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大全《基础医学 护理学 内外妇儿》 --考试专用1
2014/10/28 护士学习笔记

    

     护士笔记微信/网站:HuShiBiJi.CoM学习,复习,考试。

     1.稳态: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

     2.有效通气量:平静呼吸时,每分钟进入肺泡参与气体交换的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即有效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指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内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3.抗体:在抗原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化学信号并与之结合的成分。

     4.组织性缺氧:因组织中毒、细胞损伤等因素引起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

     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5.正常菌群:指寄居与人类皮肤,黏膜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内,在正常情况下对人无致病作用的菌群。

     6.炎症介质:指一组在致炎因子作用下,由局部组织或血浆产生和释放的,参与炎症反应并具有致炎作用的化学活性物质。

     7.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8.肠外营养: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已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9.九分法:胺体表面积9%的倍数来估计体表解剖分区面积的方法,用于估计烧伤面积

     10.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散的内分泌细胞和某些神经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11.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12.血清:血液凝固后析出的蛋黄色透明液体,称为~

     13.DNA复性:指在适宜条件下,如温度或PH值逐渐恢复到生理范围,分离的DNA双链可以自动退火,再次互补结合形成双螺旋的过程。

     14.椎间孔:是由相邻椎骨上下切迹围成,内有脊神经

     15.同工酶:具有相同催化作用,但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免疫学性质各不相同的一组酶称为~

     16.高脂血症:指血浆中的脂类有一类或几类浓度高于正常参考上限的现象。

     17.营养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称为~

     18.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19.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

     20.凋亡: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主动性死亡。

     21.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22.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形成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23.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此区粘膜与肌层紧密相连,缺少粘膜下层组织。无论膀胱处于空虚或充盈时,粘膜都保持平滑状态。此区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24.心脏杂音:指除心音和额外心音之外,由心室壁,瓣膜或哦血管壁振动产生的异常声音。

     25.鼻旁窦:鼻腔周围颅骨内一些开口与鼻腔的含气空腔,共4对,即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26.酮体:指脂肪酸在肝内进行正常分解代谢时所产生的特殊中间产物,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物质。

     27.癌基因:指在体外引起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的基因。

     28.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29.基因表达:指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即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

     30.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31.心包摩擦音:指由于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心包纤维蛋白沉着,使脏层和壁层心包表面粗糙,在心脏搏动时发生摩擦而出现的声音。

     32.胆总管:肝左右叶的左右肝管出肝门后汇合成为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

     33.后遗效应:指药物停用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反应。

     34.胸膜摩擦音:胸膜发生炎症时,表面粗糙,呼吸时脏壁两层胸膜相互摩擦产生振动,触诊时有胸摩擦感,听诊时所闻及的声音称为~。

     35.主动脉瘤:主动脉口周围的纤维环上附有三个半月形的瓣膜称为~

     36.黄斑:在视神经盘颞侧约3毫米稍偏下方,有一黄色区域称为~

     37.免疫应答: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38.梗死: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断,又不能建立有效的側支循环而发生的坏死,称为~

     39.变态反应:又称超敏反应,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40.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4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

     42.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

     43.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

     44.输液微粒: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不溶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在1~15μm,少数可达50~300μm。

     45.缺氧:当组织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发生异常变化,此病理过程称为~

     46.牵涉痛:内脏疾病引起同一神经节段支配的体表皮肤疼痛或痛觉过敏。

     47.超敏反应:某些抗原或半抗原物质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休,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过去曾称为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48.脑死亡:又称全脑死亡,包括大脑、中脑、小脑和脑干的不可逆死亡

     49.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或第一关卡效应。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系膜及肝脏时经受灭活代谢,使其进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过程.

     50.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潴留而出现肿胀时。

     51.隐性黄疸:血清胆红素的浓度正常为1.7~17.1umol/L,血清胆红素浓度达到17.1~34.2umol/L时,虽然超过了正常范围,但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称为~

     52癫痫持续状态:指一次癫痫发作30分钟以上,连续多次发作,发作期间意识或神经功能未恢复正常水平

     53.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54.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55.胸腹联合伤:闭合性或开放性联合损伤,无论膈肌是否穿破,都可能同时伤及内脏,这类多发性损伤,称为~。

     56.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是腹内脏器破裂后出现的主要体征,称为~

     57脑膜刺激征:指脑脊膜及神经根受刺激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

     58.颅内压增高:颅腔内容物的体积超过了颅腔可代偿的容量而引起的临床病理综合征

     59.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目标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

     60.护理程序:是一种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评估 护理诊断 计划 实施 评价。

     61.健康: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62.医院内感染:指入院时就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获得而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63.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滴入静脉的治疗方法。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微粒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64.心肺复苏:是指针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和心脏骤停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建和促进心脏、呼吸有效功能恢复的措施

     65.外科感染:指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和发生在术后或创伤后的感染。

     66.主动卧位:是指患者自身活动自如,体位可随意改变

     67.被动卧位:病人自身无改变卧位的能力,躺在被安置的卧位。

     68.被迫卧位:病人意识清晰,有改变卧位的能力,由于疾病,治疗的原因,被迫采取的卧位。

     69.消毒: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芽孢外所有的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达到无害化。

     70.灭菌: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致病的非致病的,以及细菌的芽孢。

     71.无菌技术:在医疗操作过程中,保持无菌物品不被污染,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或传播给他人的一系列操作技术和管理方法,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基本措施。

     72.隔离:将传染源传播者和高度易感人群安置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防止传染病病原体向外传播,保护高度易感人群免受感染。

     73.压疮: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压循环障碍,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的组织溃烂坏死。

     74.冷热疗法:是利用低于或高于人体温度的物质作用于人体表面,通过神经传导引起皮肤和内脏器官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改变机体各系统体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目的。

     75.基础体温:是指人经过6—8小时的睡眠以后,比如在早晨醒来,体温未受到运动饮食或情绪变化影响时所测出的体温。基础体温通常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

     76.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左右,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77.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温仍超过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

     78.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或数天又再次发作,见于疟疾。

     79.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护士笔记

    

    

    总结学习资料 |输出原创内容共享护士心情 |更新临床知识


     我们致力于打造最全的护理知识百科全书

     ▲微信输入关键字获取知识,例如:三查十对

     登www.hushibiji.com,下载APP,加入护士圈

     ▲打赏小编:只要随手戳一下下面的广告,不花钱^_^

     ↓点原文,参与文章讨论↓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学习笔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