
3.4 心力衰竭
2000年中国35~74岁人群慢性心力衰竭患病率为0.9%;男性0.7%,女性1.0%;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心衰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显著上升。近二三十年来,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已从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转为冠心病。
中国心力衰竭注册登记研究的初步结果:目前心衰患者平均年龄66岁,54.5%为男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III~IV级占84.7%。心衰的主要合并症构成发生明显变化,瓣膜病所占比例逐年下降,高血压(54.6%)、冠心病(49.4%)及慢性肾脏病(29.7%)成为主要合并症。感染仍是心力衰竭发作的首要诱因,占45.9%,其次为劳累或应激反应(26.0%)以及心肌缺血(23.1%)。

3.5 肺血管病
2007年流行学调查显示,40岁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患病率为8.2%,农村为8.8%,城市为7.8%。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12.4% vs. 5.1%),估算全国有4300万例COPD患者。
3.6 心血管外科
近10年来,中国大陆主动脉心脏外科年手术量逐年递增,但自2013年起增速明显减缓;2014年,手术总量为209765例;体外循环(CPB)手术占比自2007年以后逐年下降,到2014年占75.9%(159108例)。

3.7 慢性肾脏病
2009年至2010年在13个省市47204名18岁以上的成人中进行的中国慢性肾脏病(CKD)调查结果表明,CKD患病率为10.8%,其中,以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 m
5.2 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
2014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AMI为133.75亿元,颅内出血为207.07亿元,脑梗死为470.35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2.02%、18.90%和24.96%。

来源:来源: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624-632.
本文为转载,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医械注册与临床研究技术服务商
◆ ◆
临床试验丨体外诊断试剂丨豁免临床丨注册收费丨飞行检查丨创新器械审批丨强制性标准丨质量管理体系丨ISO13485丨不良事件丨UDI丨体系自查报告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弗锐达医疗器械资讯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